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情境的课程设计-个人适应、社会互动与学术理性的完美结合

基于情境的课程设计-个人适应、社会互动与学术理性的完美结合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情境的课程采纳了个人适应取向、社会适应取向和学术理性取向的优势,采用反向的课程设计模式,将社会需求、学习者需求和课程内容整合起来,构建课程。与泰勒原理不同,情境化课程首先关注的不是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而是结果,也就是课程所欲达成的最终目标,或者是课程评价的标准。要解决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要解决当下教材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差异性需求的问题,基于情境的课程理念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出路。

基于情境的课程采纳了个人适应取向、社会适应取向和学术理性取向的优势,采用反向的课程设计模式,将社会需求、学习者需求和课程内容整合起来,构建课程。与泰勒原理不同,情境化课程首先关注的不是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而是结果,也就是课程所欲达成的最终目标,或者是课程评价的标准。情境化教学要求将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概念、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融入社会问题情境,将构成形成性评价基础的学习结果整合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中,规划学习经验和教学(Chiarelott,2007)。

要解决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要解决当下教材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差异性需求的问题,基于情境的课程理念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出路。学校可以对其可能服务的行业进行需求调研,借鉴学术理性课程理念分析英语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根据社会行业需求和英语的学科特点选择课程内容,基于对本校学生语言基础、学习能力、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的分析,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组织方面选择情境化教学方式,如社区服务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等。(www.xing528.com)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无一符合情境化课程设计的要求,教材更是难以传达情境化教学理念,给教材二次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无法借鉴基于情境的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可以开展基于情境的教学设计,通过真实情境的介入为学生提供感知语言真实应用的机会,通过把学科内容与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和工作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Berns & Erickson,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