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基本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两方面。身体素质是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基本活动能力反映身体素质的水平。通常把人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性等统称为身体素质,对于人的运动能力的提高,乃至一生的健康影响极大。为了增加大学生对上述问题的了解,把主要素质锻炼分述如下:
1.力量素质锻炼
人的一切随意活动,都是大脑皮质支配下的肌肉活动的结果。力量素质在各项体育运动中是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其他身体素质的基础。
(1)肌肉工作的方式。
纵观各项运动动作过程,肌肉工作的方式基本可分为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两大类。
静力性力量,肌肉收缩时起止点不发生位移,肢体位置基本维持固定,动作外观也没有明显变化,称为等长收缩,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屈臂悬垂,体操中各种支撑、悬垂和手倒立、吊环的“十字悬垂”等等。
动力性力量,肌肉做非等长收缩,肢体发生明显位移或加速度现象,肌肉起止点距离缩短或拉长,动作外观发生变化,称为等张收缩。如走、跑、跳、投掷、划船和游泳等。
(2)力量的表现形式。
按动力性力量的特征,可分为最大力量、爆发力量或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等三种。最大力量是在神经中枢支配下,肌肉任意进行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如举重、摔跤、投掷等运动,最大力量对其运动成绩有决定性作用。
爆发力量是在神经中枢支配下,肌肉快速进行收缩所产生的克服阻力的能力。爆发力的大小,以肌肉快速收缩,使重量恒定的人体或器械获得的加速度与所需时间的比值来确定。体育运动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快节奏、爆发性用力来完成的,如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中跑、跳、投、扣、踢,短距离自行车,等等,都要发挥爆发性速度来完成。
力量耐力是长时间力量运动中机体对抗疲劳的能力,如引体向上、双臂屈伸、长距离滑雪、游泳等动力性练习,另外又如屈臂悬垂等静力性练习等。
力量衡量的大小,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人体表现出力量与自身体重不相关,称为绝对力量;与自身体重相关,反映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力量,称为相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自身体重)。训练水平基本相同的人,绝对力量与体重按正比提高,相对力量与体重按反比下降。体重大的运动员绝对力量比体重轻的运动员大,所以,最大力量要求高的运动项目,如投掷、划船等。运动员,体重都非常大,近年来还有增加的趋势。而按体重分等级的运动项目,如举重、摔跤、拳击等运动员,比赛前都要千方百计减轻体重,取得比赛时有利的条件。
(3)发展力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各种力量练习的区别。发展最大力量,一般采用自身最大力量80%以上强度,重复练习1—6次,练习3—6组,组间歇2—5分钟。初学者负荷不宜过大,约为自身最大力量的40%50%开始就可以了,以后逐渐提高。
发展爆发力量,要适当减轻重量,用最快速度完成练习。约采用60%~70%的强度间歇练习,每组5—6次;或30%~50%的强度间歇练习,每组5—10次,练习3—6组,组间歇2—5分钟。
发展力量耐力采用小负荷,重复次数多的间歇练习,采用40%的强度,每组30次以上,练习3—6组,组间歇1—5分钟。
②超负荷练习。力量素质只有不断增加负荷,并超过原来的最大负荷,才能发展力量。大负荷能够促使更多肌肉群参加工作,刺激人体内环境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适应性变化,增强肌肉力量。小负荷对发展肌肉有利,对增加力量好处不大,例如某大学生举某一重量8次出现疲劳,这就是该学生中等强度负荷,直到能举12次,最多不超过15次,便增加重量至能重复举8次为准,依此循序锻炼,使肌肉每次锻炼都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中,效果甚佳。
③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肌群全面交替锻炼。发展肌肉力量也要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进行专门性练习。练习的顺序,可先从大腿和臀部肌肉开始,继而胸部和上臂,背部和大腿后部,小腿和踝,肩和上臂后部,腹部、上臂前部,等等,防止部分肌肉重复锻炼,出现过早疲劳。
④力量素质增长的规律。从最大负荷的40%开始—增加次数和组数—增加重量—再增加次数和组数—再增加重量,螺旋式循环往复,每周3次,坚持6周以上必有收效。实验证明,隔日训练力量增长率比每天练习效果好,如果停止练习3—5天,既得力量就开始消退,所以锻炼要坚持不懈。一般健身锻炼,隔天锻炼最好。
⑤力量练习时的呼吸。练习极限用力时需要憋气,使肌肉更能紧张用力。憋气对心血管机能产生不良影响,增加胸膜腔内压,减少回心血流和心的血流输出量,有导致暂时性脑贫血的可能,心血管机能不良者,要严格掌握节律性呼吸。力量练习除短时间外,尽量不要憋气,或用声门慢慢呼气;初学者强度不宜过大,完成动作练习前不做深吸气,只做中度吸气为宜。
2.耐力素质锻炼
耐力指机体长时间进行运动和工作的能力,或者说是肌肉长时间抵抗疲劳的能力,是有机体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耐力的分类多种多样,按运动的表现,可以分为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按运动对机体主要影响,可分为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按运动时能量供应的方式,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等等。
(1)运动时能量供应的方式。
运动时能量供应包括: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两种,这在走、跑、游泳、自行车等周期性运动项目中供能最为典型。
无氧供能,机体在供氧不足(氧债)的情况下克服疲劳。肌肉直接供能是运动时储存在肌肉内的ATP(三磷酸腺苷)供能,当动用ATP以后CP(磷酸肌酸)立刻分解,补充ATP再合成,这个过程十分迅速,不需要氧也不会产生乳酸,又称非乳酸供能。据研究全身肌肉内ATP—CP供能仅能维持8秒钟左右,恢复时间不少于30秒,其强弱主要和肌肉运动的绝对速度有关。
当快速运动持续超过8—10秒钟,ATP—CP不能继续供能,需要动用糖原进行无氧酵解供能,又称乳酸供能系统,乳酸供能最大持续时间为33秒左右,恢复时间2—3分钟。乳酸供能的强弱主要和速度耐力有关。
有氧供能机体长时间在供氧充足的情况下克服疲劳。这类运动强度低,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人体内糖和脂肪的贮备充足,只要心肺功能保证运动时氧的充分摄取,能够完成11分钟至几小时的跑步、游泳、自行车等运动。有氧供能可达全部供能的80%~90%,超长距离几乎可达95%~98%。
实际上单一方式供能的项目是很少的,一般都在两种以上方式供能。但各项运动供能都有各自的特点,要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必须按照体育锻炼的目的和供能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各种不同的练习手法,相应进行有氧或无氧训练。
(2)一般耐力训练的生理基础。
劳动或运动能否维持长时间的有氧分解供能,主要决定于最大吸氧量的大小,即运动时每分钟被机体吸入并利用的最大数量,一般人的最大摄氧量为2—3升/分,运动员可达4—6升/分。机体从空气中摄取氧气不仅和肺通气量有关,而且与呼吸频率和深度也有关。一般耐力训练过程中,增加呼吸深度比频率更重要,这不仅使肺脏呼吸更多新鲜空气,提高最大吸氧量,同时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更好。新鲜空气在肺脏透过肺泡弥散人血液,使空气中的氧与血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再经循环系统沿着血管流入肌肉组织,随着血红蛋白放氧透过血管壁,又一次弥散入肌肉组织,经酶的作用与肌肉内的糖原、脂肪等进行有氧代谢。因此,血红蛋白数量的多少是影响输氧能力的因素之一。(www.xing528.com)
另外,心脏功能的强弱是单位时间内血液流量大小,输氧任务完成好坏的重要因素。一般耐力训练,可以使心率徐缓,心容积增大,心肌增厚等,都是反映心脏功能提高的结果。
(3)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
一般耐力训练,持续时间、距离较长,而强度相对较低。经常采用的方法有连续练习法,在长时间内保持匀速练习,如美国军医库珀1968年提倡的12分钟跑。变速练习法,在持续练习过程中,有计划地改变速度练习。还有间歇练习法等等。
一般耐力练习,因各人情况不同,一定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可以利用时间(持续或间歇时间)、距离和强度三个因素,控制好适宜的运动量。对健康人来说每次锻炼至少5分钟以上至30分钟,脉搏控制在本人最高心率的70%~80%左右(即心率140—170次/分);每周坚持3—4次锻炼效果最好。
发展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是发展耐力的基础,尤其是发展一般耐力,是个体生活、劳动和运动最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也是衡量个体机能水平和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正是各项身体素质稳定发展时期,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困难和畏难情绪,主动加强一般耐力锻炼。
3.速度素质锻炼
速度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快速动作的能力。速度对短距离跑、游泳、球类等项目起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与投掷、跳跃等项目虽然不起直接作用,但对其成绩好坏有重大的影响。
(1)速度素质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①反应速度。有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反应的快速能力。即机体接受声、光、触的刺激到做出应答的时间的长短,如短跑起跑、游泳出发、乒乓接发球等等,都需要很好的反应速度。
②动作速度。有机体完成单个动作的快速能力,如投掷的初速度、跳远的踏跳、排球扣球速度等等。
③位移速度。机体在周期性运动中,单位时间内快速移动的能力,如跑步、游泳、自行车等项目的位移速度。
(2)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速度,其生理机理也不完全一样。
反应速度为接受刺激到通过反射弧的时间。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个环节,其中感受器、中枢延搁、效应器(肌肉组织)的兴奋性起决定作用。另外,反应速度与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有关,动作技能越自动化,反应速度越快。
动作速度与肌纤维类型有密切关系。人体肌纤维分快肌(白肌纤维)和慢肌(红肌纤维)两大类与遗传因素有关,快肌比例越大,肌肉收缩速度越快,经常从事快速力量和速度训练,可以提高快肌的工作能力。此外,肌纤维具有弹性、放松性好,条件及反射的巩固程度高等,皆对动作速度起重要作用。
周期性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频和步长两大因素。神经过程均衡性好,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快等有利于步频的提高。
(3)速度练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速度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反应速度的有效手段是各种信号,按信号做出相应的动作。如一般信号(哨声、枪声、击掌等);复杂信号;根据不同项目练习的需要,设计一套应答的练习、突发信号等等。各种信号经常变换效果更好。
动作速度。提高该部位的爆发力量和动作速度为主,在短时间内以最大的力量发挥最快的速度。静力练习和慢速力量练习,提高速度效果不大。
周期性位移速度。掌握适宜的练习强度、持续和间歇时间、重复次数有密切关系。
练习强度,要用极限和次极限强度交替练习。避免机械的单一练习,造成“速度障碍”,导致速度停滞。绝对速度练习持续时间不超过10秒,间歇不少于30秒。速度耐力练习持续时间30秒左右,间歇以2—3分钟为宜。重复次数,根据各人的体质和练习强度确定。
训练方法通常采用:短段落和超短段落训练法;加阻力训练法(腿绑沙袋、坡跑);加助力训练法(顺风跑、下坡跑等)。
速度训练的最好时机是30岁以前,形成的速度不容易消退。发展速度的同时要发展力量、柔韧性和肌肉的放松能力,提高运动后疲劳的恢复能力。发展速度应在精力充沛、运动欲望强烈的情况下进行。
4.发展灵敏和柔韧性素质
灵敏指某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有机体各系统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综合表现。灵敏和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身体素质的水平、掌握技能的数量和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
发展灵敏素质,首先要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采用竞技体操、技巧运动、球类运动、武术、击剑、跳跃等非周期性的和对抗性的运动项目,锻炼效果最好。灵敏素质和人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力量、速度、柔韧性等素质的水平,身体的疲劳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柔韧性指运动时机体如关节活动的幅度或活动范围,影响柔韧性的有:首先,关节的形态和机能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其中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影响最大。其次,外部环境如气候冷热,一天的早、中、晚不同时间,都会影响柔韧性。一般中午最好。运动40—60分钟以后柔韧性最好,两小时以后变差。
发展柔韧性采用静力和动力性拉长肌肉、结缔组织的方法:如压腿和踢腿等等,练习逐渐增大幅度,每个练习连续5—10次,一般从头颈开始,上下肢、躯干全身交替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