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在亿万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经过70多年的奋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体育事业落后的面貌,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1.群众体育运动得到广泛开展
全民健身战略的确立,使亿万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得到了广泛开展。60多年来,《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累计达标人次已达4.5亿。10年达标人数有3.8亿人次。广播操、工间操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在学校、机关、部队、厂矿、城市、乡村中得到全面开展。据统计,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人口总数的35%。加之广大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条件的逐步改善,体育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深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的体质普遍得到增强。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69.98岁。
进入90年代,由于推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群众体育空前活跃,“体育热”不仅出现在城市,而且发展到乡村。不仅青少年踊跃参加,中老年也卷入了体育生活。体育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民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地方出现了“十多”:关心体育的多了,锻炼身体的多了,观看体育比赛或电视实况转播的多了,参加体育活动的家庭多了,体育健身器材用品生产和销售的多了,兴建体育场馆多了,宣传体育的多了,推荐体育人才的多了。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不仅展示了社会面貌和家庭习俗的深刻变化,也反映我国体育的巨大成就。
2.学校体育趋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重要方面。
(1)制定了教学大纲和编写了教材,确立了体育课的地位。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计划明确规定从小学到大学二年级体育为必修课,每周2学时。之后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61年编写出了中小学体育教材。1989年新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一步确立了普通高等学校2年体育必修课和3—4年级体育选修课的制度,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www.xing528.com)
(2)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研工作。
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卫生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的对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共进行3次。其中1975年参加检测的学生有18万人,1985年3—7月在全国除台湾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个民族的观测点学校,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检测人员,使用统一规格的检测器材,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手册规定的“实施方案”和“检测细则”,在同一时间对2188所生活条件和体育锻炼为中等水平的小学、中学和大学902337名(包括汉族和27个少数民族)7—22岁城、乡男女在校学生进行了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健康共29项指标的实地检测。并根据所获取的有效资料做了大量的专题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基本掌握了我国学生身体发育的现状、规律和年龄、性别特征,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城乡之间的差异。这项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体育教学提供了生理学依据。对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的策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课余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周总理曾指示要开展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国家教委1990年下发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也明确规定:“早操”每周不得少于3次,“课外活动”每周不少于2次,从而保证了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各种运动会和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经常进行,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4)学校课余运动训练蓬勃开展。
全国大、中、小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形成了稳定的网络,体育传统项目的初级训练形式的学校已发展到22000所,学生300万人;中级训练形式的学校已近3800所32万学生;课余训练的高级训练形式的学校1989年全国已有57所高等院校和216所中学。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逐步向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过渡,培养出一批体育运动优秀选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