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民间自演的阶段。“胡琴”的形制在那个时候已经基本达到了二胡的形制。虽然胡琴在元代风光一时,有比较缓慢的发展,也有相对广阔的传播空间。在明清时期,胡琴的传播又更加缓慢起来。因为在这一时期,胡琴不再像元代那样受到重视,它的地位不高,在宫廷音乐中它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伴奏乐器。所以,在明清以前历史上很难找到胡琴的独奏曲;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明清时期,胡琴的发展就停滞了,实际上它的发展不是没有,只是说比较缓慢。当时的胡琴演奏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是心传口授。这就为后世对胡琴进行研究造成了障碍。尽管如此,在明清时期,胡琴的发展也有可喜的成就。这样的成就归功于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胡琴在戏曲的传播过程中成为其助力军之一,反过来,戏曲的兴盛为胡琴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胡琴作为戏曲的伴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声音与人声的相似度高。在戏曲的伴奏中,胡琴可以弥补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比如对一些戏曲的音调、技巧的弥补。所以,随着戏曲的兴盛,胡琴的这个功能就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使其成为戏曲伴奏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明朝时期,我国的胡琴就已经在元代的基础上形成了更细的分支。如明代的绘画作品就描绘出了胡琴演奏的场面。在《麟堂秋宴》中,可以看到胡琴已经与现代的二胡非常相似了;而且这幅画中的听众都是达官贵人,可见胡琴在统治阶级眼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在清朝的乾隆和嘉庆时期,因为胡琴的两根弦触犯了二位皇帝共治的忌讳,所以他们对胡琴的态度就比较消极,直接下令停止了胡琴在演奏中的伴奏用途。所以,胡琴的发展是曲折的,也有很多偶然的消极因素,但总的来说,在曲折中有所收获。
清朝繁荣时期对胡琴的打压只是暂时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胡琴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逐渐地提升起来。清朝末期,普通百姓对这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乐器产生了喜爱之情,有的甚至依靠它成为谋生的一种手段。随着民间胡琴手艺人队伍的渐渐壮大,胡琴的发展也走向了民间自演的阶段,并不断地缓慢发展着。
胡琴的民间自演是由戏曲的兴盛而兴盛起来的。胡琴成为各种声腔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的时期是明末清初,不过,在明代也有少量的戏曲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明末清初,我国的古典戏曲经历了“花雅之争”,在此之后,进入了梆子、皮簧作为舞台主角的历史时期。梆子腔其实就是胡琴类拉弦乐器的一种,在早期戏曲中成为主奏乐器,俗称“二股弦”,也就是后来的板胡。皮簧腔主要以京胡为主奏乐器。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兴旺,胡琴类弓弦乐器在戏曲中的地位逐渐被认可、被重视。在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中,胡琴的形制因时因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乐器,以适应各地戏曲的不同风格。胡琴的这些改变对戏曲伴奏艺术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对我国的拉弦乐器来说,因为不同形制的胡琴的出现才能让这样的乐器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据有关资料记载,在317种戏曲剧种中,胡琴成了其中接近200种剧中的伴奏乐器中的主奏乐器。
有关胡琴最早作为主奏乐器的记载源于乾隆五年的《燕兰小谱》。当时以胡琴为主奏乐器的声腔是梆子腔。梆子腔是秦腔的俗称。他们将胡琴称为二股弦,简称二弦。它的琴杆比较短,弦用牛筋,用弓拉奏,发音清脆,定弦la—mi。当时的二股弦共鸣箱由板蒙面,琴弦张力很大,演奏的时候,演奏者左手戴一个“指帽”。清末民初,二股弦逐渐由板胡所替代,在秦腔中成为主奏乐器,一直沿用到今天。
皮黄腔圣枪系统主要包括西皮、二簧两种腔调,由二者合流之后形成。其中,西皮腔受到秦腔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胡琴对西胡腔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二簧其实它最初就是指胡琴,因为胡琴伴奏是当时盛行的“二簧腔”比较突出的特征。因为西皮、二簧的伴奏都是胡琴,它们合奏之后,胡琴也就成了主奏乐器。但是皮簧腔具有特有的音乐风格,它主要使用“皮革面胡琴”,所以京胡成了主奏乐器。
胡琴在民间形成自演队伍的时期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清代中期、清代末叶几个阶段。大部分的民间自演队伍形成于清末,时间越往后面推移,自演队伍越多。从纷繁复杂的胡琴中,可以看到在这一段时期中胡琴已经融入各地的文化和民间的生活、风土人情之中。这些民间自演队伍将胡琴带入到自身的戏曲中,并结合当地的特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主奏乐器,这些乐器在演奏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正是民间自演队伍的庞大和兴盛,才让胡琴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地传播和发展,并得以入乡随俗,深入民间的生活,成为地位无法撼动的民间戏曲的主奏乐器。
明代中叶,广东的潮州流行潮剧,以提胡为主奏乐器,以弋阳腔、昆腔、梆子、二簧、民间小调为主,辐射地区非常广,主要包括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的华侨聚集居住地。北方地区的山西,从蒲州发源而来的蒲剧,以呼胡为主奏乐器,以梆子腔为主,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陕西东部及北部、甘肃、青海一带流传。(www.xing528.com)
明末清初时期,北路戏以京胡为主奏乐器,腔调为西皮、二簧。这里的京胡与北京没有任何关系,而与福建寿宁、福鼎、福安、霞浦等地相关。湖南常德的汉剧的主奏乐器是胡琴,以弹腔、高腔昆腔为腔调,汉剧逐步发展并传播到常德以外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黔阳的一些地区。山东的东路梆子以板胡为主奏乐器,从山东章丘发展而来,主要以梆子腔、昆腔、乱弹、啰啰、皮簧为主,流行地区比较狭小,主要是章丘和惠民地区。
清代中期,山西的祁县流行舞秧歌,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流行于山西的祁县。中原地区的河北的蔚县,以蔚县秧歌为地方戏曲,以板胡为主奏乐器,帮子腔、训调成为主要腔调,并在山西翼城、洪洞传播。湖北以山二黄为地方戏曲,以京胡为主奏乐器,在湖北北部、陕西西南部流行。西南地区的川剧的胡琴腔以“川胡”为主奏乐器,以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灯调等为腔调,辐射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南三省,当时的川胡就是现在二胡的前身。广东汉剧以头弦为主奏乐器,以西皮、二簧为腔调,发源于广东潮州,并在广东的梅县、汕头、惠阳、闽西等以及东南亚的华侨聚集地传播和流行。
清代末叶,北方的陕西道情戏,腔调十分丰富,包括了平调、十字调、耍孩调、凉腔、太平调等,而且传播的地区也比较广泛,主要包括陕西延安、榆林、绥德、定边、神木、府谷等地区,而且还分有四路戏曲,分别为: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南路道情、北路道情。同时,陕西还有一种端公戏,以筒子胡为主奏乐器,具体的年代无从查证,它主要流行于陕西汉中一代以及山西与四川交界地区、毗邻地区,以端公、小调及花鼓小曲为主。离陕西不远的甘肃,以甘肃曲子戏作为甘肃东部流行的戏曲,以明清俗曲、民歌小调为主,主奏乐器为板胡。
还是清代末叶,中原地区的河南道情戏,以坠胡为主奏乐器,以道情腔为主,辐射地区为河南太康、杞县、安徽界首等地,该戏曲由皮影戏发展而来,后变成由人来扮演的戏曲。安徽的嗨子戏,就以二胡为主奏乐器,发源于安徽阜南一带,以主调、花调作为腔调,主要流行于安徽阜南、颍上、临泉以及河南的淮滨、固始、商城、息县一带。湖北的楚剧,以京胡为主奏乐器,发源于湖北黄陂、孝感地区,主要的腔调是迓腔、高腔、小调等,并在整个湖北地区传播发展。同是来自湖北的黄梅采茶戏,以高胡为主奏乐器,以七板、花腔、高腔、还魂调、小调为腔调,这种戏曲从湖北省内的鄂东、鄂南传到了邻近省份,在赣北、皖南等地传播。
清末的南方,江西南昌的采茶戏比较盛行,在江西南昌的荷湖周家村形成,所唱腔调是本调与杂调,并传播到江西新建、安义、永修等地。从江西萍乡市发展起来的民歌小调、花鼓调、灯彩词调、歌腔等属于江西萍乡采茶调,这些调式的发展也是以二胡为主奏乐器。同样是江西的抚河戏就比较可惜,今已失传,以胡琴为主奏乐器,发源于江西临川,以高腔、昆曲、乱弹为主,在江西临川、进贤等地传播。江南的杭州,以杭剧为流行戏曲,主奏乐器为二胡,以平板、大陆板、游魂调为主。同是浙江省的湖州则以湖剧为主,以二胡为主奏乐器,以滩调、烧香调为主,发源于湖州,流行于嘉兴地区。邻近杭州的上海,也有自己的戏曲,沪剧,也是以二胡为主奏乐器,主要以长枪长板、三角板、赋子等为主要的腔调,由上海市传播到江浙一带的其他地区。邻近的江苏,以淮剧为主要戏曲,主奏乐器是二胡,以香火调、淮调、拉调、悲调、自由调为主,从江苏盐亭、阜宁一带发源而来,在江苏、上海及安徽部分地区流行。同是江苏省的无锡、常州等地还流行锡剧,以簧调、玲玲调、大陆调为主,并以二胡为主奏乐器,由无锡、常州传播至南京、南通、镇江、上海、浙江等地。
清末的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自演队伍依然庞大。云南的滇戏,以胡琴为主奏乐器,以丝弦、襄阳、胡琴、杂调为主,在整个云南地区流行。傣戏以戏调和山歌为主要腔调,并在云南盈江的盏西、甘崖发展起来,并传播至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居住区。云南富宁还有富宁壮剧,腔调比较独特,以“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咿嗬嗨”为主,主要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一带壮族支系土族聚居区。贵州的布依戏,以马骨胡为主奏乐器,在贵州兴义一带兴起,腔调以正调、京调、翻演调、二簧、二六为主,该戏曲最终传播到贵州安龙、册亭、望谟等盘江流域,这些地区都是布依族居住地区。还有一种侗戏,也是贵州地区比较流行的戏曲,它的传播地区非常广,由贵州队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播到湖南黔阳地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主奏乐器是二胡,并以平板、哀腔、侗歌、花灯调等为主要的腔调。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以彩调戏曲为主,以调胡为主奏乐器,腔调为彩调,包括分板、腔、调三类。广西还有一种壮剧,以马骨胡为主奏乐器,分南北两路,南路以平板、叹调、采花、喜调为主,北路以正调、平调、卜牙为主,主要流行于广西、德保、田林、隆林等地,并扩展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南宁、百色等地。广西的桂剧以二弦为主奏乐器,发源于广西桂林,以弹腔为主,高腔、昆腔、吹腔、杂调兼具,由桂林地区发展到柳州、河地地区及湘南部分地区。
以上内容还没有完全地统计出胡琴在全国各地的戏曲中的概况,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胡琴在地方戏曲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在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戏曲逐渐地发展并兴盛,由此带动了胡琴的发展,在各地的戏曲伴奏中都可以见到胡琴的身影,它成为主奏乐器为地方戏曲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贡献。胡琴在民间自演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并壮大,艺人们不断地吸取演奏过程中的经验,最终才能使胡琴发展成为更加独具魅力的民族乐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