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历史上虽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汉族的迁移,自战国、秦汉以来一直都存在。由于对云南地区用兵、屯垦、戍边、有组织的迁移等,不断有汉族人口迁入。
云南历史上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移民。历史上记载汉族规模较大入迁云南的,首先要算上庄蹻入滇时带的上万的楚国军人了。但比起当地的土著居民来说,他们的数量还是很少的,所以,他们“变服,从其俗”,逐渐和当地的民族(僰族,即后来的白族)融合了。第二次大批汉人入滇的,要算秦时秦始皇开五尺道后入滇的军民。到了汉时设益州郡,汉武帝“移京师罪人实滇”,开始有大批的汉人入滇,汉人开始在滇定居,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和滇西一带。
唐宋时期,云南先后由南诏、大理政权统治,但汉族人口仍以不同途径进入云南,汉文化继续影响着云南文化。天宝年间,因南诏反唐,唐派20万大军讨伐南诏,兵败后大批士卒流落云南,大多与白族融合。后来,南诏进攻四川,又从成都等地掳掠不少能工巧匠入滇,汉族人口越来越多,汉语更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元代的屯田制,尤其是明代的屯田制,使得大量的汉人涌入云南,从根本上改变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汉族人数跃居云南各民族的首位。到明时,滇西、滇东北和滇南各地均有汉民屯垦。为了解决驻军吃粮的问题,从汉代以后,统治者都把屯田作为开发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士兵战时打仗,闲时种地。明朝时期屯田主要是为了保证驻军和官员的供给。明时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屯田所在地,大多建立卫所,以来自同一地区的士兵或民众驻屯,因而不同卫所即形成不同的方言点。
明代军屯移居云南的人数最大,每批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明代军户是“永充”的,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和保证军役继承,朝廷规定士兵须携带家属同住屯营,父母兄弟也可以随营居住。《明史》记载,朱元璋曾下令将士兵家属和士兵一起强行送至云南屯所。
民屯的规模也很大,迁移了不少居民到云南落籍。《明史》记载,民屯的移民数约300多万人。数量最多的一批江南江西移民多分布于滇中和滇南。(www.xing528.com)
除军屯和民屯外,还有商屯。当时户部为实仓廩,用盐引向商人换米,商人则募人屯田,也迁来了大批内地汉人。
随着中原王朝对云南的设置经营,汉文化的传播和汉族移民的进入,云南逐渐出现了汉语命名的地名,宋元以来,云南的汉语地名日益增多,明朝开始,汉族姓氏地名,在云南蓬勃兴起,明清以来,汉语地名与汉族姓氏地名,逐渐成为云南地名的主要命名方式。一方面,云南汉语地名的发展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特点;另一方面,云南地名也反映出汉族移民的定居方式和自身土著化的过程,以及云南民族构成的民族分布的变迁。
数千年来,云南大地上众多的民族彼此间经过无数次的冲突、征服、同化、迁徙,有的在民族在交流融合的大潮中,历经兴衰更迭,延续至今,有的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仅留下几个供人凭吊回想的地名和遗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