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旅游景观地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云南旅游景观地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在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同样有着生动优美民间传说故事的景观地名。相传,有凤凰栖息,故又称为“碧鸡山”。图2-18小普陀岛云南景观地名的民间传说总是为景观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民间传说在旅游景观地名中的使用,增添了景观内容的现实丰富性和历史趣味性。

云南旅游景观地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许多地名都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悲壮激越,有的凄婉动人,大都寄托着劳动人民对历代圣贤的崇敬,对贪官污吏的憎恶,对忠贞爱情的讴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一笔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8]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同样有着生动优美民间传说故事的景观地名。

图2-17 阿诗玛(石林)

阿诗玛(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离云南省会昆明78千米。在小石林景区的一座石峰下,有一座石像还真的很像一个有着高挑身材的撒尼姑娘,旁边的石峰是阿黑哥。传说在美丽的阿着底,一位美丽勤劳的彝族姑娘——阿诗玛,爱上了彝族青年阿黑。凶残的地主热布巴拉垂涎阿诗玛的美貌,趁阿黑外出牧羊的时候,抢走了阿诗玛。勇敢的阿黑闻讯火速前往营救,经过惊心动魄的斗争,终于救回了阿诗玛。但是,当两人来到石林时,却遭到了地主的暗算,地主勾结了崖神,唤来了滔滔洪水,冲散了这对忠贞的恋人,洪水中阿诗玛化为一尊石像屹立在小石林中的玉鸟池畔。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睡美人(昆明西山):位于昆明市西郊15千米处,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挂榜诸山等山峰组成,远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庞大的睡佛,又似一位仰卧滇池湖畔、青丝散垂的妙龄少女,故称为“睡美人山”或“睡佛山”。相传,有凤凰栖息,故又称为“碧鸡山”。从昆明城东南一眺望,西山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两岸。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西山风光之秀丽为昆明诸山之首,早已扬名天下,滇池岸边,至今还流传着关于“睡美人”的动人的传说:

传说一:相传很久以前,在滇池岸边,有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男捕鱼,女织网,生活得很幸福,小伙子为了表达对姑娘的爱意,驾小舟到海子中为她采取海菜花,结果一去不返。一天又一天,姑娘思念着小伙子,悲恸欲绝,昼夜长哭,眼泪流了“五百里”,最后泪尽而逝,身躯化为湖滨山峦,长发则散于草海之内,从此,这山便称为“睡美人山”。

传说二:民间传说,远古时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寂寞,偷偷溜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段美满姻缘,并用计将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

抚仙湖(玉溪):位于澄江市、江川区、华宁县之间,距昆明60多千米。湖面积212平方千米,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最深处为155米,是云南省第一深水湖泊。抚仙湖得名由来,一说《澄江府志》记载:湖东南诸山,岩壑磷响,悬窦玲就,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扁舟遥望,若隐若现。相传石、肖二仙慕“湖山清胜”,忘了回返天庭,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站立在湖的东南方。在湖上驾舟遥望,还隐约可见。有此仙人遗迹,故名抚仙湖。

小普陀岛(大理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的洱海东部,为石灰岩岛,面积约100平方米。高出水面12米。因岛形若一颗金印浮于水面,相传是当年观音大士辟大理留下的镇海之印。传说洱海里面蛟龙很多,常常掀起狂风恶浪,这块礁石就是观音菩萨用来镇住蛟龙的大印。在明崇祯年间,附近的渔民捐资在小普陀上修建了一座两层歇山顶的楼阁,在里面供奉了观音菩萨的塑像,因此老百姓就称它为观音阁。

图2-18 小普陀岛

云南景观地名的民间传说总是为景观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在云南景观地名的传说中,相当一部分是跟爱情有关的,如阿诗玛、一米阳光等等,这反映出云南各族人民对美好爱情忠贞的向往和对权贵的反抗与不屈。民间传说在旅游景观地名中的使用,增添了景观内容的现实丰富性和历史趣味性。(www.xing528.com)

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以用典、借代、比喻、比拟、夸张、摹状等丰富的修辞手法的单用或者复合使用,以形象的传神、色彩的艳丽、声音的美妙或者美丽动人的传说等审美意象,用凝练、简洁的词语,或者反映了云南漫长的历史过程,或者寄寓了各族人民的向往与追求,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的审美取向,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修辞和审美意象在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的运用,能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景观名称,感受景观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提升旅游的美好体验。

【注释】

[1]搜集地名中有些为大景区中的一处小景观地名,为行文简洁,不再注明所属大景观名。

[2]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戴红亮.西双版纳傣语地名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5]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8]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