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的修辞现象,以辞格的运用为主。由于受语音的限制,修辞比较常见于汉语景观地名命名中,很少有将少数民族景观地名汉译后仍然保持修辞格的。在云南的旅游景观地名命名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格有用典、借代、比喻、比拟、夸张、摹状等。下面我们就云南旅游景观地名命名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格运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1.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原意指诗文中引用有关的人、地、事、物等史实,或语言文字,从而增加词句的典雅与含蓄。而具体到地名或景观地名命名中,则是指借用古代历史文化典故或诗词古语来给地物命名,以增加地名的历史文化意蕴。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有关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最早见诸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清代名士赵士麟在《碧鸡诗》里这样写道:“彩云一片舞天鸡,五色光中望欲迷。化作青山千载碧,王褒空自渡巴西。”后来谪居云南的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移王褒的金马碧鸡文于昆明西山石崖之上,且题曰:“爰纠汉字,用彪汉词,滇之文献,尚考于斯。”
图2-12 龙门
西山龙门:位于昆明市西郊滇池畔。西山龙门石窟开凿于西山罗汉峰的悬崖峭壁中,层层直上,半插云间。身临其境,惊心动魄。其工程浩大,令人叫绝。据记载,始凿于明嘉庆年间,清代乾隆年期续建,至咸丰三年(1853年)完成,历时三百年。因清嘉庆时昆明彝族诗人那文凤《赠吴道诗人》中有“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一句得名龙门。
圆通寺:位于昆明市中心圆通山旁。据佛教经典《普门品说》载:“南无观音如来,号圆通,名自在。”圆通寺名来自张果老经典所记观音菩萨的名号之一。
“永镇山川”照壁:位于大理崇圣寺三塔内的一面照壁。照壁上有“永镇山川”四个楷书大字,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间黔国公沐世阶所书。
在云南旅游景观地名命名中,用典的例子非常多,透过这些景观地名,能品出浓浓的历史文化意味。四字格(成语)或俗语命名的景观地名用典的情况也很常见,如千钧一发、刀山火海、定海神针等等。
2.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的人或事物代替。当描述对象与另外的事物不具有相似点但具有某种密切关系时,用另外的事物来代替这个描述对象,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方式称为借代。而景观地名命名与地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地名都源于当地的自然景观、物产、建筑等,于是以这些东西来代指当地则可以起到言其性状的目的,可以突出地方特征。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使用借代的如:
大观公园:位于昆明市滇池边,因公园内有大观楼而得名,以建筑代替地方。
黄连河:位于昭通市大关县境内。黄连是一种中药,因这一带盛产黄连而得名,是以事物的产地指代地方。
钱王广场:位于曲靖市会泽县。会泽在历史上是中国著名的铜都,也是中国重要的造币基地。这也是以物产指代产地。
图2-13 大观楼
3.比喻
比喻又称譬喻,当欲描述的对象与另外的事物具有相似点时,我们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个思想的对象以唤起人们脑海中的影像。它的修辞效果在于使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比喻的生命力在于相似点。“比喻的作用有二: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者渲染,使事物的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们深入理解。”[7]比喻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思想的对象(本体)、另外的事物(喻体)、相似点。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之处。相应于比喻三要素,行文时也有描述对象(被比喻事物)、比喻事物和比喻词三种成分。比喻在地名中的运用多以人们比较熟知比较具体的东西来作比。在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运用比喻的例子见表2-4:
表2-4 云南旅游景观地名运用比喻修辞例表
除以上所示的景观地名外,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还有睡美人、鸡足山、珍珠泉、千龟山、笔架山、鼓鸣泉、叠虹桥、盘龙玉柱、玉柱擎天、凤凰梳翅、越王宝剑、池畔恋人等等。
4.比拟(www.xing528.com)
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都称作比拟。而在景观地名中又尤以拟人最为多见。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语言文化的发展,原来一些被认为是比拟的表达方式已慢慢为人们所接受而失去了其原有的修辞意义,如“口”“头”“脚”“眼”等,现在遇到“洞口”“山头”“岩脚”“泉眼”之类的表达时,已很少有人认为这是运用了比拟辞格。除去此类以外,云南旅游景观名称中仍有许多使用比拟辞格来形象描述某个景观的某一特性。如大家所熟知的怀胎井、望夫石、抚仙湖、戏水滩、迎宾塔、望峰亭、三江并流、魏王点兵等等。“怀胎”“望夫”“抚仙”“戏水”“迎宾”“望峰”“并”“点兵”都是人的动作,此类地名通过使用拟人手法使景观特点更加生动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也反映出了意境辞格的魅力。
5.夸张
所谓夸张,是对所要描绘的事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大或缩小,使事物的特征更为突出,以期令人产生更深切的感触。该辞格的使用可以突出景观某一特色,给人留下深切感受。在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运用夸张的如:
千寻塔:千寻塔是大理崇圣寺内的主塔。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823—859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它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 高69.13米,塔身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塔墙厚达3.3米,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层为塔顶。
图2-14 大理崇圣寺三塔
这是把景观夸大。古代8尺为1寻,千寻相当于8000尺。而1米为3尺,8000尺相当于2667米。千寻塔的名称显然比实际的塔高出太多了。
一米阳光:这是一个典故,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终年云雾缭绕,雪山一侧终年不见阳光,只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
这是把景观缩小。当然实际的阳光照耀也不只有一米,用夸张缩小的修辞方式描写阳光的珍稀。
望天树:望天树又名擎天树,在西双版纳勐腊县补蚌自然保护区有上百棵40~70多米高的望天树林区,当地政府架设了一条高20多米、长2.5千米的“空中走廊”,游人可以在上面观赏原始森林美景和野生动物。高耸挺拔的树干竖立于森林绿树丛中,比周围高30~40米的大树还要高出20~30米,大有直通九霄刺破青天的架势。
这也是将景观夸大。使用这类修辞手法的景观命名还有千家寨、千钧一发、五尺道、一线天、刀山火海等等。“千家”“千钧”等是运用夸大来描绘景观,“一线”“五尺”等是运用缩小来描绘景观,而“刀山火海”则是用严重程度来夸大事物。
6.摹状
摹状是直接描绘事物形象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随体赋形”“形容摹写”。对于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情态等各种感觉印象,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依样摹写出来,这就是摹状修辞格。摹状包括摹形、摹色、摹声和摹状等几个方面。在云南的旅游景观地名中,使用摹状的名称有:
摹形:睡美人、金梭岛、千龟山、鸡公石。
摹声:鼓鸣泉、鸣凤山。
摹状:怒江、虎跳峡、惊魂峡、古河穿洞、飞瀑穿云、双鸟渡食等等。
通过形态、颜色、声音、动作状态的模拟,让景观形态生动传神,给人以如同直观的真切感受,能够取得较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7.复合型及其他
按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的分类法,修辞格共有三十八种,每格又有不同式,总计六七十式。本书仅列出在云南旅游景观地名里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修辞格,而不对所有修辞格应用于云南景观地名做一一分析。
另外,一些景观地名经过长期转变与继承,出现了多种修辞格复合的情况。其中多以“比喻+摹状”的形式出现。如睡美人、金梭岛、千龟山、鸡公石等,这类景观地名既是比喻,也是摹形;还有“比拟+摹状”,如古河穿洞、飞瀑穿云、双鸟渡食等名称,既是比拟修辞格,也是摹状。
修辞格在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的应用,反映了云南人民直观、感性、联想丰富的思维方式,以及大胆的创造能力和惊人的艺术才华。他们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观察、认真体会、大胆想象,用他们的热情和智慧,创造了云南旅游景观丰富多彩、动人心魄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