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一种声韵和谐的语言,极具音节美和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造就汉语这种音韵特质的,则是汉语声调的平仄协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声调不尽相同。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的声调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所谓“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古代汉语平声的音质特点是既平又长,而仄声则显得比较短促。平仄相间,交错出现,能够使语句读起来声调铿锵、悦耳动听,这也是形成汉语音韵美和节奏感的重要原因。而现代汉语的普通话的声调承传古代汉语的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在向现代汉语四声转变的过程中,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有些变为去声;入声则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中去了,即所谓的“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古代汉语中的去声在现代汉语中仍旧保留为去声。
普通话的平声(阴平、阳平)基本保留了古代汉语平声的特点,悠扬悠远、响亮动听;而仄声与古代汉语有了明显的差别,只剩下了上声、去声,但仄声的共性也还是延续了下来,即仄声低沉而压抑,声音持续时间短促,读起来不够响亮,音感微弱。
作为特殊地名的景观地名,也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也极其讲究声调搭配,平仄和谐。通过对云南旅游景观地名平仄搭配规律粗略分析可知:以平声相连和平仄相间较为常见,仄声相连的相对较少。这与平仄本身的音律特点密切相关:平声相连读起来顺口、省力、响亮、悠远,辨识度高;平仄交错则抑扬有致,便于发音,且在听觉中极富美感;而仄声相连读起来过于短促,音质低沉。下面我们将通过统计分析来详细考究云南景观地名的平仄搭配。
在上述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双音节和三音节地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者合计达48.2%。而三音节以上景观地名多数是由二音节或三音节派生而来的。为此,只要掌握了双音节和三音节景观地名的平仄情况,就大致可以推知云南旅游景观地名的平仄情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少数民族语言音译地名的平仄问题。我们知道,许多语言,包括云南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都是没有声调的。我们在听汉语掌握不够地道的外国人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说汉语的时候,听起来总是怪怪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的母语中没有声调,对汉语的声调掌握得不好。汉语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声调的语言,因而具有韵律美。我们在用汉字记录少数民族语言音译地名时,也非常注重用字的声音和节律,所选用的汉字也是讲究平仄搭配的,因而我们云南很多的少数民族景观地名听起来都十分优美。如滇池——平平,里格岛——仄平仄,香格里拉——平平仄平,西双版纳——平平仄仄。可以说,它们的平仄搭配规律跟汉语地名的平仄搭配基本一致。为此,我们将云南景观地名汉语地名和少数民族语言音译地名的平仄搭配放在一起来研究分析。
另外,关于地名中的轻声音节,如老虎山、狮子亭、甘海子中的“老”“子”等音节,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将其还原成本来的音节来进行分类。
通过对上述景观地名二音节、三音节的平仄搭配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具体见表2-2、表2-3:
表2-2 云南景观地名双音节地名平仄情况表(www.xing528.com)
我们通过对云南景观98个双音节景观地名进行考究可以发现,双音节景观地名的音节构成以平平声和平仄相间(含平仄和仄平)为主要形式,其比例高达85.7%,而双仄声用例仅占14.3%。
表2-3 云南景观地名三音节地名平仄情况表
从表2-3可以看出,在云南旅游景观地名中,就423个三音节地名构成情况而言,平声相连和平仄相间型(包括平平平型、平平仄型、平仄平型、仄平平型及仄平仄型)的景观地名多达318个,占总数的75.2%;而仄声相连(包括平仄仄型、仄仄平型及仄仄仄型)的景观地名只有105个,占24.8%。而如果把双音节和三音节作为总体来分析,则两者用例521个中,平声相连和平仄相间式有402个,占总数的77.2%,而仄声相连的只有119个,占22.8%。这种分布情况与汉语平仄搭配规律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符合汉语的语言规律。
无论是音节的构成还是音节的韵律,云南景观地名都与普通地名规律一致。从音节的构成情况来看,除少数民族地区音译和汉语特殊类型的景观地名外,云南旅游景观地名遵循汉语地名“专名+通名”的构词规律,汉语双音节、三音节是云南景观地名的基本格式,多音节地名基本都是在双音节、三音节的基础上复合生成的;从音节的韵律来看,云南景观地名也是以平声相连和平仄相间为主,充分表现汉语声调的抑扬顿挫和音韵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