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的多实一名,广义上可以分为通名的多实一名和地名(专名+通名类)的多实一名。前者又可以分为通名的多义和通名的同音。后者又可以分为地名(专名+通名类)的多义与同音两种。本书只探索狭义上的多实一名,即地名(专名+通名类)的多义与同音两种。这种情况在汉语地名中经常出现。如“西山”,北京有著名的西山,昆明也有西山;再比如“海口”,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海南省的省会海口市,而在云南昆明,也有一个地方叫海口,它指的是滇池的出海口,是昆明西山脚下的一个小镇,所以如果昆明人说他家住在海口,多半指的是滇池出海口的小镇,不能理解成海南省的海口。在云南景观地名中,也出现多处同一地名指称不同地点的情况,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可能会导致混淆。比较典型的有:老君山,狮子山、黑龙潭等,我们现在分别来看一下。
老君山(丽江市):老君山景区位于丽江西部,地处北纬26度38分至27度15分、东经99度70分至100度0分之间,景区总面积为715平方千米,由九十九龙潭片区、金丝厂片区、黎明丹霞地貌片区、滇金丝猴保护区、白崖寺片区和新主天然植物园及金沙江游览线“六片一线”组成。景区相传因太上老君在此架炉炼丹而得名,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滇山之太祖”。
图1-5 丽江老君山
老君山(文山州):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西南隅。西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河口县,南临州内马关县。山脉由东南向西北,最高海拔近3000米。由老君山原始林区、薄竹山和西华山三个片区组成,并纳入了上天生桥、下天生桥、东方红电站、头塘森林公园、柳井溶洞和白沙热带至南温带的多层性高原岩溶地貌特点,是滇东南地区唯一的一块亚热带“植物宝库”。
黑龙潭(昆明):位于昆明市北郊龙泉山五老峰脚下,云南农业大学旁。黑龙潭内有龙泉山,山脚下有两潭池水,一清一浊,面积共600平方米,相互连通但浊不变清,清不变浊,为一奇观。黑龙潭有“滇中第一古祠”之称。同时,它还以唐梅、宋柏、元杉、明茶四绝(栽种于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的古树)而闻名,更有梅树林数亩,冬季来此赏梅的市民络绎不绝。
黑龙潭(丽江):位于丽江古城北象山脚下,从丽江古城四方街沿经纬纵横的玉河溯流而上,约行1千米有一处晶莹清澈的泉潭,即为中外闻名的黑龙潭,是丽江著名旅游景点之一。丽江黑龙潭公园俗称龙王庙,位于丽江古城北端象山之麓,黑龙潭内随势错落的古建筑有龙神祠、得月楼、锁翠桥、玉皇阁和后来迁建于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国寺解脱林门楼、五凤楼,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楼及清代听鹂榭、一文亭、文明坊等建筑。
图1-6 丽江黑龙潭
狮子山(楚雄):距武定县城3千米,主峰海拔2452米,以形似伏卧的雄狮而得名。这里自然风光秀甲滇中,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牡丹花园云南独有。狮子山古树凌霄、林海蔽日、巉崖峥嵘、怪石嶙峋、山花浪漫、鸟语蝉鸣,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佳境,系云南省重点风景名胜区,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狮子山(丽江):丽江狮子山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于丽江城西,是市区唯一的一座依山而建的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1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0%,有800年树龄的古柏树40多株。其万古楼是丽江城的标志性建筑,高33米,主柱16根,通天22米,堪称“中国全木结构天下第一楼”。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旅游景观地名和地名的关系来看,一是景观地名和地名一致;二是景观地名与地名关系模糊,即景观地名既是地名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名;三是景观地名是一个大的景区中的一处小的景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地名。从景观地名的类型来看,第一类是纯汉语地名;第二类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景观地名;第三类是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音译混合景观地名。从云南旅游景观地名的特征来看,一是景观地名的混合性;二是少数民族景观地名广泛分布;三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景观地名同时存在;四是同一地名指称不同地方。(www.xing528.com)
通过对云南景观地名类型和特征的分析,有助于研究云南景观地名的起源,提示景区地名隐含的语言文化信息,加深我们对云南地理形态、人文历史的了解,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弘扬云南旅游文化,增加旅游的文化体验感,同时为研究云南地域文化提供宝贵的资料。
【注释】
[1]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英汉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肖笃宁.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5]周贵平.中国旅游景观[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6]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林超民.滇云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
[8]戴红亮.西双版纳傣语地名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9]戴红亮.西双版纳傣语地名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