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方言与旅游景观地名文化研究

云南方言与旅游景观地名文化研究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民族文化强省和旅游文化大省,云南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在旅游中也彰显出它独特的魅力。云南方言一方面反映出云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云南方言本身也是一种风俗,成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南方言的地域特色在旅游文化中的积淀,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呈现出来:1.云南方言特有的地域词汇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在语言三要素中,与语音和语法相比,词汇更能反映社会文化现象。

云南方言与旅游景观地名文化研究

语言文化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方言作为载体与地域文化一起构成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标志,没有方言就没有独立的地域文化。方言在一腔一韵间表达着民间最朴素而丰富的思想和文明,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是舌头上的文化遗迹。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话往往更具有优势。方言与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方言是不可再生的地域文化资源,是维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是一种空间的交换,在这一交换的过程中,不仅意味着自然风光的变换,同时还意味着风土人情的变换和语言的变化。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显示出特有的地域特色。方言和用作交流交际的标准语不一样,成了旅游者体验的对象,也可以说是一种体现当地文化的旅游产品。

图0-1 滇池

在旅游的过程中,方言不但具有增加知识和趣味的功能,还具有地方认同感(如唤起故乡情感)、社会融合、构筑多元文化等意义。旅游者来到某地旅游时,除了听到全球化、标准化的语言以外,还能感受到本地语言的存在,并从中获得一种本土文化体验。听到各种各样的方言,了解方言背后的故事,就像看不同的风景、吃不同的小吃一样。所以,在旅游体验中,趣味性的方言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审美功能,这是因为旅游活动的目的本是求新、求异、求享受,是集休闲、娱乐和学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人们到异地旅游,在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过程中,必然会想到当地使用的语言,因为当地的语言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旅游活动中的方言(地域词汇)交际,不仅使旅游者学到了一定的方言知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旅游活动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从而增强了旅游的趣味性。

作为民族文化强省和旅游文化大省,云南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在旅游中也彰显出它独特的魅力。云南方言一方面反映出云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云南方言本身也是一种风俗,成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南方言的地域特色在旅游文化中的积淀,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呈现出来:

1.云南方言特有的地域词汇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语言三要素中,与语音和语法相比,词汇更能反映社会文化现象。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指出,人类和文化的开端在词语之中。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等均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因此,方言词汇是能够最直接、最全面,也最客观反映一定地域的社会文化。

旅游者到各地旅游,有些人比较喜欢把自己的语言与当地方言进行比较,了解当地方言(尤其是一些打招呼、买东西、感谢等用语),导游也喜欢把当地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东西介绍给游客,这就涉及语言文化的转码与交流。

我们知道,一方面,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云南方言中有着不少地域方言特殊词语。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些独特的云南方言地域词汇,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哲学科技教育、习俗和居民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很多还具有其特殊的来历及隐喻。这些隐喻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云南地区人民的价值观世界观。如:

卖马:云南人把出卖别人叫作“卖马”。这里面有段典故:宋代司马光家里有一匹看上去很不错的马,但有暗疾,跑上一段时间就会倒地不起,司马光让仆人牵去卖掉。仆人隐瞒了马的毛病卖了个好价钱。司马光知道后亲自向买主赔了钱,说明了原因。后来“卖马”的意思变成出卖别人隐私,被保留在云南方言中。

抖草:以前夏天太阳大的时候,昆明人家家都会把被褥拿出来晒。富人家当然是棉絮锦被,但穷人家无甚可晒,只有把铺垫的草褥、草席、散草拿出来晒,抖一抖上面的灰尘、碎草就行。从此,“抖草”就成了昆明话里讽刺人拿着没有价值的东西还要炫耀的代名词,如“你这水平写文章,完全是抖草!”

差芡:形容一个人做事水平不高,这和吃有关系,以前厨师做菜,有些要先用芡粉来勾芡,使菜美味可口。遇到手艺不高的厨师,菜的味道就差点,由此就有了“差芡”这个词。

孔雀:孔雀到求偶期会开屏,但是云南某些动物园里的孔雀,被训练后时时开屏,因此开屏也不一定能得到配偶,由此,云南话里的“老孔雀”意指为自作多情的人。

甘草:这是一味中药的名称,用在什么药里都可以,“甘草”在云南话里的意思是随处都可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孔雀站在甘(干)草上”,就是形容自作多情到了极点。

海(海子):这是一个有特点的名称,对其来源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是蒙语说,二是彝语说。在蒙语中,凡园林中的湖泊以及有湖泊的园林都称之为“海子”。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在《初至都下即事》一诗中有“海上春深柳色浓,蓬莱宫阙五云中”的描绘,并自注道:“北方谓水泊为海子。”而作为元代统治阶级的蒙古族也就很自然地将“海子”之称用于大都(今北京)的园林,简称为“海”,如今北京的中南海、什刹海、北海、后海等名称也是由此而来。元代统治云南的蒙古贵族也就将这一用语带到云南使用,并扩散开来。所以昆明的滇池也被称为“海子”、翠湖最早名字也叫“菜海子”。云南很多高原湖泊边上都有“望海楼”,望的就是湖。在彝语中,“海子”指雨水塘,“海”为池塘,“子(资)”为雨水。两说各有其适用对象。

耶(爷):叔叔之义。云南各地,尤其是农村,普遍这样叫。如果父亲和子女“八字”相克,则子女也叫父亲为“耶”。

涂良军教授在《云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一书中考证:“耶”这个词是汉语固有词,原意为“父亲”。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断咸阳桥。”“耶”或写作“爷”。《兵车行》写的是唐王朝征兵讨伐南诏(大理)的事,事情在天宝十年(751年)。这一年,杨国忠推荐阆州人鲜于仲通担任益州史,命他率领八万精兵攻打南蛮,与阁罗凤在泸南交战,全军覆没。后“杨国忠又使李宓率师七万,再讨南蛮。宓渡泸水,为蛮所诱,至太和城,不战而败,李宓死于阵”(《旧唐书·杨国忠传》)。这些唐军大多数似乎并没有被杀。今大理各地农村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本主”,“本主”常常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可有的村子供奉的“本主”竟是唐朝的李宓。这说明村民(已经是白族)很可能是李宓部下的后代。这些人可能把指父亲的“耶”带进了白语。从“父亲”向叔父引申是相当正常的,今云南昭通、镇雄一带即称二叔为“二爸”,小叔叔为“幺爸”。而云南各地也称父子俩为“俩爷子”。

云南话到了现在,一直都是活的语言,新词也层出不穷。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流行台球,夸奖打得好时多说“这一杆打得奸,奸杆啊!”后因云南人前后鼻音不分,也说“尖刚”,形容厉害、特别的东西。

另一方面,多民族的云南有着独特的民族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这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成为旅游者感兴趣的话题。单是对年轻男女的称呼,比较典型的就有:在昆明石林,彝族称作“阿诗玛”(女)、“阿黑哥”(男),随着当年电影《阿诗玛》的热播,阿诗玛和阿黑哥凄美的爱情故事打动了无数的观众,“阿诗玛”和“阿黑哥”也成为彝族帅哥美女的代表;在大理,白族则把年轻女性叫“金花”,年轻男性叫“阿鹏”,这样的称谓同样随着电影《五朵金花》走向了全世界;在丽江纳西族则称作“胖金妹”(女)、“胖金哥”(男);在西双版纳傣族则称作“小卜哨”(女)、“小卜冒”(男);在文山苗族,则称作“咪彩”(女)、“咪多”(男)等等。至于其他各民族的称谓、日常生活用语、物名等,也是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云南方言所展现的民族风俗和地域特色,能使人们了解到云南习俗与云南方言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展现的旅游文化内涵,也能使旅游者了解到云南方言的独特魅力。

2.云南地名是一张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地名,是人们赋予空间上某一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者居民点的专有名称。但地名并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语言符号,它往往凝聚着地方浓厚的历史文化,折射出其独特的魅力。地名的诞生,总是深深烙着那个时代的印迹;它的衍变则承载着历史的变动、地理的变迁、不同文化的交融。地名文化即以地名为载体,通过地名的形成、变迁、结构、内涵等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地名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可以说,地名是文化的镜像,记载和传承各民族各地方的历史文化。

地名文化给游客提供了多维视角去加深对目的地的了解,体验异质文化的冲击和交融。而这种文化交流正适应了当前人们旅游心理的转向,即从传统的观光游到精神、心灵的深度感受的体验游。地名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凝结和窗口,是颇具潜力的旅游文化资源。

图0-2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

在中国,有的地名和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如北京、西安、南京、重庆等,历史上发生过许许多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积淀。在云南,昆明、大理、丽江等,作为古滇国、南诏国、纳西东巴等文明的发祥地,同样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比如大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时期就在这里设置叶榆县。738—1253年,称雄一时的南诏国、大理国先后在此建都,历时515年。大理古城一度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遗留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历史的见证。

有的地名,有着独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体验。例如,十二生肖是我国古人用来表示地支以记年月日的动物,而在云南、贵州一带,自古就有赶场或赶街的生活风习,历史上这一带集市大约以十二天为一周期,如果某地在子日赶集,那就将此地叫鼠场或鼠街,其余以此类推。云南有许多的马街、牛街、羊街、鸡街、狗街等地名,这种以“生肖”命名的地名,向游客生动地展示了西南地区盛行的井然有序的农村集市景观。

图0-3 丽江古城

此外,地名中的地方方言折射出地方文化的特色。在云南,不少地方称“甸”,如施甸、倘甸、鲁甸、寻甸罗甸、七甸等等,吴光范先生认为“甸字地名有来自少数民族语、汉语、多民族混合语三种”,而且“甸字往往与族称、山川植物、地形等字或词语组合而成为地名”。在云南,“甸”所表示的含义主要有:①山间平地,如坡落甸、甸中;②建制。原因是,“甸即坝子,小者建村寨,大者建州县,皆以甸名称之。如云南之施甸县、鲁甸县等。有时省称,直呼为施甸、鲁甸,即指其地和行政建制。因此,以甸代指地方、村寨、行政建制,属派生义”。再比如“箐”,这是个典型的云南方言地名词,如秋木箐、豹子箐、罗箐等。涂良军教授认为:“箐,有两个常用意义:长满森林的山谷或山谷中的森林,这两个意义是互相联系的。在云南,山谷中往往有水,森林也就有了生长的条件。这个词在贵州少数地方存在,这些地区大体上划自云南,如杉木箐,在云贵边境上。”这样的地名最具有云南地域特色,从中可以窥见云南特殊的地理形态、生态环境、行政建制等,游客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别样的民族风情。可见,地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给游客带来地域风情文化的享受。

图0-4 宜良九乡河湾村

有的地名能折射出独特的旅游审美价值。地名中词语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形成独具美感的写意空间,给游客的体验铺垫美的基调,如云南的虎跳峡,单是从名字就能让游客浮想联翩,被身处绝境的老虎纵身跳跃大峡谷这个生动优美的姿态所感动,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蝴蝶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游客完全可以想象到一群群、一簇簇美丽的蝴蝶在一泓碧水清泉上翩然飞舞,还未到蝴蝶泉,就已为这个动人的场景所感染。诸如此类的还有盘龙寺、象鼻山、荫翠峡、雄狮峡、双象峡、狮子山、一线天、樱花谷等等。

云南著名的诗词歌赋、对联绝句中的地名,更能为游客带来不可多得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享受。拥有“天下第一长联”美誉的大观楼长联中,所描绘的“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即指昆明四周的山峦,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马,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边的蛇山似蜿蜒的长蛇,南端的鹤山若飞翔的白鹤。比喻的手法、排比的句式,将昆明周围的山形地貌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磅礴气势形象生动地展现于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和游览者带来呼之欲出的心灵震撼和山河壮美的强烈冲击。

图0-5 昆明金马坊

有的地名往往和神话传说野史典故相交织,给静态的旅游物注入了灵气和情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激发游客的好奇心想象力。如昆明金马碧鸡坊,“金碧交辉”是老昆明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景观。相传,昆明城是建在一条很大的鲤鱼背上,只要它一不高兴,动一动昆明就地动山摇,老百姓时时处在不安当中。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位高人,看了风水,建议在鱼的眼睛上各建一座牌坊,压住它的眼睛,使它长年都认为是夜里,处在昏睡当中,昆明就平安无事了,所以昆明就建了金马坊与碧鸡坊。这类地名还有金殿、圆通寺、东寺塔、西寺塔、洗衣亭等等,这些地名或承载着动人的传说,或承载着厚重的过去,让游客在历史的成败烟云间中去感悟生命的价值。总之,这些随着地名流传下来的典故让游客在山水之间,另增一番游兴。

除此之外,云南民族众多,民族地名多姿多彩,这些民族地名所承载的旅游文化,已经远远不是汉语地名意义本身所能表达和呈现的了,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名更是不可替代的旅游文化的代名词。如:

图0-6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是位于西藏察隅县东部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云岭乡西部的一座南北走向的庞大的雪山群,全长有150千米。它在藏区称卡瓦格博雪山,“梅里”一词为德钦藏语“mainri”汉译,意思是药山,因盛产各种名贵药材而得名。同时它也是雍仲苯教圣地,和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同样,民族地名如昆明(彝)、西双版纳(傣)、德宏(傣)、泸沽湖(摩梭)、普者黑(彝)、多依河(布依)、邦腊掌(傣)、勐仑(傣)、曼飞龙(傣)、拉市海(纳西)、阳宗海(彝)、梅里雪山(藏)、普洱(哈尼)等等,它们的汉语意义人们或许不知道,但其地名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蕴,却深深地吸引着游客。如果把这些地名翻译成为汉语地名,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旅游文化价值。

云南丰富的历史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地名中的沉淀,已经成为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资源,成为一张张亮丽的名片,代表着风情万种的三迤大地,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代表云南走向世界。

3.云南方言承载的地方文艺是云南旅游重要的精神食粮

方言对人类多元化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方言的适时运用,可以构筑一个多语的社会环境,从而构建多元的文化社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方言所承载的地方文艺是典型的地域文化的表现,也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各地的戏曲、民谣等,都是以方言为载体。这对于语言有差异的旅游者来说,虽然他们在欣赏时也许不能完全听懂里面唱的是什么,但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意蕴,感受到异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尤其是对于本地的或者和本地有一定渊源的旅游来说,这些当地的戏曲、民谣就像一种情感催化剂,让他们不知不觉地伴随着熟悉的情节或旋律沉醉其中,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异地认同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语言创造了文化,也创造了与之相关的艺术形式。云南方言与云南地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方言是云南文化的载体,也是云南地方文艺的媒介,云南方言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由云南方言作为重要因素构成云南地方文艺,为旅游文化增添了精神文化特质,成为云南旅游重要的精神食粮。

一方面,在云南地方文艺传统民间戏曲、民歌及新兴的方言娱乐节目中,云南方言的地域特色显示了它独特的魅力。如云南传统的花灯戏等地方戏曲、民歌等等,都是用地道的云南方言演唱的。

云南花灯戏,起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由于各地语音有别和艺人演唱的不同,流行在不同地区的花灯戏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种、剧种或民歌小调的影响,故云南花灯又分为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丘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如著名的传统花灯剧目《猜调》:(www.xing528.com)

(问)小乖乖来小乖乖    小乖乖来小乖乖

我们说给你们猜    我们说给你们猜

什么长 长上天    什么团 团上天

哪样长 海中间    哪样团 海中间

什么长长街前卖嘛   什么团团街前卖嘛

哪样长长妹跟前    哪样团团妹跟前

(答)小乖乖来小乖    小乖乖来小乖乖

你们说给我们猜    你们说给我们猜

银河天 长上天    月亮团 团上天

莲藕长长海中间    荷叶团团海中间

米线长长街道前卖嘛    粑粑团团街前卖嘛

丝线长长妹跟前喽来    镜子团团妹跟前喽来

云南作为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民间歌唱活动在各族人民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其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云南汉族民歌可以概括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在国内较有影响的云南民歌有《赶马调》《耍山调》《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大河涨水浪沙洲》等,都是用当地人民的生活语言来表达的,如《弥渡山歌》:

咿哪 山对山来崖对崖    咿哪 山对山来崖对崖

蜜蜂采花深山里来    小河隔着过不尼来

蜜蜂本为采花死    哥抬石头 妹兜土

梁山伯为祝英台    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咿哪 梁山伯为祝英台    咿哪 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咿哪 山对山来崖对崖    咿哪 山对山来崖对崖

蜜蜂采花深山里来    小河隔着过不尼来

蜜蜂本为采花死    哥抬石头 妹兜土

梁山伯为祝英台    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咿哪 梁山伯为祝英台    咿哪 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这些云南花灯、山歌等,多在山野田间放牧、打柴、骑马途中演唱,多为对唱,也有独唱,歌词的内容蕴含丰富,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特别在男女对唱中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更是一大亮点。

另一方面,方言娱乐节目是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逐渐兴盛起来的艺术样式,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运用到电视、电影影片的翻译配音及电视专栏节目中,既传播了云南方言,又弘扬了地域文化,还增强了艺术的喜剧效果,如根据美国著名动画片《猫和老鼠》翻译配音的云南方言版《猫和老鼠》、电视剧《大洋芋和小米渣》及昆明电视台专栏方言节目《大口马牙》,在云南地区影响力很大,喜剧效果非常突出。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总编导的《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蹈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其中的曲目、歌词全部采用了地道的云南方言,如画外音:

太阳歇得么?歇得呢

月亮歇得么?歇得呢

女人歇得么?歇不得啰,女人歇歇么,炉膛里的火就熄灭了

甚至还有云南方言爱好者将英语也翻译成为云南方言,不仅形象生动令人捧腹,而且对云南地域文化的表现很生动传神。如:

So stupid.(憨贼)

So green.(绿荫掼瞎呢)

See you.(改天又吹嘎)

Are you sure?(咯当真?)

A little.(一小咪渣点)

What happened?(整囊了?)

Dark black.(黑漆麻古洞呢)

I had no idea.(认求不得)

不论是方言承载的云南戏曲、山歌、民间小调等传统地方文艺,还是新兴的方言歌舞影视娱乐节目,抑或是英语的云南方言翻译,它们对云南地域文化的独特表现及达到的特殊效果,都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正是这地道的云南方言,才将原汁原味的云南风情及地域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与旅游相关的语言艺术形式,正以它独特的传播方式,向国内外彰显着云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上我们仅从宏观的角度对云南方言的地域特色与旅游文化的关系做了概括性的描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云南方言的地域特色与旅游文化之间的联系远比我们上面列举的更为丰富多彩和紧密。根据曹志耘先生的观点,地域文化在方言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沉淀下来:称谓、人名、地名、熟语、歌谣、性词语、骂人话和隐语。地域文化的语言存在,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态表现出来:对联、建筑物上的词语、器物上的语词、地域文化物名(如游艺、物产、食品)[6],结合旅游的六要素,云南方言的地域特色在旅游文化中的表现,主要是通过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中的词语反映出来。

鉴于研究内容和篇幅所限,在本书中,我们在对与云南旅游密切相关景观地名进行系统考究的基础上,将语言文化与旅游中的物态文化、人文特点联系起来,探索云南旅游文化特质,为有效提升云南旅游文化资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注释】

[1]陈建民.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29-36.

[2]吴积才,颜晓云.云南方音辩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3]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涂良军.云南方言词汇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曹志耘.汉语方言的地理学语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