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罗马俱乐部负责人佩切伊认为,生态问题主要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科技问题,而是文化态度问题。所谓文化态度就是对于人与自然生态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立场、态度与处理方式,包括经济、艺术与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总之,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的文化态度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并进行调整。
第一,人对自然的部分“复魅”与工业革命时代人对自然的“祛魅”相对。所谓“魅”,即精怪、鬼魅与妖狐等,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很多自然现象都有神灵凭附,因此有“魅”。工业革命时代,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自然开始退掉其神秘色彩,这就是所谓的“祛魅”。最早明确提出“祛魅”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他于1904—1905年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具体表述为“把魔力从世界中排除出去”。而“复魅”则是美国当代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在《后现代精神》一书中提出的,即所谓“世界的返魅”。什么是世界的“复魅”呢?是否是重新回到农业社会的万物有灵时代?当然不是,而是要打破对于人的能力的过分迷信,打破人与自然的对立,部分恢复自然的神奇性、神圣性与潜在的审美性。自然“复魅”的典型代表是英国大气化学家詹姆斯·拉弗洛克于1972年提出著名的“盖娅假说”,将地球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盖娅”——大地不仅像母亲那样用乳汁哺育了人类等万物,而且自身也是有生命的,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所以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关爱地球的健康。
第二,人与自然的“共生”,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其意按照《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是指:“第一,人是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第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这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导致“人对自然的控制”“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错误理念的产生,以及人对自然的无度开发与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类中心主义较早提出严肃批评的是美国著名生态理论家蕾切尔·卡逊,她于1962出版了生态保护经典之作《寂静的春天》。该书虚构了美国中部一个村庄,因为农药DDT而造成人死物亡,由繁花似锦的春天变成一片死寂的春天。在这本书中,她对“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严肃批判。她说:“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的产物,是当代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阶段的产物。”并进一步发出警告说:“现在我们站在两条路的十字路口上。”一条是人类熟悉的控制自然之路,却会将人类引向灾难;另一条是与自然共生的、很少有人走过的道路,却“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为了批判所谓“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滥用农药的可恶行为,卡逊遭到前所未有的攻击并为此付出生命。
第三,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对于片面发展的经济模式的否定。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增长到底有没有极限,地球是否可以无止境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资源。1972年,由著名的罗马俱乐部负责组织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增长的极限》,回答了这个问题。罗马俱乐部是1968年成立的一个民间机构,其职能是从事有关全球性问题的宣传、咨询、预测与研究工作。其主要发起人为奥雷利奥·佩切伊,是意大利著名实业家、学者,他曾是菲亚特汽车公司高管、欧洲最大经济顾问公司“国际工程和经济顾问公司”总经理,在其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退身,从事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从1967年开始筹划并于1968年4月成立著名的罗马俱乐部。俱乐部委托麻省理工学院年轻科学家撰写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先后3次修改后,于1972年出版,第一次向人类发出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地球上进行无限制的增长必然带来严重后果的警告,震惊世界!该书提出了著名的“生态足迹”理论,提出工业革命的缺失是“源”与“汇”的缺失,无限制发展必然导致严重后果。该书还向人类提出必须进行发展模式选择的问题,有无限制发展导致崩溃、任其发展导致崩溃、可持续发展走向美好未来三种选择。总之,该书提出了一个逐步被国际社会接受的论题“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发展与环保的双赢。
第二个问题是现代化是否只是经济现代化,这个回答也是否定的。事实证明,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而且还包括精神文明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生态现代化”。这是由血的教训换回来的结论,发达国家曾经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环境污染造成严重后果,大家都知道的“伦敦雾”与“水俣病”事件就是明证。所谓“伦敦雾”事件是指1952年伦敦因冬季烧煤造成有毒雾蔓延,几天内使得4000余人死亡,此前也曾有过类似事件,这就是著名的伦敦雾事件,英国为此出台了严格的环境法。所谓水俣病事件是指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旁边的水俣镇,4万人口中先后有1万人罹患一种中枢神经中毒的行动异常并导致死亡的“水俣病”,原因是工业废水中汞污染鱼类,人食用鱼后造成此病。这只是工业化污染病例的一小部分,工业污染的严重事例还很多,正是这种严重后果才使发达国家将“生态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我国在2007年也将生态现代化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所谓生态现代化就是发展与环保的双赢。
第四,确立适度消费的生活原则,否定无度消费的生活原则。首先要确立适度消费的生活原则,这不仅是由地球资源的紧缺造成的,而且还涉及一种新的土地伦理问题。所谓“土地伦理”是说人的伦理观念不仅要考虑个人与他人,而且要考虑土地与自然生态。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论述的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他是耶鲁大学林学专业的毕业生,曾任美国林业官,野生动物研究者、威斯康星大学教授,1948年因救火而辞世。所著《沙乡年鉴》被称为现代环境运动的圣经。在这本书中,利奥波德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土地伦理学,提出“土地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土地不仅是土壤,还包括气候、水、植物、动物与人,人只是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而且这种共同体其实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最下层的、最基础的是土壤,上层的是植物,再上层就是动物,人处于金字塔之尖顶。人是最脆弱的,不能离开下面的任何一层。这个金字塔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链环,不能加以破坏。因此,他所概括的土地伦理学就是: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适度消费,保护共同体的稳定恰恰是土地伦理学的要求,也是保持生命链环的需要。
还有一位真正实践适度消费的生态理论家,那就是亨利·梭罗。他是美国著名的生态理论家,他的作品《瓦尔登湖》成为现代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文学的启示性作品。他的经历非常简单,就学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家乡中学执教两年,此后做过爱默生的助手。他为了体验最简单的生活,于1845年3月至1847年5月,凭借着借来的一把斧头走进家乡的瓦尔登湖,借助最简单的劳动独立生活了26个月。他在这26个月中伐木建屋,开荒种地,泛舟钓鱼。他在物欲膨胀、拜金拜物的潮流中,试图通过一种原始本真的生活来疗救人类。他亲身感受到,仅凭一把刀、一柄斧子、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和辛勤的双手,每年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持一切生活开销,其余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和体验自然。他说:“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朴素。”(www.xing528.com)
第五,确立“绿色”的有机建设原则,否定“灰色”的、无机非生命建设原则。目前正值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执行什么样的建设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梁思成先生通过中国古建筑研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十分推崇,而其弟子吴良镛院士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机生存论建设”的思想。这是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的继承发扬,强调城市建设的有机生命性,背山靠水,面南朝北,地干通风,有机循环,有利于人的栖息修养和身体健康。整个人类的聚居地应该是充满生气的,有利于生命健康的,这就是建筑的基本原则。应该摒弃一色的“水泥森林”,那儿到处是硬化不透气,无法上下循环,不利于生命健康。这其实是一种无机的、非生命的“灰色”建筑理念,是需要加以排除的。
第六,确立天地境界论生态审美观,否定“自然的人化”的功利主义自然审美观。长期以来,我们在自然审美问题上都力主一种“自然的人化”的审美原则,这其实是错误的,是只立足于人类利益与自然对立并加以控制的审美观,造成一种“审美的剥夺”。冯友兰先生力主一种天地境界论,他将人生境界归结为自然、功利、道德与天地四种境界。他说: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这种“天地境界”是一种审美的终极关怀境界,是从空阔的宇宙整体与长远的人类未来出发的境界,是一种将关爱自然与关爱人类相结合的生态审美的境界。
第七,确立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自信与自觉,走出欧洲中心主义。在21世纪,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将起到新的作用。如果说在工业革命时代,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中的模糊与朦胧难以被西方工具理性接受的话,那么,这种与主客对立不相容的古代文化倒恰恰与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化相衔接。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佛家的“众生平等”“佛心清净”等等,均具有当代价值,在经过现代科学的洗礼后,都能成为建设新世纪生态文化的重要资源。
当代著名宗教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在《和平与后现代范式》一文中曾有描述:我们必须轻轻地走过这个世界,仅仅使用我们必须使用的东西,为我们的邻居与后代保持生态的平衡,这些意识将成为“常识”。
(原载《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通讯》总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