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回顾50年来我所数学史的研究,不能不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中国数学史学科的奠基人、我所的主要创建人李俨、钱宝琮等先生开始中国数学史研究,建立中国数学史学科的情况。
20世纪10年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德”“赛”两先生以前所未有的声势进入中国。李俨、钱宝琮等先生正是在这前后开始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古代的数学遗产,并确定为终身志向的。李俨、钱宝琮等先生筚路蓝缕,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中算古籍的收集、抢救,有计划地开展若干专题研究,进行重大问题的考证,重要成就的挖掘、总结和中国数学史分期的探索,撰写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据收入《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1]者,到1937年,李俨47篇,钱宝琮19篇;他们还出版了《古算考源》[2]《中国算学小史》[3]《中国数学大纲》(上册)[4]《中国算学史》(上篇)[5]《中国算学史》[6]《中算史论丛》(一)—(四)[7]等著作。1936年,后来对中国数学史研究和我所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严敦杰先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发表了关于祖冲之的论文[8],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他们站在现代数学的高度,用现代历史学的方法,借鉴乾嘉学派考据学,把中国传统数学放在世界数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与20世纪初以前的研究是根本不同的。
通过这些论著,人们对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以及相关的数学典籍和数学家等等,都有了比较准确的或大体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先秦的萌芽,汉魏的奠基,宋元的兴盛,明代的衰落,明末及清代西方数学的传入和中西数学的融会贯通——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可以说,到30年代,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基本面貌搞清楚了。这标志着中国数学史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研究方法已经成熟,从而奠定了中国数学史学科的坚实基础。只要比较一下钱宝琮先生1932年的《中国算学史》(上篇)和1964年他主编的《中国数学史》中明末以前的部分,对此就会一目了然。(www.xing528.com)
1937年至1949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条件下,李俨、钱宝琮、严敦杰等先生继续从事研究,进一步充实着中国数学史的学科基础。不过,相对说来,这是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一个低潮时期,收入《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者,李老10篇,钱老4篇。另外,严敦杰先生发表数学史文章20余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