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是维持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如何使赋税对各地对民众公平合理,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保障。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序》赋役类系辞说:
邦国之赋,以待百事。畡田经入,取之有度。未免力役,先商厥功。以衰以率,劳逸乃同。汉犹近古,税租以算。调均钱谷,河菑之扦。惟仁隐民,犹己溺饥。赋役不均,宁得勿思。[13]
秦九韶认为,赋税负担不合理,会造成地方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矛盾,也会造成各地区的矛盾,不利于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如何使各地的赋税负担合理,是赋税执行机构的重要任务。他主张精确测算土地面积,按土地的肥腴制定赋税量。实际上,合理负担赋役,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周礼·地官司徒·均人》云:“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职、均人民牛马车辇之力政。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不收地守、地职,不均地政。三年大比,则大均。”郑玄注曰:“政读为征。地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地守,衡虞之属;地职,农圃之属。力征,人民则治城郭涂巷沟渠,牛马车辇则转委积之属。”[15]这是讨论平均负担问题,但是比较简单。它开《九章筭术》均输法之先河。《九章筭术》的均输法是“以御远近劳费”,就是说,在需要征调的役夫、缴纳的赋税的总数确定之后,由于各州县缴纳者人数或户数多少、距离远近,甚至物价及劳动力的贵贱等都不同,如果使各州县派发同样多的役夫,或各户各人缴纳同样数量的赋税,就会造成实际的负担不均等。应当考虑各州县的人数或户数、距离、物价等因素。《九章筭术》的均输法就是根据这些因素,求出各州县或各户、各人所应承担的赋税的比例。例如《九章筭术》有一道关于均赋粟的题目(略去答案)是:
今有均赋粟:甲县二万五百二十户,粟一斛二十钱,自输其县;乙县一万二千三百一十二户,粟一斛一十钱,至输所二百里;丙县七千一百八十二户,粟一斛一十二钱,至输所一百五十里;丁县一万三千三百三十八户,粟一斛一十七钱,至输所二百五十里;戊县五千一百三十户,粟一斛一十三钱,至输所一百五十里。凡五县赋输粟一万斛。一车载二十五斛,与僦一里一钱。欲以县户赋粟,令费劳等。问:县各粟几何?
术曰:以一里僦价乘至输所里,以一车二十五斛除之,加以斛粟价,则致一斛之费。各以约其户数,为衰。甲衰一千二十六,乙衰六百八十四,丙衰三百九十九,丁衰四百九十四,戊衰二百七十,副并为法。所赋粟乘未并者,各自为实。实如法得一[2]。(www.xing528.com)
僦jiù:租赁,雇。此问先由1车运送1里的运价、运送的里数、1车所载的斛数与1斛粟的价格求出运送1斛粟的费用:
致1斛之费=(1里僦价×里数)÷1车斛数+1斛粟价。
记各县致1斛之费为ai,户数为bi,则,i=1,2,3,4,5,就是各县出粟的列衰。由衰分术,求出各县分别缴纳的粟为:
刘徽认为,此问以钱数实现均等负担,“计其所费,则皆户一钱,故可为均赋之率也”,此即各县的致1斛之费分别是ai,所以依次使ai户共出1斛,i=1,2,3,4,5,也就使每户出1钱,可以做到负担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