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天元术含有两项必须的内容,一是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现今之设未知数某某为x。二是列出开方式,这就是根据问题的条件,先列出一个天元多项式,寄左;然后再列出一个与“寄左”者等价的天元多项式,作为“同数”;最后,两者如积相消,得到一个开方式,即现今之一元方程。
天元式的表示分幂次高低的排列和“元”或“太”的使用等方面。
前已指出,在最初,比如东平算经,天元术中的天元多项式用19个汉字表示常数项和未知数的各幂次,正次幂在上,负次幂在下。后来简化成以“太”即“太极”表示常数项,天元在上,地元在下,分别通过与天元、地元的相对位置表示未知数的正次幂和负次幂,称为古法。彦材法则颠倒了天元、地元的位置。李冶或其前的某人取消了地元,只用一个汉字“太”标出常数项,或用“元”(即天元)标出未知数的一次项,其他各项的幂次完全由其与“太”或“元”的相对位置决定。起初仍采取未知数的正幂在上,负幂在下的方式,这就是《河防通议》《测圆海镜》中使用的方法。后来李冶在《益古演段》中又借鉴彦材法,采取高次幂在下,低次幂在上的方式,遂成为13世纪下半叶、14世纪初的通用方式。其演变过程如下图所示。
比如《测圆海镜》卷三第5问[7]“草”中的天元式元表示多项式144x2+5 184x+2 488 320。《益古演段》第1问[13]中的天元式表示多项式0.25x2+80x+1 600。
有时在天元式中不标出“元”字或“太”字。如《益古演段》卷中第39问[13]有一天元式是,表示多项式x2+228x+3 780。在《算学启蒙》中,几乎所有的天元式都不标出“太”或“元”字。如卷下“开方释锁门”第31问:
今有圆锥积三千七十二尺,只云:高为实,立方开之,得数不及下周六十一尺。问:下周及高各几何?
术曰:立天元一为开立方数:,再自乘为高也:。再列开立方数,加不及,为下周也:。自之,又高乘之,为三十六段积:,寄左。列积,三十六乘之。与寄左相消,得开方式:,四乘方开之,得三尺,为开立方之数[14]。
前四个天元式都没有标出“太”或“元”,它们依次是x,x3,x+61,3 721x3+122x4+x5。
值得强调地是,天元式是指多项式或单项式,而不是指开方式[15]。许多数学史著述将开方式称为天元式,甚至称为“天元开方式”,说“‘天元开方式’就是一元高次方程”,说“现今代数学的一元高次方程a1xn+a2xn-1+…+an=0古代写为
这是不恰当的。“天元开方式”是作者因误解而杜撰的,李冶、朱世杰没有这种说法。一般说来,在天元术中,经过如积相消,得出的开方式不再标以“太”或“元”。如《测圆海镜》卷三第5问之“草”[7]的开方式即表示成,它表示三次方程x3-336x2+4 184x+2 488 320=0。有的学者在引用这个开方式时在“4 184”后加了个“元”字[4],当然不妥。
《益古演段》第6问[13]中,表示二次方程-8.25x2+24 057=0。
但是,《测圆海镜》中也有个别题目,在如积相消后得出的开方式中仍标以“元”,如卷三第2问[7]“法”之“草”中便有“相消得元,以平方开之”,其中的筹式亦表示方程-x2-80x+76 800=0。即使清刻本没有讹误,这也是极少数情形,而在《益古演段》及其之后,再没有这种表示,因此这不具有一般性。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清刻本误加“元”字,在对天元式和开方式的表示方式认识不明确的情况下,这种讹误极易发生。正如20世纪许多作者在引用李冶、朱世杰的开方式时常在未知数的一次项旁加原书中没有的“元”字一样。无论如何,作为成熟的天元术而言,“如积相消”得出的开方式是不出现“元”字的,与天元式是有根本区别的。有人说“李冶的天元式,既可表示方程,又可表示多项式。从形式看,两者并无区别”[8],当然是不妥当的。
参考文献
[1][元]祖颐.四元玉鉴后序.郭书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1)[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2][元]李冶.敬斋古今黈[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清]阮元校.周易[M].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46.
[4]梅荣照.李冶及其数学著作[J].钱宝琮等.宋元数学史论文集[A].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104~148.
[5]郭书春.《河防通议·算法门》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16(3):223~232.李迪主编.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8~128.(www.xing528.com)
[6]李俨.测圆海镜研究历程考[J].学艺,1931~1932:11,12.中算史论丛:第四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32~237.郭书春、刘钝等主编.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8).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7~222.
[7][元]李冶.测圆海镜.郭书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1)[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8]孔国平.测圆海镜导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8~10.
[9][元]李冶.测圆海镜自序.测圆海镜.郭书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1)[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0][清]四库馆臣.测圆海镜提要[J].四库全书文津阁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清]刘岳云.测圆海镜通释[M].成都:尊经书局刻本,1896.
[12]郭书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3][元]李冶.益古演段.郭书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1)[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4][元]朱世杰.算学启蒙.郭书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1)[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5]郭书春.尊重原始文献 避免以讹传讹.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26(3):438~448.
【注释】
[1]其中的算式,原文用算筹数字表示,为读者阅读方便计,这里改为阿拉伯数字,下同。
[2]原刻本误作大字,今根据前后体例改作小字。
[3]又倍东西并:原刻本讹作“又并东西行”,李锐校正。
[4]二之南北并,加入二之东西并:原刻本讹作“二之前泛数,加入四之东西并”,依李锐校正。
[5]“内带通勾分母”,清刻本作大字,依下文改作小字。
[6]“内带通积为母”,清刻本作大字,依上文改作小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