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文是先后在Les premières Assises de la Connaissance Réciproque(15,November,2001,布鲁塞尔)、2002年8月在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史卫星会(西安)、2003年3月第三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学术研讨会(德国图宾根)上的报告,其研究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资助课题:《〈筭数书〉与先秦数学研究》(批准号:10171107)。在《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3期第28~38页发表,修改后收入《中国科技典籍研究——第三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论文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58~72页。
众所周知,自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九章筭术》[1]起,中国传统数学术语的表达方式,比如分数、除法、问题的提出与发问、答案等,都基本采取同一格式。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同一格式,是中国传统数学著作中固有的呢,还是数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如果是后者,那么,是什么时候才产生的呢?这些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不会提出的,即使有人提出,也是无法回答的。因为,直到那时为止,传世最早的数学著作就是《九章筭术》。8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筭数书》的出土,特别是,2000年9月,《筭数书》释文[2][3]的公布,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我们有可能回答这个问题。为此,我们首先要考察《筭数书》中关于分数、除法、问题的提出与发问、答案的表示方式,并与《九章筭术》的表示方式进行比较。我们的讨论基于这样两个前提:一是《筭数书》基本上是秦代或先秦的作品,[4]我们更倾向于其主要部分是产生于先秦的,也就是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作品;一是根据刘徽的论述,《九章筭术》是西汉张苍、耿寿昌在先秦“九数”基础上删补而成的,也就是在公元前2~3世纪已经成书[5]。(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