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的同一条的内容就矛盾。我们比较“程禾”与“粟为米”二条:
程禾 程曰:禾黍一石为粟十六斗泰半斗,舂之为粝米一石,粝米一石为糳米九斗,糳米九斗为毇米八斗。程曰:稻禾一石为粟廿斗,舂之为米十斗,为毇、粲米六斗泰半斗。麦十斗为三斗。程曰:麦、菽、荅、麻十五斗为一石,禀毇、糳者,以十斗为一石。
粟为米 麻、麦、菽、荅三而当米二;九而当粟十。粟五为米三;米十为粺九,为毇八。麦三而当稻粟四,禾粟五为稻粟四。
其中“程禾”条前2段“程曰”与“粟为米”条给出的粟米互换比率中,可资比较的粟、米(粝米)、粺、糳米、毇5种化成整数分别是:
粟米 粟 米 粺 糳米 毇
“程禾”1 50 30 27 24
“程禾”2 60 30 20
“粟为米” 50 30 27 24
首先“程禾”与“粟为米”的比率矛盾:“程禾”条第一段的粟、米、毇的比率与“粟为米”条相同,然而,为率27者,在“程禾”条中为糳米,在“粟为米”条中为粺;“程禾”条第二段与“粟为米”条差别更大,若米同为30,前者粟为60,后者为50;前者毇为20,后者为24。其次,甚至“程禾”同一条中亦不能自洽:若米同为30,粟在第1段中为50,而第二段中为60;毇米在第一段中为24,而第2段中为20,显然矛盾。
由这两个特点,我们自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筭数书》是从不同的书中摘录而成的,而且未加以系统梳理、归纳。因为,一部著作由于作者疏忽或水平限制,出现个别重复或无法自洽的地方,有时是难免的,比如《九章筭术》就有内容不同的二条“经率术”。但是,像《筭数书》这么多重复与不能自洽,甚至一条内出现多次重复与不能自洽的地方,绝不是“疏忽”或作者水平限制所能解释得了的。
我们的这个结论还可以从《筭数书》的数学问题的提出方式,答案的表示,术与问题的关系及其表述方式,分数的表示,以及法、实和除法的表示方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格式得到佐证。表示方式的多种多样说明,《筭数书》源自的各种数学著作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作品,而是在绵延很长时期内若干不同的作者的著作。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地说,《筭数书》或者是墓主的家族几个世纪间父子、兄弟,甚至还有师徒、朋友不断相传搜集、摘编并做了某些归类而成的。但是,摘编的都是些什么著作,开始写作于什么时候,都已经无从考察。[10]
总之,《筭数书》不仅数学内容十分宽泛、深刻,而且在数学理论上有极大的贡献,反映了先秦中国数学的一个重要侧面。《筭数书》中数学问题的提出与答案、术文与问题的关系及其表述方式,分数的表示,以及法、实与实如法而一等数学术语的表示方法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格式,并且,有些内容重复,有些内容互相矛盾,不能自洽,说明《筭数书》是从已有的几部数学著作中摘录、撮编而成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加工、整理。《筭数书》有少数术文、题目与《九章筭术》类似或相同,说明《筭数书》的某些部分与《九章筭术》在先秦存在的以“九数”为主体的某种形态有血缘关系。然而,它们有一部分题目同类而数字不同,《筭数书》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条目与《九章筭术》完全不同,因此,《筭数书》不可能是《九章筭术》的前身。
[1]算数书.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数书》释文.文物,2000,9:78~84.
[2]郭书春.《筭数书》校勘.中国科技史料,2001,22(3):202~219.本文中的《筭数书》之文字均引自该文.
[3]九章算术.郭书春汇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郭书春汇校.九章筭术新校.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4]彭浩.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算数书》.文物,2000,9:85~90.
[5]郭书春.《算数书》初探(待发).*发表于《国学研究》第12卷(北京大学,2003年6月),307~349.
[6]郭书春.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繁体字修订本.台北:明文书局,1995.*再修订本.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www.xing528.com)
[7]九章算术.郭书春译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5~7.
[8]孙子算经.郭书春校点.算经十书(二).郭书春、刘钝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繁体字修订本.台北:九章出版社,2001:257~291.
[9][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337~338.
[10]郭书春.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定义及演绎逻辑试析.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2(3).
[11][汉]许慎.说文解字·禾部.北京:中华书局,1963:146.
[12]荀况.荀子·致仕.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20.
[13]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 674.
【注释】
[1]*斩,原释文讹作“郓”,依日本大阪工业大学的张家山汉简《筭数书》研究会《汉简〈算数书〉——中国最古的数学书》改正。
[2]*此下原文有关于《筭数书》进行“类以合类”的工作,与《筭数书》初探相关部分重复,故删去。
[3]其中关于中国数学缺少“严格求证”的说法,是李约瑟转引日本的中国数学史家三上义夫的话。
[4]“取程”条第3题未以“几何”发问。笔者在《〈筭数书〉校勘》中作了误补。
[5]条目后的数字表示此条中此种形式的题目数。下同。
[6]*据日本学者大川俊隆等重新识别,“郓都”系“斩堵”之误。
[7]“圜材”题、术均残。
[8]“挐脂”条只存二题一术,可能脱一术,故置此。
[9]*此下原文是(四)分数的表示,(五)法、实与实如法而一两节,因《试论《筭数书》的数学表达方式》中有更详细的论述,今删去。
[10]*此下原文有关于《筭数书》与《九章筭术》关系的论述,与“《筭数书》初探”重复,今删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