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的确立同学科的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科功能主要包括以下2方面。
(1)学科的一般教育功能。
(2)学科的特殊功能。
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对于学校体育功能的开发,我国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多元化,如个性养成、促进社会化、文化传承、强身健体、社会交往等,这也为多元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改变传统体育课程目标对认知、技能类目标过于重视,而对学生态度、情感、个性等目标给予忽视的弊端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构建时,首先要对在完成一般教育功能方面体育教学的局限性进行充分的认识和考虑。体育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协同,与其他教育途径(家庭、社会)协同,才能有效实现一般教育功能。因此,在对课程目标进行确定时,要对目标实现的具体条件进行分析,避免目标泛化,以避免对课程实践带来困惑。
课程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体育特殊功能的达成。强调学校体育的一般教育功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但是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还应突出体现其特殊功能。从本质上来说,身体性活动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特征,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功能,而其他功能都是在本质功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因此,在构建体育课程目标时,无须过分追求学校体育功能的面面俱到,而应在忠于学校体育特殊功能的前提下,协调它与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满足教育目标的要求。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虽然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多元化,但是依据两条主线将课程目标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的分类方法无法体现目标分类的区分性,没有显现目标的主次,将使目标的细化难以实现。
随着目标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的课程改革受到西方国家现代教育理论的深刻影响,如布鲁姆、加涅、奥苏伯尔等人提出的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日本教育家木尾田瑞又一提出的体验目标理论。这些理论在我国构建学校目标体系方面都提供了很多启示。在对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目标中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进行区分,这也可以称为学科目标和超学科目标;接着根据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所要达到的效果来分别确定相应的效果目标,即现时身体健康目标、终身体育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认知策略和智慧技能目标。紧接着要以效果目标作为基础,来对各效果目标的学习领域目标加以确定,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结构如图4-1所示。
图4-1 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结构图
(二)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
根据学校教育目标和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将学校体育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促使体能提高,更好地形成积极参与身体锻炼的生活方式。
(2)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加深理解,以更好地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3)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爱好和专长,促使体育实践能力得以增强,对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进行培养。
(4)对于职业有关的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发展。
(5)促使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发展,提高心理状态的调控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更好地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念。
学习领域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学习范畴。根据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与体育的功能,可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划分为一般身体发展体能、体育运动的认识与知识、专项运动技能、道德培养、社会适应、心理调适、体育态度、认知策略和智慧技能等学习领域。以上这几个学习领域的划分能够很好地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出来,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相符合,这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很好地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但高校体育课程对运动实践十分看重,应重点对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进行发展,体育课程的超学科目标并不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因此,在分析具体的学习领域目标时,并没有细致地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超学科目标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与具体化,是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达成学习领域目标就意味着实现了课程目标。
学习领域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实用身体素质目标和体能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实用身体素质目标和体能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对体能的重要性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认识,并对营养、环境、不良行为对体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认识。
(2)对一般体能发展的练习方法进行掌握。
(3)发展同职业相关身体素质、职业相似动作技能,提高对职业环境的适应性。
体能也叫“体适能”,它主要是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来获得。体能又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健康有关的体能,主要包括柔韧性、心肺耐力、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一类是同动作技能有关的技能,主要是指从事体育运动所需的力量、速度、协调性、灵敏性、反应和平衡等。对体能练习领域进行划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认识上能够对体能在健康水平提高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有一个认识,并对体能发展的相关方法进行掌握。在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营养、不良行为等因素对体能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职业实用身体训练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过程,它通过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能够为发展和完善人适应职业劳动所必需的运动技能提供最大限度的保证,从而在独立生产活动中更好地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研究表明,一般身体训练水平与顺利适应职业需要和提高劳动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直线相关。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良好的身体训练水平便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专业技能,这是不正确的。为了顺利掌握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对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技能。
2.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体育文化素养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体育文化素质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对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体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理解。
(2)对体育保健的知识与方法加以掌握。
(3)对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掌握。
(4)对体育运动中的科学膳食和自我医务监督的方法进行掌握。(www.xing528.com)
(5)对运动损伤的康复和预防的方法加以掌握。
(6)对自我评价身体健康状况的方法以及运动处方制定的方法进行掌握。
(7)专项运动相关知识认知。
文化分为2种,一是狭义的文化,二是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同教育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它是指精神的或观念性的文化,即人类以及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文化,包括信仰、知识、道德、艺术、风格、法律和其他所有习惯和能力。体育文化是同人类体育运动相关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包括体育价值、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体育理想、体育物质条件和体育制度等。体育的技术方法属于体育认识的范畴,它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现代体育文化形态的目的就是求得身体的培养和发展,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人为地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体育意识和体育理想。体育文化素养就是人们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和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的复合性文化知识,即人的各种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总和。它通常包括2方面,分别是体育个性、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主要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3个层面表现出来。
物质层面,指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包括各种身体活动在内的体育行为。
精神层面,指人的体育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
社会层面,指个体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如体育社会倾向、体育文化水平、体育品德素养等。
体育运动的认识与知识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体育运动体验,促使体育认识得以提高,进而对体育运动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健康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解。此外,还要让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掌握,从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课内、课外、校外的体育运动。
3.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专项运动技能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专项运动技能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掌握与运用1~2项能终身进行的运动项目技能。
(2)理解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
(3)能安全地进行专项技能活动。
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来看,学校体育内容的选择与学习应具备长效性特征。学校体育应适当教给学生终身体育运动、健康能够用得上的内容。在对体育基础知识、基本运动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上,要对学生个别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加以培养,使他们形成1~2个优势项目。
要对终身体育思想进行贯彻,就要将终身能够坚持参与、运动技能熟悉程度、个人或协作两可、有效促进身体健康等条件作为体育教材取舍的标准,这种价值取向将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很好地反映出来,这对于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在其他领域学习目标实现方面,运动技能学习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手段。
运动技能领域重视学生掌握与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重点发展1~2项优势运动项目,并以此作为基础来更好地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促使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对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解,以更好更安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对某些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进行理解。
4.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体育态度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体育态度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对体育运动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体育运动的价值)进行理解。
(2)对积极的运动情绪加以体验。
(3)对运动胜利的心理状态进行体验。
运动参与是促使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重要途径。体育学习态度领域主要是促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行理解。通过采用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和态度,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5.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超学科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超学科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对体育运动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解。
(2)掌握通过体育运动来对情绪进行调控的方法。
(3)体验运动中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
(4)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5)更好地了解体育运动对个体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影响。
体育学习领域的超学科目标包括心理调适目标、社会适应目标、道德培养目标、认知策略目标和智慧技能目标。以上这些目标虽然不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但这些都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体育课程和其他科目的学习共同为达到这些目标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超学科目标并不是高校体育阶段的主要目标,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将发展高校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作为主导依据。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领域目标是组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某一学习领域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而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身体练习以及身体练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来得以实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