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体育课程: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我国体育课程: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再以体育学科或者教师为中心,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兴趣的同时有助学习《课程标准》强调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必须具备的,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健康、运动兴趣、运动意识和习惯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在于通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其终身运动的意识和习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健康为基础,同时健康又是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结构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在内的整个课程实施环节中。在《课程标准》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非常强调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要求体育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有着巨大影响。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充分关注激发与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运动参与按学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小学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通过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以单元教学的方式,相对集中地针对某一项运动技能进行教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学习并接触到一些常见的运动项目,相对系统地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高中阶段则采用选项式模块教学的方式,高中三年级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1~2项运动项目进行系统性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专长,离开学校之后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1~2项运动技能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形成终身体育的运动习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再以体育学科或者教师为中心,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www.xing528.com)

(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兴趣的同时有助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自然产生的,教师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不断激发和引导,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积极性。《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开始接受这一理念,并运用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如许多小学体育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体育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和主题教学等,在激发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四)关注地区和个体差异,确保学生受益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都规定了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说,教育的公平性也体现在保证每位学生都享有体育与健康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条件差异大,加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间体育教育资源差异非常大。为了保障所有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权利,《课程标准》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倡各地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和开发当地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制定相应的课程实施纲要和校本课程,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给予充分的自主权。体育教师有权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为每一位学生创设积极的运动环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受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