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这和“教师中心论”极端观点一样,都是根本否认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交往关系。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学生又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认为学生主体是认识意义上的,而教师主体只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但是,“主导”表示功能,“主体”表示角色性质,两者不是依据同一标准分类,不应该构成对应关系。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师生关系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它的源头是“古老”的。说它年轻,是因为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会不断产生“新意”。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学对师生关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新的定位。所以,研究新时期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对于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践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展体育教学理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人们在对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各家之说进行点评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当前新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探讨师生关系的未来走向。

(一)常见的师生关系

1.以教师为中心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服从者;体育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客体。这是20世纪的教学观念,可以说是以“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为特征的典型代表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导致了传统的体育课程过分强调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即教师尽力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讲解和示范去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这种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练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致使学生形成了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甚至体育教师的一个错误示范动作会导致全班学生一模一样的错误运动技术形成;同时,这种“三中心主义”不仅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2.以学生为中心

这是曾经非常流行的一种极端观点,该观点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什么、怎样学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教师要服从学生的需要,一切围着他们转。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之一就是“体育超市”现象的出现,这种观点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体育教师是客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仅是将师生传承关系本末倒置,而且无视人们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导致什么人都可以来上体育课,后果的危害性可想而知:体育教师越来越没有知识传授的尊严存在,一定会出现更多的职业倦怠,许多体育教师面临下岗的危险!他们似乎并未考虑过:学生仅凭自己的需要进行所谓的体育学习是否可靠?有没有运动技术这个操作性知识传授的需要?有没有体育教师这个先师指路的必要?

另外,这和“教师中心论”极端观点一样,都是根本否认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交往关系。因此,这些观点中,不仅作为客体的一方被扭曲了,即使是作为主体的一方也被扭曲了,此类观点不仅是荒谬的,而且也与教学的交往本质论是根本对立的。

3.师生都以各自为中心

师生双主体论又包括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教师和学生同时互为主客体。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学生又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两者同时互为对象,所以两者同时互为主客体。二是教师和学生轮流互为主客体。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当“学”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客体,相反,当“教”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客体。三是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但是教师主体又是从属于学生主体。认为学生主体是认识意义上的,而教师主体只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从方法论角度看,以上3种观点都是不够符合客观实际的,因为2个主体实际上等于没有主体。

4.学生是特殊客体的说法

该观点认为,体育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客体,但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客体,他们具有自觉能动性。此观点与“教师中心论”相比有所进步;但是,仍然没有脱离“教师中心论”的本质。因为学生尽管具有“自觉能动性”,尽管是“特殊的”,但是当他被置于客体地位的时候,体育课堂仍然由体育教师来主宰,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就只能表现在怎样做“客体”上。其典型表现就是一直把运动技术教学看作几乎是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过分关注学生运动技术的细节学习,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培育和人格完善等。体育教师被简化和抽象为体育知识、运动技术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只是知识、技术的接受者,还是客体。运动技术成为奴役师生的工具,学生实质上仍然是被当作被动接受的物,而非活生生的人,这种“特殊客体论”的师生关系仍然是专制且失去了教育性的。

5.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www.xing528.com)

这是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主流观点,这种观点也可以简称为“主导主体论”。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试图调整平衡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提出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点,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观点与“教师中心论”相比有了重大进步,那就是明确地承认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人们可以看出,首先,这是试图调整和平衡师生关系,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主导”表示功能,“主体”表示角色性质,两者不是依据同一标准分类,不应该构成对应关系。其次,这种观点也有自相矛盾之嫌。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学生这个“主体”是被人(体育教师)主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得到真正体现。反过来,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确立起来的时候,体育教师又如何能够“主导”?因此,这种关系不仅在逻辑上不成立,而且在实际教学中也难以理解和运用。

总之,以上5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又存在许多不足和缺点。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由于社会和教育大背景及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师生关系也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许多教育专家提出了新的观点。

(二)师生关系的内涵

1.师生关系的反思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本质应该是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运动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反映他们之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如果都能尊重对方且尽力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等,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当前正在进行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教学”改革和大学体育的“三自主”教学改革,即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等,为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相反,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或者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如抑郁、焦虑、烦躁等,从而产生疏远甚至敌对关系等,这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带有“军事化训练色彩”的体育课中是屡见不鲜的。

2.师生关系本质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可见,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而且是一个体现了人际交往和教学管理等特征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运动场上教师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效果和质量,也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学习过程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运动项目的情感和认知,可以说,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目前关于体育课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其研究视角、建构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新体育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起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本质探讨是人们研究此课题的切入点和前提条件。

3.造成师生关系失衡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思想,如体育教师的个性特点、人格魅力、运动水平、教学技巧和对职业的认同程度等,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基础、年龄、性别特点和对体育教师的评价等,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例如在“技能论”教学思想的时代,就过分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情感培育和人格完善,学生被当作反复操练运动技术的工具而非活生生的人,这就是传统师生关系的一个写照。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何种师生关系,一旦决定必将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必将影响着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最终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要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将运动技能的教学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积极情感、道德规范、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服务,这样的体育教学才更有意义和价值。正如Rinkzhi指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做准备,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情感目标,学生可能是技能型的和知识型的学生,他们可能选择不参与身体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