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过程构成的基本因素是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既是体育教学的对象,又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其生长发育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只有适应学生各时期生长发育的规律,才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因此,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认识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并尽可能掌握这些规律,是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一)生理特点
1.生理特点的表现
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指体格、体型和身体姿态等,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
(1)生长加速。学生身体形态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具有波浪式和阶段性的特点。学生身体形态发育高峰出现在青春期,随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直到成熟为止。把10岁以前作为第一阶段,10~20岁作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后第一年内增长较快,称为第一次高峰。出生以后第二年增长速度略低于第一年,以后持续下降,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第二阶段,从11岁开始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身材增高,进入青春快速增长期。第二阶段又可分为前期、后期。前期为11~14岁是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生长速度快,增长量大。后期为15~20岁增长速度逐渐减慢,直到成熟为止。因此,11~14岁是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生长发育的快慢与好坏,对成年后体格健壮和体型是否匀称有很大影响。所以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促进学生正常的身体发育,这对他们今后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2)体重增加。中学生体重的增加十分明显,每年可增加5~6kg,少数学生每年可增加l0kg左右。但由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均衡性,身高增长的速度要比体重快,所以呈现“身长体轻”的特点。学生体重的增加并不是脂肪的增厚,而是表现为骨骼、肌肉和内脏发育的情况,它是少年身体发育是否充分的重要标志之一。依据中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体育教师要科学的设计学生的体育锻炼计划,尤其对中小学生要特别注意其正确的坐、立、走、跑等身体姿势,加强胸、腰、腹部肌肉的锻炼,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应多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操、球类、游泳和舞蹈等活动。这有利于运动器官的发展,特别是对四肢发展有益,可使学生体形匀称,体格健壮。
(3)有性别差异。第一阶段,一般说,10岁前男女生身体形态发育的差异不明显,但由于男女生青春发育的开始时间不同,一般女生较男生早2~3年,因而女生10岁时身高一般要超过男生。又因女生停止长高的年龄比男生早3~4年,男生突增时间比女生长,到发育成熟时,男生身高要超过女生。第二阶段,男生体重突增年龄为13~16岁,女生为9~15岁。男生身高突增期比体重突增期早2年,而女生则几乎同时开始,所以在这一阶段男生身体各部分发育不协调的情况比女生突出,这一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明显看出。
2.身体发育的特点
(1)神经系统健全。中小学生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与抑制过程容易扩散,神经活动的强度和集中程度都较弱,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做动作时不协调、不准确,易出现多余动作。到初中时,抑制过程得到发展,分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能较快建立身体的各种条件反射,但由于分化能力尚不完善,掌握复杂精细的动作比较困难,表现出抑制过程稍弱,没有足够高的区别兴奋的能力,具备特有的行为冲动和过于强烈的活动积极性。根据这一特点,在中学阶段,体育教学应该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运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学法。高中以后,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趋于完善,可多采用启发式、比较法等教学方式。
(2)骨骼系统。青少年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主要表现在骨骼的快速增长,软骨组织较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质多,无机盐少,骨密质较少,骨富有弹性而坚固性不足。关节面软骨组织相对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伸长性较好,活动范围较大,柔软性较好,但坚固性较差,易于弯曲变形、脱臼和造成关节损伤。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多选择体操、游泳、舞蹈等运动项目,多做伸展练习以形成学生健美的身体姿态。由于该阶段骨化过程旺盛,软骨生长活跃,适当的运动负荷有利于骨的生长,但过量的负荷易引起运动损伤,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切忌大负荷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在练习过程中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到高中阶段,骨骼基本骨化,骨组织内有机物和水分减少,无机盐增多,骨骼较坚固,可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在体育课上适当增加负荷量,但要注意的是高中生关节的灵活性不及儿童和少年。
(3)肌肉系统。在青春发育期,肌肉的增长速度特别快。肌肉重量与体重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小学生肌肉的横断面积小,肌纤维长,肌肉水分多,蛋白质和无机盐较少,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恢复较快。中学生肌肉系统以很快的速度发育,当身高增长加速时,肌肉主要向纵向发展,长度增加较快,但仍落后于骨骼的增长,生长加速期结束后,身高增加逐渐缓慢,肌肉横向发展较快,骨组织内无机盐增多,水分和有机物减少,骨密质增加,骨骼变得粗、硬,可承受较大压力。在中学阶段,学生身体各部分肌肉增长不同步,一般是大肌肉群优先增长,小肌肉群后增长。特殊的肌肉系统使学生完成运动动作的准确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尽量避免安排生理负荷、压力过大的练习,要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与负荷并自觉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
(4)呼吸系统。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胸廓狭小,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呼吸频率较快,肺容积小,因而肺活量较小,最大吸氧量和每次心跳的吸氧量(即脉搏)较低。高中和大学生呼吸肌增强,频率减慢,深度加大,肺活量增大。呼吸系统的发育随年龄的增长日趋完善,功能逐渐增强。在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时,运动密度可稍大,但强度不宜过大,尤其是速度耐力性的练习强度不宜过大。随着年级的升高,运动强度可以相应增大,应注意多选择匀速的耐力跑练习,加强肺功能的锻炼,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
(5)心血管系统尚不均衡。学生心血管系统各部分大小的增长是不均衡的,它与身体总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心脏的直径和容积与学生身体的重量紧密相关。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心脏脉搏输出量比成人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收缩的能力逐渐增强,心率逐渐减慢,20岁左右趋于稳定。因此,在安排体育课时,强度不宜过大,随着年级升高,运动强度可以循序渐进地相应增大。
(二)心理特点
体育教学不仅具有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而且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所谓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3个方面。
1.学生对外界认识的特点
(1)学生感知的特点。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例如,听到声音、看到颜色、嗅到气味、觉察到运动,都是感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其思维形式以感觉运动模式为主,这一时期模仿能力较强。学生往往对新颖动作示范很感兴趣,而对教师的讲解则缺乏热情。因此,教师应多运用正确、生动的语言来讲解,优美、形象的示范,通过直观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很大提高,能比较全面地感觉事物,尤其是运动知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运动实践,在实际体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更大提高,但是运动知觉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动作练习,才能逐渐分化为精细的、准确的运动知觉。
(2)学生注意的特点。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是意识的一个属性。小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不高,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显著,稳定性提高,注意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不断发展,自觉性和灵活性也有所增强。这一阶段,随着注意的发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为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奠定了基础,但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兴趣、爱好的支配。
(3)学生记忆的特点。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学生在单位时间记忆的数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的。从记忆内容来看,小学生是以具体的形象记忆为主,中学以上是以抽象的材料识记为主。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出记忆要求,而且要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对要求学生记住的东西要有选择、有重点。从记忆的方法上看,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中学生以理解记忆为主,教师应使学生疏通知识信息传递路线,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得到强化。
(4)学生思维的特点。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而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是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便开始占有相对的主导地位,这既是个体思维发展中的一个质变,也是青少年时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青少年时期的另外一个思维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高中生的思维则具有更多的抽象概括性,辩证思维开始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思维的片面性有所改善,逐渐从经验型过渡到理论型,他们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2.意志与情感的特点
(1)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意志是通过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比较差,他们常依靠外部影响来完成某一活动。初中以后,学生的独立性和坚持性都迅速发展,果断、自控能力也随之增强。处处表现出精力旺盛,相信自己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认识水平上,却还没有发展到与体力相匹配的程度,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以致容易草率地做出决定和仓促行事。
(2)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青少年时期正处在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生动,表现强烈、鲜明,但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力不够。如会因个人或集体在游戏或比赛中获胜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垂头丧气。从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看,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感强烈而且容易冲动,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情感表现具有间接性,情感发生的心境性和情操在逐渐形成。
3.个性特点
个性是指个人整个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含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2个方面。个性心理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3个方面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气质和性格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在不同个体身上能力的发展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
(1)动机的特点。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指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从而满足个体的需要、愿望和理想等的心理过程。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是随着体育学习需要本身的变动和学生对体育学习需要的认识发展而变动的。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实质上是其对体育学习需要的动态表现,它是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多种动机交织着起作用。但在不同的阶段,各种学习动机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从而使学习动机呈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www.xing528.com)
(2)兴趣的特点。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
小学阶段,学生兴趣广泛。在体育教学中,最初只愿意参加趣味性活动,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但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对呆板、单调的活动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尽量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方法新颖、有变化。
初中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出现分化的现象,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自己勇敢、敏捷、机智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喜欢动作优美,有节奏韵律感,能体现身体灵活、柔韧的运动项目。此时,大多数学生喜欢集体性的教学内容,他们常要求按兴趣进行练习。有个别学生会对某项体育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但多数人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
高中以上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稳定且具有更大的选择性。许多学生养成了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处理学习、锻炼、休息的关系。男女生之间的兴趣差别仍然存在,男生更喜欢竞赛性活动,但不及初中生狂热。女生由于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对技术性强的动作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身体素质的发展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在中枢神经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身体素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身体素质的发展,对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实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的目的等都有重要意义。
1.力量的发展
力量素质是指通过肌肉收缩来达到克服阻力和对抗阻力的能力。肌肉紧张产生的力量称为静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不产生位移,只是使肢体维持一定的位置。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称动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可以使肢体或物体产生位移。人体的其他素质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力量的发展。发展力量素质,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壮实程度,使身体更加结实、丰满、匀称、健美,还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和技能,减少肌肉损伤。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主要是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大小,肌肉蛋白质多、肌纤维粗、肌肉横断面大,则力量大。力量的大小还取决于神经对肌肉活动的调节作用。完成一个动作,需要几块肌肉共同参与,有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其中主动肌起主动作用,协同肌起配合协调作用,对抗肌起对抗平衡作用。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之间的协调配合,主要取决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改变协调关系就能增长力量。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肌肉快速增长期,如前臂屈肌在8~15岁,腿部弹跳力在7~14岁。儿童力量素质的训练,一般采用动力性力量练习和静力性力量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发展肌肉力量的关键是超负荷,但儿童不同于成年人,要注意负荷与儿童承受力的关系。不要采用过大的负重练习和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力量训练要全面协调发展。在安排练习时,要注意发展全身力量与发展局部力量的有机结合。在7~12岁不宜安排专项训练,应该与其他训练结合起来进行,如综合性训练的跑步、爬楼梯、跳等,结合柔韧性练习的踢腿、摆腿等,结合耐力训练的各种球类运动如乒乓球、排球、足球等。针对7~12岁儿童肌肉发展的特点,可安排前臂屈肌的练习,坚持做引体向上。为充分发展儿童腿部弹跳力,可安排原地立定跳远、跳台阶、爬楼梯、爬山和跳高练习等。
2.耐力的发展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发展耐力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新陈代谢的水平,增强抗疲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坚毅、顽强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耐力包括2个方面,即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耐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人的发育成熟,也与负荷要求有关。合乎规律的耐力负荷训练可使肌肉、器官、心肺、血液、免疫系统以及物质代谢调节出现适应现象。7~8岁儿童可进行紧张性耐力训练。100米跑的快速增长阶段,男孩为7~14岁,女孩为7~11岁。这一阶段安排相应的速度耐力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发展耐力素质应符合不间断、持久性和适宜强度的原则,这是锻炼心肺的需要,心肺功能增强,耐力会随之提高。
发展耐力素质的基本途径有2个:一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训练;另一途径是提高心肺的功能。可安排室外较长时间的走、跑、跳绳、爬山、游泳、滑冰、各种球类运动等。同时应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3.速度的发展
速度素质是人对各种刺激很快做出反应并以最短时间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做动作的频率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是影响速度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速度素质,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和身体快速指挥和协调的能力,使身体更加灵活做动作更加迅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信号或刺激做出应答的时间长短。反应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的时间。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神经肌肉的灵活性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均可影响反应速度。儿童由于各系统器官功能正处于完善之中,提高运动反应速度潜力巨大。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动作所需时间的长短,动作速度快慢取决于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即动作的熟练程度和无氧代谢能力。因此,提高动作速度的关键在于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而且也能提高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
儿童的速度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因速度素质比其他素质发展得早,其快速增长的年龄也较其他素质早。据研究,我国儿童速度素质发展最快的年龄是男孩7~12岁,女孩7~13岁。因此,对于7~12岁的儿童,在锻炼中要抓住速度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多安排发展速度素质的运动项目。
4.灵敏度的发展
灵敏素质是指人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发展灵敏素质,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灵活性,能够在变化的情况下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某些相应的动作,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判断力的反应速度,促进其他各项素质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作用。
高度的灵敏素质是在其巩固的运动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也就是在大脑皮层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体现的。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结合进行的,因此在学习每一个动作时都要按一定顺序进行,大脑皮层概括动作的难易度所给予的刺激也要按一定顺序正确地反映出来,多次重复会形成熟练动作。通过大量的动作练习形成许多熟练的运动技能,把这些变换的动作在变化的环境中完成,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转换能力加强,从而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这样,在任何条件下任何环境中都能熟练地把这些动作表现出来。从幼儿开始学习走路到六七岁,平衡器官得到充分发展。从7~12岁,灵敏素质逐步提高,该年龄段有利于提高动作频率、反应速度及单个动作的速度,处在这一年龄段的体操运动员应尽量多尝试一些难度较大的翻转动作。13~15岁为青春期,身高增长较快,灵敏素质相对有所下降,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又逐渐提高直至成人。
5.柔韧性的发展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发展柔韧素质,有利于正确地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在突然用力的情况下,也能避免损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
根据人体生理解剖结构,柔韧包括四肢和躯干各关节的柔韧。其主要关节有:肩、肘、腕、胯、膝、踝及脊柱等各关节。柔韧的训练就是对上述各关节灵活性的练习。在体育运动中,因项目不同而对各关节活动幅度要求的程度也就不同。但各关节全面柔韧的发展是基础,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突出本专项训练所需要的关节部位柔韧的重要性。
如投掷、体操、举重、游泳等项目需要肩关节柔韧性较高,投掷标枪时,肩部柔韧性差将不能满弓;游泳运动员肩部柔韧性差将被列入淘汰之列;举重运动员肩部柔韧性差将不能从事举重运动;体操运动员肩部柔韧性差会导致大量动作不能做到位,由于技术发展受到限制而会被淘汰。因而这些项目的运动员必须以全面发展关节柔韧并适应本专项需要为前提,才能突出肩部柔韧的重要性。篮球、排球、小球项目的运动员腕部柔韧性要求较高。如排球运动员的扣球动作,首先是腕部的柔韧,因为它是控制球的关键部位,可控制球的方向、速度。但扣球力量需要肩、胸、腰、胯的柔韧性都好才能有利于体前肌群的拉长,然后发力传递于手,使球扣得有力。如果下肢柔韧性好,将充分发挥弹跳力以赢得空中发力的时间。因此对任何一个具体项目来说,全身各关节的柔韧在每一个动作中都有其具体作用,任何一个部位差都会影响动作的掌握和技术的发挥,所以各关节柔韧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还有的项目,因专项技术的需要而对全身各关节的柔韧要求都很高。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跳水等项目,不仅对肩、腰、胸、胯、腿有较高的柔韧要求,甚至对脚面的柔韧也有较高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