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概念演变及影响-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健康概念演变及影响-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不良情绪、精神创伤、恶劣环境等导致的“现代病”越演越烈,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健康不单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躯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善状态。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10个标志:精力充沛,能从容不破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健康”是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互联网的中文搜索引擎下,“健康”的相关条目数以千万计。可见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之高。

有健康的人,才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了一切。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呼吁:“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出来,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说:“健康是人生最为可贵的。”培根指出:“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健康地生存是人生的第一需要”。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始终围绕健康主题,提出“健康就是金子”(1953),“健康地青年——人类最好的资源”(1985),“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主要资源,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1986),“健康地生活——皆可成为强者”(1988),“健康是基本人权之一,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1997)。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健康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人们对健康内涵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演进和深化。

古代,人们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极浅,加之自身宗教信仰的桎梏,对健康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没有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们能够使用各种仪器检测,发现身体的生理变化,健康被视为“器官发育良好,体质健壮,体能充沛”。毋庸置疑,这种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它也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属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学者指出:“健康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状态。”由于不良情绪、精神创伤、恶劣环境等导致的“现代病”越演越烈,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健康不单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躯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善状态。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10个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破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www.xing528.com)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正常,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龋齿颜色正常,不出血。

(9)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从混沌到有序》中描述:科学不是一个“独立变量”,是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开放系统,由非常稠密的反馈环与社会连接起来,它受到外界环境的有力影响,它的发展是因为文化接受了它的统治思想。由单一的生理健康观,到涵盖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三维健康观,再到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全面健康观。健康理念不断变革。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健康观也会被赋予新的内涵。正如杜波斯所言:“寻求健康是一个不断进行和适应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总能达到或总能保持的静止状态,即健康意味着不断适应变化不定的生物和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