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调》是流行于云南洱源白族地区的山歌。西山是该地区的一个高寒山区,那里居住着白族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差,加上天灾人祸,人们都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吃的是苦菜饭,穿的是麻布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种出了大米、棉花,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首《西山调》就是当地广为流传的一首歌唱人们翻身后过上了幸福日子的民谣,由白族歌唱家赵履珠首唱。
歌词运用了质朴的语言,借喻“太阳”、“东风”的温暖恩情使西山“云开雾散天地变,五谷丰登牛羊壮”。听见歌声如同看到金银山旁一栋栋的新瓦房,山寨梯田上拖拉机在奔忙,红旗飘飘,人欢马叫的一派动人的丰收喜悦景象。
《西山调》的歌词有一套固定的格律,要求十分严谨,基本上有三种格式:(一)“七七五,七七七五”(即两个七字句与一个五字句,三个七字句与一个五字句);(二)“七七七五,七七七五”;(三)“七三五,七七七五”。不同的格律给曲调带来一定的变化,但一般均系五声音阶羽调式二段体曲式结构,音乐结构也较别致,这首《西山调》就是第一种格律。第一乐段第一乐句曲调舒展只唱一句词;第二乐句是个带搭尾的扩充,乐句较紧凑,唱两句词;两个乐段的最后一个乐句各唱两句词,而且都是带有衬词“啊咿哟”的扩充句。演唱者常常在第一乐句或第一乐段后面加一声“啊贝”的喊声,进一步渲染欢快喜悦的情绪,给人以新颖、质朴、亲切的感觉。
《西山调》很讲究音韵,总共有36韵,如“花韵”“天韵”等。《西山调》的种类也很多,有打歌调、悲调、哭调、霸王鞭调等,还有山歌、情歌等(打歌调除在节奏上具有舞蹈音乐的特点外,情绪上则还带有一些悲寒之感)。
《西山调》(例4-15)的演唱,一般采用对唱形式,也可以用做独唱,当一方开口唱时,另一方则喊“色色”或“色色啊会会”表示赞扬和高兴的呼喊。独唱一般把这种高兴的呼喊放置于歌曲结尾,加强结束的气氛。
整个歌曲的演唱应该有高兴、欢快的情绪,随着旋律的一张一弛,声音也应该随之有放有收,婉转流畅、悠扬动听。此歌曲调的节奏感和音乐流动性强,这样要求演唱的声音应富有弹性,气息控制自如而灵活。
衬词一般用于句尾,时而低八度,时而又高八度,这样对声音的控制要求统一,一般低音区和高音区都可以做下滑音处理,独具当地民族特色。高音b2可以用假声演唱,或用上滑音一带而过。
此曲属中级程度,适合女声演唱。(www.xing528.com)
例4-15
西山调
云南大理白族民歌
晓雪 编词
赵履珠、传晓 记谱
林凯 配伴奏
(下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