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各个地区,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地域的不同、语言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风土人情的不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人文背景、文化心态的不同使得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原生态音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因此表演的艺术风格也不一样,演唱者应根据具体作品的体裁进行表演。
(一)汉族民歌的表演艺术风格
1.号子的表演艺术风格
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号子的实用价值表现在它能够在劳动中鼓舞士气、积蓄力量、统一步伐、协调动作、指挥劳动、减少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的实用价值功能。
号子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形式,其中,“一领众和”的形式最为突出,也最具特色。在这种形式中,领唱部分常常是陈述歌词的主要内容,歌词往往是领唱者即兴编出来的。其音乐比较灵活,旋律上扬,有呼唤、号召的特点。“众和”大多是完全重复或部分重复歌词或者唱的是衬词。音乐较固定、节奏性强。
例如《川江船工号子》表现了川江行船的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展现了船夫们坚定乐观勇敢的精神品格,是一曲由船夫们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谱写成的劳动赞歌。这套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卜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连缀而成的。整个音乐形象粗犷有力,结构庞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平水号子”由于劳动强度不大,因此音乐抒情性强,主要表现船夫们的自娱和思想感情的交流,具有较强的表现性。歌词内容广泛,即兴性强,是触景生情编唱的一些歌词。这段号子在音乐上的风格表现是:速度很慢,节奏较自由,节拍变化丰富,曲调悠扬,说唱结合,有浓厚的川剧高腔风格。该段是这套号子中最有代表性的“咏叹调”。
2.山歌的表演艺术风格
山歌是一种产生在劳动和生活当中,是用以自由抒发情感的民间歌曲。大多山歌是在户外歌唱的,也有部分山歌在室内歌唱。它在广大农村广泛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歌者以大自然为舞台,兴之所至,尽情抒发情感,倾诉衷肠,宣泄郁闷。
山歌的主要歌种有放牧山歌、砍柴山歌、采茶山歌、客家山歌、信天游、爬山调、山曲、青海花儿等。南方地区有“兴国山歌”“弥渡山歌”“客家山歌”“挣颈红”等,北方地区有“信天游”“山曲”“花儿”“爬山调”等,兄弟民族地区有苗族的“飞歌”,壮族的“欢”“加”“伦”,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哩噜”以及彝族、瑶族、黎族的各种山歌。各地山歌的风格、色彩与特点又各不相同,一般说来,江南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旋律跳动较少。如云南的《放马山歌》,这是一首高原的山歌,比较高亢、粗犷,音域较宽,旋律起伏较大;四川的山歌《槐花几时开》是一首草原上的“牧歌”,比较悠长、舒展、奔放。
山歌在唱法上分夜腔山歌、平腔调山歌、低腔山歌。山歌在演唱时具有即兴性,因为无论是在山野还是在草原,人们都可以自由舒展地进行演唱,并且在演唱时即兴的发挥以展现音乐的魅力。在一些交际性的对歌中,这种即兴地演唱应用得更多,要求也就更高。
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的歌词语言通俗、朴素。非常简练,以七言两句为一段,生动地反映了牧童的放牧生活。演唱时要突出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中“喔噜噜的”衬腔,以及间奏和结尾的赶牲口的吆喝声,要表现出放牧生活的情趣。
3.小调的表演艺术风格
小调又称为“小曲”“小令”,小调的曲调委婉动听,不受劳动的限制,并由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进行创作和加工、发展与传唱,使其形式规范考究,旋律性强,音乐细致曲折,表现手法比号子和山歌更多样,是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形式。
小调的题材极其广泛,大至重大政治、社会事件,小至民间风俗生活场景,几乎无所不包。如江苏民歌《孟姜女》其中,对旧时代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苦难生活有广泛的反映,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在近代革命急剧发展的条件下,人民常常运用小调的形式来反映革命斗争,宣传革命思想。因此,小调也曾经是人民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抒情性在音乐上的具体表现,使小调的旋律更加流畅、优美婉转、动听;叙事性在音乐上使小调的歌腔大多比较平稳,结构规整,并采用多段体分节歌的形式,仿佛在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小调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或齐唱,往往加有乐器伴奏,使音乐更为丰富、生动。在演唱时灵活自由,不受环境场合的限制,在情绪上主要侧重于抒情,叙事与抒情相互融合。小调旋律的节奏变化多样,但分布均衡。即在变化中有统一,又在统一中求变化。小调在情感表达上委婉含蓄。小调的音乐性格曲折细腻,常常将情感的抒发寄托于叙述性的旋律和唱词中。小调曲调手法的多样性是由小调表现感情的委婉、曲折和含蓄细腻所决定的。
《绣荷包》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各地有不同的曲调,其中以山西这首更为人们所熟悉,歌词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内容是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刻画一位少女为远走外地的情人绣荷包时的内心活动。
这首歌是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上句歌词为两个五字句,要表现出委婉抒情;下句歌同为一个七字句,旋律骨架是上句的变化跳进,演唱的情绪要较为低沉,突出少女思念情人的愁怨之情。全曲节奏明快,结构规整,旋律中的连续跳进,是这首抒情民歌的重要特色,这是演唱者需要把握的。
(二)少数民族民歌的表演艺术风格
1.蒙古族民歌
(1)“长调”
蒙古族的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长调”和“短调”。
长调,也被称为牧歌。蒙古族长调一般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此种民歌歌词少、旋律简单,但是整体旋律悠长而有韵味。
长调是蒙古族的抒情歌曲,其曲调结构复杂,仅主要旋律就有三十多种,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装饰音。长调的内容优雅而健康,主要是以歌颂祖国山河,歌颂真挚的感情、兄弟或者姐妹之间的情谊,以及亲人之间的离愁为主。
长调的乐句如同大波浪起伏,旋律悠扬舒展,在句中、句尾经常运用拖腔使旋律更具有表现力。长调在演唱时比较自由,节奏一般为散板形式,并呈现出前紧后松的节奏形态。在长调中旋律的长短交替和疏密对比,构成了内在的运动规律和分寸感。歌曲一般都追求整体气势的连贯并形成前呼后应,注重层次上的结构平衡。
《牧歌》是流行在科尔沁地区的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该歌曲调悠扬,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在演唱时如置身于蓝天白云下,辽阔的草原、洁白的羊群,以及自由的演唱节奏,体现了地域的特色与艺术魅力。这也便于人们对歌曲的传唱。(www.xing528.com)
(2)“短调”
短调与长调不同,歌词一般四句一组,反复叠唱,因为节奏简单易学,而且对嗓音和肺活量要求不高,所以短调不但流行于蒙古族人民当中,还流行于与蒙古族人民一起生活的汉族人民当中。短调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蒙古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在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就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多个短调分支。
《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民歌。这首蒙古族民歌整体风格为慢板,调式为A羽五声调式。歌曲富有动力性的雄伟特质,抒情的训练与雄壮特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民歌旋律线条的发展形成高度统一。演唱该曲时要充分体现蒙古族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的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语言朴素洗练,清新通俗。藏族民歌主要有劳动歌曲和生活歌曲: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内容是赞美山川、河流和歌颂生产劳动的;生活歌曲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情感。
藏族的民歌律动均匀,节奏自由,演唱的各音的时值要求上没有明显的规律,用气息规律和语言语气的感情需要来代替节拍均分律动规律是其特点之一。
《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是一首翻身农奴热情歌颂毛主席的新民歌,用的是西藏传统民歌《工布箭歌》的曲调。歌曲结构采用四句体的单乐段,节奏简洁明了,舞蹈性强,五声羽调式。歌词非常淳朴地表达了藏族人民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热烈欢快之情。“巴扎咳”是藏语“谢谢您”的意思。这首藏族民歌经常被用为舞蹈曲目,当跳舞者穿着美丽的藏族服饰,伴随着歌曲旋律舞起来、跳起来的时候,使人们倍感亲切。演唱者需要把握这种风格。
3.回族民歌
“花儿”是回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也是回、汉、撒拉、东乡、保安、土家等民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山歌,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花儿”的曲调,当地人称作“令”如“白牡丹令”“脚户令”等约有百余种,大体分为长调子,短调子两大类。
长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多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
短调子:曲调短小、平和,节奏较规整、紧凑,音域较窄,大多用真声的唱法演唱。
“花儿”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广泛,长期传播于高原、山川之间,所以“花儿”的音乐在整体上形成了高亢、奔放、刚健、粗犷的风格。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中流行最广,最典型的传统“长调子”曲调之一,称为“河州大令”,河州即今甘肃临夏,素有“花儿之乡”的美称。该曲歌词寓意深刻,以牡丹花比喻心爱的姑娘,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旋律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风格特色,抒发了青年男子倾慕心爱的姑娘而又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此曲在中高音区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以体现高回低转风格特色。
4.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民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质朴而简洁。从内容上看,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凡天地之间的山川河流、树木森林、鸟兽鱼虫等,几乎都在歌唱的范同之中。它的另一特色是比喻生动、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在哈萨克族民歌中,大量使用比兴手法,不仅使主题更加明确,并且使思想更加深化,从中可以看出哈萨克族人民的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玛依拉》。
哈萨克族民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有对唱、独唱、冬不拉弹唱三种。《燕子》是流传在新疆的一首哈萨克民歌,旋律优美柔亮、淳朴纯净,节奏较规整,表露出在思念情人的淡淡忧伤和惆怅,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歌曲描述了一位哈萨克少男爱慕一位少女的心情,因为害羞不好启口,只好借由向燕子述说女孩的美丽动人来吐露心声,优美的曲风中流露出对女孩坚定不移的情感。
5.维吾尔族民歌
维吾尔族民歌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就其功能看,可分为爱情歌、习俗歌、历史歌、劳动歌四种。维吾尔族民间的爱情歌曲大多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与坚定信念,以及对旧社会父母包办婚姻制度的强烈抗议等。
歌唱形式上,维吾尔族民歌可以分为徒歌与相和歌两种。徒歌无乐器伴奏,相和歌有乐器伴奏。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的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和回纥乐的艺术传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阿拉木汗》是一首流传在新疆吐鲁番阿拉木汗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也是中国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是一位新疆姑娘,这首歌舞曲以双人边歌边舞的形式,赞美像鲜花般美丽的阿拉木汗。
全曲采用一问一答的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风格活跃而风趣。由于歌曲是多段词的,在上下两乐句反复演唱之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于舞蹈性,频繁地运用切分节奏,使乐曲轻陕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结合手鼓的伴奏,使人听之欲舞。
6.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民歌中,包含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节奏和曲调。声乐旋律的语言具有造型性和动力性。所谓声乐旋律的造型性是指声乐艺术的字与声相契合后的字声关系结构样式和不同形态。声乐旋律的动力性包括旋律的和声动力、织体的变化性和调式、调性的变化。
土家族土语民歌主要用五声音阶调式,音调以窄小声韵为主,偏重小调色彩,偏爱级进和窄音程的旋律手法,节奏一般比较舒缓,唯跳丧的节奏跌宕多变。
《黄四姐》是一首极具土家族风情的民歌,它以喜花鼓的明快节奏和生动欢乐的情爱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馈赠定情信物的情节,优美衬词的烘托,洒脱泼辣的抒怀,唱白夹杂,歌舞并举,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歌曲为群众喜闻乐见,自娱性很强,表演者为一男一女或二男二女,演唱时配以简单的舞蹈,以风趣诙谐的表演腔调和表演动作表现土家人对婚恋的开明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