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歌在演唱时,会有很多富有特色的装饰音调,这些装饰性的旋律带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歌曲种类的风格和演唱者的风格,所以在演唱时,对作品韵味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装饰性的歌腔需要歌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断腔
断腔是一种断开、停顿的演唱技法。从古至今,我国北方的民歌、戏曲都以断腔闻名。断腔可分为重断腔和轻断腔。
因为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情绪的不同。断腔的表现手法也就有所不同。断腔有的需重唱,有的需轻唱;有的断腔不停气,有的断腔另换气。
断腔着重于描写,常出现在衬句与拖腔之中,因此,断腔的练唱要做到短促、顿开、结实。练习时需注意歌曲地方语言的字音以及衬字特点,注意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把断腔唱得自然、生动、充满生活情趣。
断腔处要有明显的心理活动的内涵依托,如歌曲《江河水》中开头散板一句的“水”字为断腔。
例4-3
(二)甩音
甩音是指音调在下行过程中插以短时值的反向上行的一种装饰手法。甩音大多用于装饰旋律与拖腔,较多出现在被装饰音高的上方四度。甩音是处于弱拍位置上,且游离于旋律总趋势之外的音,一般向上级进或跳进。
甩音常用假声演唱。甩音的实际演唱时值大多比歌谱上的时值短些。练唱时,要注意甩音甩到被装饰的音后应马上离开,不可拖泥带水,否则会影响甩音的装饰效果。
甩音常出现在陕、甘、青、蒙一带的民歌中。
例如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例4-4)中“呀”为被装饰音。甩音出现在其上方四度就应当即断开。
例4-4
上去高山望平川
(三)滑音
滑音是声音在高低音之间的上下滑动的技巧动作。它大致可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大滑音、小滑音,长滑音和短滑音。
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会比较多地运用各种滑音及其技巧,使用滑音能使民族歌曲的演唱更加生动、多彩而独具韵味。
上滑如山西民歌《赶牲灵》(例4-5)中的“哟”字,应掌握好滑音幅度的大小及分寸,注意滑音与旋律、地方语言的字音及其声调相吻合。
例4-5
赶牲灵
(四)揉音
揉音是一种在固定音高及其高位置声音焦点上缓缓揉动而形成的音响效果。在民族声乐作品的高音演唱时,歌唱者经常使用揉音来进行润腔。揉音演唱一般比较高亢,但由于在高音上,需糅合较多的假声来发音,故音色变暗,使原本嘹亮的声音变得柔美动听。
例如《挑担茶叶上北京》中(例4-6),贫下中农一片心哟的“哟”字就采用柔音的唱法。练唱揉音应注意高音音色和声音位置的统一,气息要有强力的支持,声音要上下贯通。揉音时做到柔和、规则、均匀。
例4-6
挑担茶叶上北京
(五)高腔音
高腔音是一种在高音区运用假声演唱的声乐技巧,它是我国民族唱法所特有的演唱技法。无论传统民歌、现代民歌,无论南方或北方,高腔假声演唱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体裁的民歌之中。从南方的山歌、渔歌、号子,到北方的山曲、信天游,那种独特的高音效果充分地显示出了高腔假声演唱技巧的无穷魅力。
高腔音大多出现在歌曲的开始段或结束段。开始段高腔的出现主要起引子的作用,开腔就把听众吸引住;结束段出现高腔则是用来形成全曲的高潮。高腔音的演唱表现力丰富,容易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www.xing528.com)
高腔音的练唱首先要有深气息,其次是有高位置的头腔共鸣。高腔音演唱的都是高音或超高音,正因为高音难唱,所以才使用假声帮忙,尤其是男声更是如此。高腔音的演唱主要运用真假声混合或真声换成假声,不管运用哪种方式,高腔都须使用大量假声,这就需要坚强的气息支持和良好的头腔共鸣。因此,高腔音练唱时要避免直接用嗓子喊,或单凭用力喊唱,否则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嗓音的伤害。
例如《洞庭鱼米乡》(例4-7)中,“好风(哟)光(呃)”,东风(哟),稻花(哟)香(呃)就运用假声演唱,演唱时注意气息控制,要富有头声。歌声由抒情转为高亢、激昂。
例4-7
洞庭鱼米乡
(六)花腔音
花腔音在我国民族唱法中属于一种润腔技巧。民族花腔音大致可分为:高腔假声式的花腔、快速吐词的花腔、同音进行的花腔和描写性的小花腔。
练唱花腔音首先要善于控制气息,喉头放松,嘴唇不着力。初学时可将速度放慢,注意气息通畅,咬字清晰,待熟练后再逐渐达到原速要求。花腔唱法总体上要求轻巧、灵活、流畅,声音的色彩要求华丽。
民族花腔音总是和一定的节奏型结合使用,演唱时应注意掌握曲调的节奏特点。我国各地民歌中的花腔都有其专用衬字,演唱时不得随意改换。
例如山东武成民歌《包楞调》(例4-8),是一首以衬字命名带花腔的民歌。“包楞调”是一种专用衬字,咬字要求清晰,演唱要求灵巧、跳跃、圆滑自如。
例4-8
包楞调
(七)嗽音
嗽音是一种小舌颤音所形成的真假声交替的润腔技巧。嗽音的音响效果类似于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嗽音的发音主要由于气流不经过共鸣作用,而像咳嗽一样抖动而成。它的发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靠小舌头向后上方运动与鼻咽腔形成的嗽音;另一种则是靠声带的闭合和开放而形成的嗽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如蒙古族、藏族以及陕西等地的民歌多用嗽音。
例如蒙古族歌曲《赞歌》(例4-9)中的嗽音,练唱关键在于气息与发声器官的放松、协调,小舌和声带的动作不可强制,而应依靠意念来调整其动作及运动方向,并通过倾听来分辨和调整嗽音的音色。
例4-9
赞歌
(八)呼音
呼音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舒畅性的呼唤声。呼音大多使用于山歌、渔歌和号子的开头或结尾处,呼唤时情绪高涨,声音高亢、激昂,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呼音主要运用衬字,如“哟嗬嗬嗬嗬嗬”或“伊呼呼呼呼呼”等。
例如《醴陵船工号子》中的“嗨哦哟嗬嗨”为呼音,练习呼音,应注意气息的支持力,声音激扬、流畅而连贯,起音要激奋,尾音须视演唱情绪上扬或下抑。
例4-10
醴陵船工号子
(九)“得儿”音
“得儿”音即大舌打音,也称为打嘟噜音,是民族唱法中颇具特色的发声技巧。“得儿”音一般分为重唱与轻唱。
“得儿”音实际上就是用舌头打嘟噜。练唱时注意舌头放松,自然地顶住上腭发出“得儿”的声音。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山东民歌最善于使用“得儿”音。
例如《谁不说俺家乡好》(例4-11)是一首山东风格的创作民歌。“得儿”等衬字要唱得自然、轻松而充满情趣。
例4-11
谁不说俺家乡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