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书是以打琴(土制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者手持单铙和八角鼓演唱的说唱形式。艺人中盲人与明眼人均有,演唱时主唱者或坐唱或站唱,其余人伴奏,也加入演唱,多用“拆唱”形式。
琴书的唱腔有两种:一种是“钹儿腔”(或称“铰子腔”),即主唱者手持钹时演唱的唱腔,属板腔体,主要有【二八板】 【慢板】等几种板式。另一种是“鼓儿腔”,即主唱者手持八角鼓时演唱的唱腔,属单曲结构。这两种唱腔在一个书目中同时应用,但调高不同,演唱时形成“转调”。单钹与八角鼓均在过门中敲击。
琴书伴奏乐器传统以打琴为主。主唱者右手打琴,左手执挎板击节。近现代以来,逐渐加入了四胡、板胡、三弦、笛子等乐器。伴奏时一般是唱时不伴,乐队接一句唱腔的最后一字,然后奏过门,但有时主奏乐器在某些板式中跟腔伴奏。
琴书在开书前大多演奏一段器乐曲作为前奏。这些前奏曲大都是流行在当地的器乐曲或戏曲曲牌。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琴书、山东琴书、贵州琴书等。
(一)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是我国琴书形式类曲艺之一,又因为它的前名叫做“单琴大鼓”且至今仍用铁片及小书鼓伴奏,所以也属于我国北方铁板类大鼓之一。
北京琴书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是只用一种腔格的。它的情形和其同胞姊妹“京东大鼓”的腔格相类似,即:以四句体腔格为主(相当于复乐段的形式),中间偶尔使用由四句腔分化出来的两句体的腔格(后者只是前者的后半段而已,见下文)。而上述每种腔格本身又分为两种,即:“基本的腔格”与“带落板的腔格”。例如:
兹分述如下。
甲、四句体的基本腔格:
第一句腔(a)——落“徵”音。如果它是全篇唱词开头的一句词,其尾字应为平声——起韵。除此以外的第一句词的尾字则为仄声——无韵。
第二句腔(b)——落“徵”音。唱词尾字用平声——押韵。
第三句腔(c)——落“宫”音。唱词尾字用仄声——无韵。
第四句腔(b1)——落“徵”音。唱词尾字用平声——押韵。
乙、四句体带落板的腔格:
第一句腔(a)——同甲第一句腔。
第二句腔(b)——同甲第二句腔。
第三句腔(c)——同甲第三句腔。
第四句腔(b1)——句后加一短暂的拖腔,落于低八度的“徵”音。它的出现,标志着每一大节或全篇告已结束。
从上可知,四句体的基本腔格与带落板腔格的区别是在第四句腔上。
例3-5
基本腔格的第四句腔
例3-6(www.xing528.com)
带落板腔格的第四句腔
丙、两句体的基本腔格:
第一句腔(c)——同甲第三句腔。
第二句腔(b)——同甲第四句腔。
丁、两句体带落板的腔格:
一句腔(c)——同乙第三句腔。
第二句腔(b1)——同乙第四句腔。
从上面可以看出:那两句体的腔格(包括基本的以及带落板的)不过是四句体腔格中的c+b或c+b1而已。
(二)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是由鲁西南一带的民间小曲发展而来的,是山东省有代表性的曲艺之一,也是我国琴书形式的曲艺之一。
如今,山东琴书分布区域非常广阔,包括南至苏北,北至东北,东至胶东之间的广大地区。
同其他戏曲——曲艺音乐一样,“山东琴书”在它悠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分化出若干派路。各派路间互有同处,各有异处,区别之处主要在于不同的音乐风味上,但是它们大体上的音乐风格仍然相同。产生各个派路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种。
(1)由于所分布地区的生活习俗、语音特点等不同。
(2)由于受当地民间音乐特点的影响。
(3)由于各派艺人自己的创作与发挥。
以济南为中心,按地区可分为如下几个派路:
(1)南路:包括鲁西南、苏北等地。曾对发展琴书有着功绩的老艺人张建龄先生(今尚健在),自认以前属于此派路。
(2)东派:在胶东一带。优秀的老艺人商业兴、关云霞即是此派路的代表艺人。
(3)北路:亦称“西路”。除济南外,还包括鲁西、鲁中、渤海等地:它是山东琴书最兴盛的一派,如今的名艺人邓九如先生便属于此派路。上述老艺人张建龄也与后期的北路琴书有关。
此外,还应该特别提出的是流传在东北的“山东琴书”。由于山东人下关东的很多,历来它们都是关东地区和山东(主要是胶东)地区民间音乐交流上的媒介,因此山东琴书的东路也就被传到关东地区了,老艺人张鹤鸣即属于此派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