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艺术:鼓词类的演变与表现

民族声乐艺术:鼓词类的演变与表现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鼓词类说唱曲种俗称“大鼓”,是明清时期在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说唱形式,由宋元鼓子词、词话发展演变而来,因表演时以鼓板控制节奏而得名,一般以大三弦、二胡、琵琶等伴奏,曲调多来自各地的民间音乐。鼓词类主要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胶东大鼓、河南坠子等。(一)京韵大鼓京韵大鼓属于木板类大鼓曲艺。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类音乐。北口以乔清秀为代表,流行于京津一带。

民族声乐艺术:鼓词类的演变与表现

鼓词类说唱曲种俗称“大鼓”,是明清时期在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说唱形式,由宋元鼓子词、词话发展演变而来,因表演时以鼓板控制节奏而得名,一般以大三弦二胡、琵琶等伴奏,曲调多来自各地的民间音乐。鼓词类主要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胶东大鼓、河南坠子等。

(一)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属于木板类大鼓曲艺。它所用的伴奏乐器中有木制的拍板,当时人们为了区别于铁板大鼓而称它为“木板大鼓”。从它使用拍板和书鼓作为伴奏乐器这一点上看来,此曲艺可能是源于明清流行的“鼓词”(又作鼓儿词),或许是“鼓词”在河北乡间的支流,而当时所用的长篇曲本,可能也是沿用或脱胎于“鼓词”的曲本。

京韵大鼓的演出形式很简单:一人演唱,旁设伴奏者一人或二三人。并无对唱或分唱形式,是一种以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演唱者边唱边做且边奏鼓板,其身段动作完全借用于京剧的生角。表情上最讲究:手、眼、身、法、步。吐词上最讲究:崩、打、粘、寸、断。这些均系艺人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绝非言语所能道透。读者可参阅名艺人白凤鸣等所写的《京韵大鼓的说唱和表演》一文。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类音乐。整个唱腔部分包含着若干不同类型的板腔。例如甩板腔,简称“甩腔”或“甩板”,也就是落板的意思。用在每一大节(或全篇)的最后结束处的唱腔。“甩”字除了有标志段落的意思外,尚有着爽利干脆的意味,这说明:凡用“甩板腔”的地方,大都是具有强烈效果,且容易唤起听众掌声的地方。

“甩板腔”也是由两句腔(词)组成的:上句是“预示句”,下句才是真正的“甩板句”,因为上句与下句的关系密切,所以两者作为同体而列在一起,兹分述如下。

预示句大体上与一般平句的上句腔相似。所谓有着“预示”作用的地方,只用在句末的拖腔。这个拖腔可长可短,短的只有二、三小节(例3-1),长的有几十小节的(例3-2和例3-3的上句),长的不但有“预示”作用,而且还有抒情的作用。由于艺人们的创作不同,自然就形成了多样化的曲调。

例3-1

《林中发配》

例3-2

《丑末寅初》(www.xing528.com)

例3-3

林冲发配》

从上面可知所有的“预示句”都落在原调的商音上,或上五度宫音系统调的徵音(如例3-1与例3-2)或上四度宫音系统调的羽音(例3-3),而三者都是同音,只是所在的调式不同。

(二)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是一个在历史渊源上与道情有关的曲种。后又发展成类似大鼓的形式。相传由清末流行于河南的道情与莺歌柳书结合而成,因伴奏乐器为坠子而得名。它以中州语音为主,也加点徽白和京口,所以河南坠子不单在河南流行,而且足迹遍及北方。音乐包括【起腔】【平腔】【落腔】【扎板】【垛板】【寒韵】和【曲牌】等七种。前四种是常用腔,而第二、三两种,则是主干部分;后三种插在第二、三种之间唱,不常用。坠子分南口与北口两大流派。北口以乔清秀为代表,流行于京津一带。乔清秀(1910—1944)生于河南内黄县。原名袁金秀,十四岁随乔利元学艺而改姓名。在师傅和琴师康元林的合作下,创作了一种“梨花为骨,坠子为肉;河南字工,官话匀浓”的唱腔,又称“小口”“悄口”。她嗓音甜润,吐字清晰,唱腔轻快活泼,俊俏健美,世称“乔派”。代表性唱段有《玉堂春》《双锁山》《宝钗扑蝶》等。其他的坠子统称“南口”。现在常是南北两口结合运用,如《小寡妇上坟》(例3-4)。

例3-4

《小寡妇上坟》

(三)陕北说书

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陕北说书,是鼓词中较具特色的曲种之一。初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说唱。演唱者自弹三弦或琵琶伴奏。表演者绑在小腿上的乐器称为响板,也叫甩板,用来掌握音乐节奏的变化。麻喳喳是民间艺人对于绑存右手腕上的一串小木板的叫法,随着弹拨乐器的动作而击出相应的节奏。它的唱词多为七字句。常用的唱腔有平调、对口调、苦音调、反调、武调、梅花调等,多为上下句结构。演唱的传统书目多为长篇,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等。陕北说书的表演程式一般为起板(器乐曲)—开场白—间奏—书帽—间奏—正文—结尾。20世纪50年代以后,陕北说书的表演形式有所变化。由二人或多人说唱,并加用二胡、笛子、板胡、四页瓦等乐器伴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