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音乐相互融合
早在20世纪下半叶,许多具有少数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即已脍炙人口、常唱不衰,如我们所熟知的《乌苏里船歌》,是老一辈歌唱家郭颂与赫哲族人民长期交往,吸收了赫哲族的民间曲调创作完成的一首经久不衰的音乐经典。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都是曲作者通过观察和借鉴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进行创作的,完美地融合了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音乐节奏、旋律特点等,运用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而且在音乐旋律中,我们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民族间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习俗。
在多元文化的积极倡导下,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混血”能够带给我们民族更新鲜、更健康的遗传因素。像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东北的“二人转”、江南的小调、蒙古族的“长调”“呼麦”、维吾尔族的“木卡姆”“麦西来普”、苗族的“水腔”、彝族的“海菜腔”等等。这些不同民族、地域的演唱,在语言、音调、嗓音的运用等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唱技巧和风格。[3]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绚烂成果正是借助这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独特亮点,确立起多样化、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民族声乐艺术。这种民族音乐的融合,既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地创作,增加其多样性以满足各族人民对音乐的广泛需求,又能积极地弘扬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促使更多的人喜爱少数民族音乐,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民族大家庭的融合。
(二)多元唱法相互融合
民族音乐的表现有着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唱法就是其中之一。民间唱法的融合,是“多元”中的一个层面。不同民族风格的唱法之间的融合,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讲,那将是一个大范围的研究和探讨。
文化这一词汇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的系统的总结。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可以找到更多与本国文化发展具有相关联、相联系的因素加以运用。与世界文化的接轨,推动了我国现代文明的进步,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新民族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等,建立起现代意识下的民族文化个性。
任何一个民族音乐的流传与发展,都离不开歌者的演唱传播,无论是传统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的民间歌手,还是新的历史时代下培养出来的专业歌唱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听到各具特色的旋律曲调的同时,也会发现歌者的演唱同样存在着各异的风格。或高亢,或粗犷,或柔美,或细腻,这些声音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彰显,更是民族特色的重要体现。中国的民族声乐不仅存在着56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曲调和风格,在唱法上也同样存在着多样化的发展基础。
顺应时代新的发展要求,在声乐的创作和表演方面出现了大胆的融合现象,人们积极地打破音乐风格之间的界限,在创作上取各家之长,曲调风格和创作手法都吸收了更多现代的元素;在表演上也大胆地突破原有尺度,将各种音乐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在唱法上,人们同样不再拘泥于原有的三种主流唱法的固定发展模式,而是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交织,协同发展,为适应各种欣赏群体的广泛需要而努力创新。
2009年春晚舞台上,周杰伦与宋祖英的联手,让数亿观众看到了形式新颖又独具特色的音乐表演。在2009年《魅力·中国》的鸟巢音乐会中,甚至还上演了多明戈、宋祖英、周杰伦同台献唱的独特表演,展现了音乐工作者的积极探索精神。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各种唱法的相互交织、融合是歌唱家追求的崇高境界,而且也表达了广大观众对创新发展的呼声和支持。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逐渐确立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以多元文化为根基,积极探索演唱方法的多元融合,运用各种元素来丰富创作和演唱的灵感,将各种唱法及声音融于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塑造出鲜明的时代主题发展意象,将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www.xing528.com)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进入21世纪的中国民族声乐舞台逐渐出现了打破界限的演唱方法,这些唱法不受固定演唱方法的约束,能够自如地游走在各种唱法之间,我们似乎对这些声音很熟悉,但又很难将其定位在某种唱法的框架之中。
当然,在民族声乐舞台上,除了这些主流唱法的相互融合之外,还在不断地增添着新的发展血脉。自“原生态”的演唱出现在青歌赛的演唱分类中开始,各种质疑和赞扬的声音纷至沓来,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原生态”唱法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原生态歌手阿宝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走进人们视野的,在2006年春节晚会上,阿宝与两位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戴玉强一起演唱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声、民族、原生态的各自演绎把这首著名的民歌唱得荡气回肠。阿宝的演唱方法源自黄土高原,歌声的土气带着鲜美,是学院派歌手无法复制的。歌手阿宝出现之后,“融合民间唱法”为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课题,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唱法,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思维来进行吸纳的。如同将民族特色的音乐曲调融入声乐创作中始终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灵魂所在,同样,在歌曲的表现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加入各种民族民间唱法来丰富其表演效果,将这种“融合”的优势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听觉世界中,真实地再现原生态的音乐特质,使听者全方位地感受到中国民族声乐的巨大魅力。
(三)多元化风格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始,我国的艺术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大胆创新和突破,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路。我国56个民族有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地域人文,这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但是多年的发展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一种标准,无论是演唱技术还是表现手法,都被局限在一个框框里,致使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受到约束。近年来,国人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创作手法越来越多样化,音乐家们不仅积极提高自身在创作表演方面的技能,更加注重对作品背景历史的了解,同时在音乐教育方面也积极地开拓,接受多民族音乐风格。从创作者到欣赏者,人们都充满一种渴望,就是缩小各种音乐风格之间的距离,能够架起一座连接民族与世界、古典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的桥梁。在这个观念更新的重要时代,人们需要接受更多、更新的艺术表现来丰富自己的审美视角。
在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今天,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要适应新形势,使民族声乐风格多元化,这也是推进我国建立民族声乐学派的一个重要条件。
【注释】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余笃刚,蔡远鸿.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黄琦.对中国民族声乐界定的思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