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结束在维也纳的学业之后,克劳迪奥·阿巴多与祖宾·梅塔这一对同窗的指挥之路发展相去甚远:梅塔很快就确定了在大型乐队从事指挥,而阿巴多的职业发展却是磨磨蹭蹭,一直在路上。1958年,两人共同赴美,参加波士顿坦格伍德夏令营指挥家工作室和库塞维茨基指挥大赛。结果大出他们的意料:阿巴多荣获冠军,梅塔名列第二。梅塔从此在美发展,而阿巴多谢绝了在美的工作机会返回意大利。他充满自我怀疑的克制心理此时占了上风。
就像同为米兰的年轻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在1960年赢得华沙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后一样,阿巴多决定此时不是借风而上,而是加强自省,保持耐心和自控。和波利尼一样,他也认为还需对音乐和生活本身进行深入的学习,不应该马上就开始指挥的职业生涯,承受公众压力,并与演出商进行无休止的商业竞谈。此外,这时的阿巴多还要在音乐之外兼顾私人生活,料理家庭日常,关怀照料妻子乔瓦娜、年幼的儿子丹尼尔和刚出生的女儿亚历桑德拉。
这个时期,阿巴多偶尔在米兰和省里的一些小乐团的音乐会担任指挥。而在1960年,他有幸得到了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次登台的机会,执棒纪念那不勒斯的巴洛克大师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300周年诞辰的音乐会。的里雅斯特的朱塞佩·威尔第剧院促成了他这次登台,也给他展示自己在歌剧方面的指挥才华和对俄罗斯音乐的偏好提供了首秀机会。自从在维也纳以指挥作曲家莫捷斯特·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为毕业作品后,阿巴多在的里雅斯特只指挥过一部20世纪早期的俄罗斯歌剧,即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那部不寻常的荒诞童话歌剧《对三个橘子的爱情》。在的里雅斯特时,他还指挥了他在米兰音乐学院的作曲老师、作曲家乔治·费德里科·盖迪尼新歌剧《玛丽亚·德莱森德里亚》的首演。
在阿巴多的职业生涯中,执教弦乐系是非同寻常的一步,对他艺术人格和音乐缘起的塑造十分重要。那时候,还没有哪个已在大赛中获奖的年轻指挥家敢在一开始就走这么一条晋升之路。帕尔玛的阿里戈·博伊托音乐学院于1960年新设了室内乐系,并邀请阿巴多担任讲师。阿巴多自孩童时参与室内乐演奏的热情又被点燃了,正好在这里得到新的发展。据他之后表示,他在这里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学习”。而甘为学子也表示他并没陷入对功成名就的热望中:“我可以默默料想下步该怎么做。那段时间我与许多不同的乐团都合作过,积攒了经验,也作为钢琴家演出过。”
在帕尔玛时,阿巴多萌发了植根社会的音乐愿景:与音乐后辈共事,提携年轻的音乐家,那将多有幸福感呀。他之后组建了共事良久的古斯塔夫·马勒青年交响乐团,其热忱可以追溯到在帕尔玛音乐学院执教的这段时光。
在帕尔玛执教的这段时间(1960—1963)对阿巴多的一生意义非凡,他在提升音乐修为的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了归家的乐趣。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及帕尔玛位于意大利北部,周边就是朱塞佩·威尔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也是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诞生的地方,对阿巴多而言,住在那儿的时光真是值得珍视终生。此时,父亲和哥哥马塞洛也在帕尔玛任教。在以后的岁月中,阿巴多又多次回到意大利北部。
虽然在米兰和维也纳的学业优异,又在坦格伍德库塞维茨基指挥大赛中荣获冠军,还拥有在的里雅斯特指挥歌剧的丰富经验,但阿巴多的指挥之路并不顺畅。好友祖宾·梅塔曾邀请他与自己新任音乐总监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但这次大受欢迎的演出既没给他带来持久的声誉,也没带来一个好的职业前景。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那场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周年纪念音乐会的成功已成过往,与小型乐团的合作虽能积累经验,到底影响有限。因此这位已近三十“高龄”的指挥家只得冒险于1963年前往纽约,与六十余位同行角逐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桂冠。决赛中,阿巴多凭借指挥勃拉姆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交响乐作品一举夺魁。
奖励看起来颇有意义,简直称得上是无价之宝:冠军可以助理指挥身份跟随那位极富魅力的作曲家、同时也是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指挥家列奥纳德·伯恩斯坦工作数月。
在纽约任助理指挥:列奥纳德·伯恩斯坦(左)和克劳迪奥·阿巴多(www.xing528.com)
身为列奥纳德·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挥,能近距离观察感受这位伟大指挥家和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深厚的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这对克劳迪奥·阿巴多而言是段极其重要的经历。他深刻感受到了伯恩斯坦待人的热情四射、艺术家的敏感、音乐家的伟大人格和他的博爱。作为那个时代古斯塔夫·马勒最大的宣传者,伯恩斯坦此时正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录制马勒的交响乐唱片,而这对于在维也纳跟随汉斯·施瓦洛夫斯基求学时就已研究马勒交响语言的阿巴多来说,无疑为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领略了伯恩斯坦以无边热忱演绎马勒作品中的“瓦解”特性,目睹了伯恩斯坦全身心投入马勒那闪烁着自然与灵魂神秘的音乐后,克劳迪奥·阿巴多一定程度上已变成了列奥纳德·伯恩斯坦的门徒——尽管他从未如此表示过。
从伯恩斯坦那儿,阿巴多还受到进一步启发,要引导青年人了解古典音乐。纽约爱乐乐团早在1924年就创建了青年音乐会,以向青少年普及那些被视为艰深的古典音乐——这也是今日那些教育项目的前身。自1958年伯恩斯坦执掌纽约爱乐乐团以来,青年音乐会就开始在电视上播出了。作为曾创作了音乐剧《西区故事》的流行作曲家,伯恩斯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配以和弦例证、评论和简介介绍一段音乐作品或音乐主题。当阿巴多赢得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时,伯恩斯坦作为一个电视音乐主持人,早已是纽约的传媒明星了。他还定期在电视音乐专栏节目《青年演奏家》中介绍新人音乐家。
1963年12月23日,列奥纳德·伯恩斯坦邀请30岁的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冠军克劳迪奥·阿巴多来到他的电视节目。这位来自意大利的年轻指挥家作为节目嘉宾的这段影像资料现在还能在互联网上找到。从节目中可以看到,这个被伯恩斯坦亲切欢迎的年轻艺术家显得安静羞怯,甚至有些不知所措。节目展现了他在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席上的表现力,他指挥了莫里斯·拉威尔为竖琴、长笛、单簧管和弦乐四重奏谱写的室内乐《引子与快板》。伴随着一段准确又富有韵律的作品介绍,阿巴多开始指挥,右手优雅又自信地敲击节拍,双臂大幅挥动。镜头捕捉到了这个年轻的指挥家在那时就已能如音乐家般编织这细密的乐音织锦了。
受列奥纳德·伯恩斯坦的激励,克劳迪奥·阿巴多的艺术人格中的音乐要素——也许更多的是情感要素——有多浓厚,可以用阿巴多的一句话来形容,这句话也被彼得·格兰维茨当作格言写入了伯恩斯坦传记的前言。阿巴多的这句话可以视作他音乐自信的一面镜子:“作为表演者,列奥纳德·伯恩斯坦对音乐的无尽热爱和他令人折服的热忱对同时代人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热爱与热忱也是阿巴多音乐内涵表达必不可少的工具。
“像列尼(‘列奥纳德’的昵称)这样富有音乐气息的人,我还从来没碰到过。”在阿巴多临近生命尽头,回忆起列奥纳德指挥的马勒作品和他俩曾共度的时光时,他这样表示。伯恩斯坦“一生中干了太多事”。在完成了一次马勒第六交响曲音乐会后,他俩与朋友们一起共进晚餐。“列尼还沉浸在音乐会的激情中,他看看我:‘我从你的脸上看到一种表情——你清楚我这一生都有过什么过失。’他的人生充斥着各色光怪陆离,红男绿女,《西区故事》的导演等等。列尼很坚持,然后我也就讲了自己20岁时的生活:弹钢琴,学习指挥,练习作曲。那时我就跟自己说:你要的太多了,必须有所取舍,只专注一件事——那就是成为一名指挥家。就这样,我做到了。列尼盯着我,他很理解。”
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冠军、担任列奥纳德·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挥经历对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事业的推动有如神助。还在1963年,他就在西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首次登台指挥。此时的乐团正痛失首席指挥费伦茨·弗里乔伊,即将迎来新上任的年轻美国指挥家洛林·马泽尔。这一年,阿巴多还重返柏林交响乐团,指挥了莫里斯·拉威尔的《圆舞曲》和阿尔班·贝尔格歌剧《璐璐》中的管弦乐曲。此时已担任了八年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的赫伯特·冯·卡拉扬现场聆听了阿巴多的音乐会,见识到这位来自米兰的后辈指挥家旺盛的创造力并深受震撼,因此他邀请阿巴多到萨尔茨堡演出。他还同作曲家、乐团经理罗尔夫·利贝曼分享了对青年阿巴多的印象:“毫无疑问,他是我目前所知的最有天赋之人。在乐队面前如此镇定自若,就仿佛已经从事指挥20年似的。”卡拉扬想让阿巴多在萨尔茨堡的首演选择路易吉·凯鲁比尼的c小调安魂曲,而阿巴多则坚持选用前不久在米兰指挥过的、同样是c小调的古斯塔夫·马勒第二交响曲。1965年8月14日,克劳迪奥·阿巴多在萨尔茨堡首度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奉献了一部引人入胜、全情投入的马勒复活交响曲。
阿巴多对马勒交响曲的驾驭能力还征服了维也纳爱乐乐团那些苛刻的乐手。第二小提琴首席奥托·施特拉瑟之后在他那本爱乐日记《终有回报》中称许阿巴多为“未来的希望”:“他指挥马勒复活交响曲时的艺术张力闻所未闻,让我们都深深折服,于是我们马上就跟他预定了下下个乐季的演出。”这真是来自维也纳的授勋呀!32岁的克劳迪奥·阿巴多第一次登顶了古典音乐世界的巅峰。
1965年夏,年轻的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第一次参加了富有传奇色彩、演出名单上众星云集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在他首演次日,卡拉扬率德累斯顿国家剧院乐团进行了演出。音乐节期间,除阿巴多外,拉斐尔·库贝利克、乔治·赛尔、卡尔·舒里希特等指挥名家也纷纷献艺。阿巴多演出三天后,他的同窗挚友祖宾·梅塔也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进行了演出。
阿巴多在萨尔茨堡开拓了他的国际职业生涯,而他也深知,正是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卡拉扬助了第一把力。卡拉扬此后还多次给阿巴多创造了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机会。日后阿巴多对卡拉扬的回忆是,开始“非常宽宏大度”,给了许多中肯建议,“就像是父亲一般。我那些年是非常感激他的”,但后来与卡拉扬的关系就淡化了。
对阿巴多而言,马勒第二交响曲某种意义上成为改变命运之曲。在米兰和萨尔茨堡之后他还多次指挥演出过这首交响曲,如1972年的赫库里斯大厅。《南德意志报》曾以《慕尼黑诞生了一位马勒指挥家》为题发表乐评。评论家卡尔·海因里希·鲁佩尔在阿巴多身上发现了与梦幻、主观的列奥纳德·伯恩斯坦“迥然相异”的类型,认为他更与天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趋同:“一个狂怒的手势,他就能在一开始就激发弦乐队演奏出快板乐章的庄严声场……他的指挥手势如数学般精确,在乐队面前的仪态又营造了帝王般的肃静。而他呈现的其实是全身绷紧下的镇定、激情燃烧下的精准。”但当阿巴多以指挥马勒作品在慕尼黑闻名时,他执棒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已经好些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