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
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发明为特征的工业革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的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2.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
20世纪初期—20世60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福特、斯隆开创了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的过细分工和制造系统的功能分解,形成了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人与“工作”得以匹配。
3.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www.xing528.com)
在升级工业2.0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PC、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看板、JIT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20世纪40年代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和柔性生产的方向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的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4.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
21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生产带入了“分散化”的新时代,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的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管理特点是从大生产变成个性化产品的生产组织,柔性化、智能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