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江南名镇塘栖,那曾经有过的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石桥处处、曲巷深弄的旧时风貌,数十年来一直铭记于我的心中,但对家乡的过往历史、人文风物,多年以来则一直无缘知晓,可谓浑浑噩噩、懵然无知。
直到后来读到了清代《栖里景物略》《唐栖志略》《唐栖志》等前贤著述,这才了解到原来塘栖的人文历史曾连系皇朝国运,人物声名、诗词文章更是丰厚生动、多姿多彩。
尤其是明清两朝,那些曾遍布镇区、声闻三吴两浙的园亭别墅,这些经由名匠精心构筑,“积石幽峻、嘉树列植、堂轩宏敞、栏楯周接”,坐落于市镇中的精巧园林,正是当年身在名场浮沉,心慕荒村听雨的官员文士最佳的休憩身心的场所。他们在园林之中读书藏书、吟诗作画、结社交游、征歌选使、接待宾朋,流风遗韵几达三百年,成就了名镇塘栖“别墅园亭甲于两邑,文章科第炳耀一方”之荣耀。
令人惋惜的是历经了岁月风尘、沧海桑田,塘栖这些曾经志书留名的私家园林,时至今天竟然没有一处能够留存下来,哪怕剩山一角也没有!
这正如前人诗中所吟:
凄凉不见木兰舟,杜若香生菱叶稠。
镇上名园荒废尽,歌声道出夕阳愁。
那次在友人梁山的办公桌上看到卓介庚的《品卓文》一书,书中收有一封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文史学家曹汛的信,这封信吸引了我,竟一连读了数遍。
信中内容多是关于明清两朝塘栖镇上名族之园亭别墅,尤其对明末清初塘栖的文化人才如数家珍,并对当时的文学盛况充满仰慕之情。
信中写道:
2010年3月27日,在同济大学一位女博士生陪同下,专程从上海来到塘栖,考察清康熙中卓天寅、卓长龄、卓胤基等人在塘栖所建和改建的几处古典园林遗迹遗址,要寻找传经堂、东园、吴园、横潭草堂、众白堂、一曲水、芳杜洲、见山堂、竹里馆、榴阁、花林草堂、水一方。来此之前,读过《唐栖志》等地方志书和塘栖卓氏故址图,目的是寻找康熙中塘栖几位名人耆宿的一些园林旧址。
关注的是康熙中和以前,塘栖卓家以及吴、宋、陆家的人文背景,诗酒交流,和他们别墅园亭。
康熙中年的卓、吴、张、宋、陆等家在镇上大约是以横潭(即今圣堂漾)为中心。吴园购自卓家,后又为卓家购回,张家横潭亦归卓家,剩下的只有宋琦受谷的云深草堂和陆鸣皋的一曲水还没有着落。……我想您也一定会注意镇上其他几户大族(多与卓家为亲友)的文章科第和别墅园亭。
塘栖水南属仁和(今属余杭),水北属德清,文章科第炳耀一方,别墅园亭甲于两邑,可惜这一关节,以前未被人注意,也未被人提起。我到现场看过,塘栖水道纵横,小桥二十余座,与晚唐杜荀鹤咏苏州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我在离开塘栖之前,才找到三官堂、马家墩漾、水一方和花林草堂旧址,这两处地方地貌保存尚好,水塘还未填掉,周围也没有多少后建的房屋,更没有高楼,所以还是唯一留存的旧址宝地,又正好是进入塘栖的马路上,迎面立一巨石,上面大字深刻“塘栖”,那个地方向右手转过不远,因此最适合在平地上恢复重建水一方和花林草堂,“蒹葭苍苍,白露如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收入中学课本,家喻户晓,因此我更加注意搜集水一方和花林草堂的诗文和旧事,还请你帮助进一步查找,当然其他几处名园和园主名人也希望能进一步查找,还有很大的周旋空间。(www.xing528.com)
此外,《建筑师》杂志2007年第5期刊有曹汛教授的研考文章《追踪张熊、寻找张氏之山》一文中写到:
……我现在正不顾老命,泡在国图海查清初人的诗文别集,这种大海捞针的搜索实在艰难,也算是天道酬勤,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吧,总算在清初人金张的《介老编年诗钞》中查出作者写赠给张熊或与他人唱和讨论和颂扬张熊造园叠山种树的诗作十首。这些诗作始见于康熙二十四年,截止于二十七年,中间有一年缺诗。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作诗的二十五年,塘西一地经张熊手新建和改建的园亭别墅,有名有姓确切可考屈指可数的便有八处,加上金张自己家新旧两处住宅也有一些微小改建,已经是十处。
可以说(这)是园林史上的一个特大的奇迹。查到这个发现以后,我的心潮澎湃、精神振奋,早已飞梦到那个小镇上。更为凑巧的是,金张这些诗都是写在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最主要的几首,都写在二十五年。
曹汛教授认为在中国园林史上“金张记塘栖园林那些诗篇,是一次重大发现”。
曹汛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专擅研究古代建筑。为研究清初造园大师张熊(叔祥)康熙年间在塘栖修造的别墅园亭,2010年春天,70多岁的他亲临塘栖考察,欲一一寻访踏勘古代名园遗迹。信中对塘栖古代胜迹又如数家珍,那种钻研学术、孜孜求索的精神令人深受感动,尤值吾等栖水后人敬重。是他将金张《介老编年诗钞》中记录的与张熊在塘栖造园活动有关的十首诗首先考证出来,惠泽吾乡,并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明清塘栖园林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为挖掘古代塘栖丰厚的文化底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实属难能可贵,可谓功德无量。
曹汛教授在信后直言批评:
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六年,我国著名造园大师张南垣之第三子张熊,在塘栖镇上一连气儿建造或改造了十几处名园别墅。塘栖镇“文章科第炳耀一方,别墅园亭甲于两邑”,这么重要的关键词广告词也未见有塘栖人士提起,更不用说塘栖镇上居然有过十余处造园大师张熊的造园杰作,至今还无人知晓,多么希望你们当地人士能对自己的家乡故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发掘。
读信至此,作为一名关注并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的栖水后人,不由深感汗颜……遂在近两年,执着于从故纸堆里寻踪古代塘栖那些望族名园的蛛丝马迹,释永颐的《云泉诗集》、平显的《松雨轩集》、丁养浩的《西轩效唐集》、卓发之的《漉篱集》、沈守正的《雪堂集》、金张的《介老编年诗抄》以及多部地方志书均成了我的案头读物。其间花了大量时间考证资料、搜索网文、潜心方志、访问耆老。欲以一己之力,凭藉家乡先辈留存于古籍中的那些丰厚繁复、混沌清明、云遮雾掩、散布于多部古籍的文字,经过沙滩拾贝般的苦苦搜寻,几经沙汰、筛选拣择、串珠成链,将那些尘封于前贤著述和旧志之中的各个家族之园亭别墅逐一研考,以还原塘栖历史上文人辈出、书香蕴藉的深厚文化,并证明斯文元气之精彩,始有了这本凝聚着前人成果的小书,意为家乡文化传承添上一砖半瓦,续上一份绵薄的情缘。
在此书即将付印之际,我要衷心感谢余杭区史志办原主任王庆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并感谢他不顾高温酷暑为本书作序。感谢赵焕明老师为本书校阅书稿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为本书题签。感谢俞国隽、韩一飞、沈炳海、卓轶常先生为本书提供照片,我还要感谢塘栖镇党委书记郎一舟同志对本书出版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促成本书出版的塘栖文化促进会和执行会长胡建伟先生,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劳国强先生和本书责任编辑毛旭林和罗洁博士认真细致的审核和对书稿修改的意见建议,并对鼓励、帮助我的胞弟幼刚,好友高长虹、吴莹岗、虞鸣、梁红俊、周建强表示诚挚的谢意!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能力,书中应有许多瑕疵和错误,在此恳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7月于丘山下长树居灯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