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经堂对后世的影响及当时情况

传经堂对后世的影响及当时情况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经堂建成后,清初有众多学人从不同角度对卓氏传经堂作出评价。在宁波李邺嗣写的《传经堂记》中更进一步道明了传经堂的渊源和对当时士子的影响。塘栖卓氏传经堂在当时影响很大,卓天寅与其子卓永瞻、卓次厚又遍交天下文人,所以还有许多名人为传经堂写下了大量诗文。卓天寅父子将其缉成《传经堂集》《传经堂燕集诗》传承后世。

传经堂对后世的影响及当时情况

塘栖卓氏自卓贤经商发家后,经其子文卿、明卿、文炎、显卿,其孙辈卓尔康、卓发之、卓禺等在文章科第上或营商事业上成就斐然,又经玄孙卓人月、卓人皋、卓异在文学和仕途上建树卓著。其中最显著的是卓掳一支,在科举仕途上虽无大的成就,但入斋、莲旬、蕊渊祖孙三代家学相承、倡明经学,可谓名满天下。至卓天寅时,则更加发扬光大,为天下读书人所尊重。

传经堂建成后,清初有众多学人从不同角度对卓氏传经堂作出评价。第一个为此堂写文章的是卓天寅的同学吴绮,他于康熙五年农历八月来塘栖传经堂,写下了《传经堂记》。当时吴琦是湖州知府。

吴绮(1619—1694),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江苏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康熙五年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此后又有杭州,学者陈祚明写的记文。陈是卓天寅的发小,这篇文章是天寅长子卓允域于康熙六年去北京请陈祚明写的。文中记载:“岁丁未(按:丁未是康熙六年,1667年),祚明在燕山,火传之子胤域亦至,颀然伟丈夫也,能为诗歌古文辞,如火传少时。祚明窃喜火传有子,能负荷先业,甚善。卓氏五世克成家学,并知名海内。一经之传,肯堂肯构,久勿替,讵不盛哉!会胤域属祚明作《传经堂记》,将乞言名公巨卿,表扬先世之遗烈,祚明因之有所感矣。”此段文字亦可印证卓天寅的传经堂建成于康熙五年以前。

宁波李邺嗣写的《传经堂记》中更进一步道明了传经堂的渊源和对当时士子的影响。

予所闻三吴间,则有塘西卓氏焉。卓氏自入斋先生经行笃备,号为大儒,其言曰:“天下理之精者,皆六经所有。”又曰:“儒者舍经,则其学不自坚。”即知先生所造之粹矣。先生之子曰莲旬先生,孙曰蕊渊先生,世传其经义,名最高,江南推为儒宗。曾孙曰天寅,则今日吴中所称卓子火传者也。火传有二子,曰胤域、胤基,并知名。盖自入斋先生倡学至今,历五世矣,火传立祠以奉尝三先生,名曰“传经堂”,所以重先人之教也。

夫自遭乱以来,典文残落,鸿都、东观所藏,亦俱荡散,一时学者竞为滔之言,不复知六经旧学,而卓氏独能起庙堂藏其遗书,使子孙日讲习于中,此其事亦诚未易,即不敢以伏博士相衡,而以比龙亢桓生之门,亦何让焉!

适火传遗书,吾友董巽子属予记之,将立石斯堂,以示世世子孙。余心慕火传门风,因以两京伏氏、桓氏之盛告之,使后来登斯堂者,素木匏叶以祀其先人,仰见渊源三世历历可征,相与益衍前人所未尽,以久其传,则卓氏之后必有大者,俱将有藉于斯堂也,因乐为之记。

甬上后学李文胤(杲堂)撰,万斯备书,中山王子仪镌。

李文胤即李邺嗣,他是明末遗民,清初甬上诗社中艺术成就最为卓越的诗人。他对传经堂评价很高,认为在异族入侵、山河破碎,大量民间藏书楼被毁,经典文献残落散荡,中华文化即将断层之时,塘栖卓氏能建造传经堂,使经学精髓得以传承,这是难能可贵的。

据此文可知,当时李邺嗣撰写此文,并由其长婿、著名书法家诗人万斯备书写,卓天寅父子曾将此纪文镌刻于佳石,立于传经堂中以永久流传。

之后,文学家,福建莆田人余澹心(怀)、学者程邑,都为传经堂写了记文。

此外,还有卓天寅的同学好友计东写的《传经堂记》。纪文指出:

夫六经灿然天地间,其言皆庸言,其行皆庸行,勖人以守经,而不责人以行权,故谓之经。盛世以经术治其国,世家以经术传其家,其义一也。观卓氏之祠堂,而忾然念其所以称兹堂者,知其能世笃于经之义。忠贞之事其君,火传之不忘其亲,经之大莫过于此也。引而伸之,信于友朋,厚于宗族,约束其身心,而发扬乎事业,皆本之传经之意,不若西汉末之儒,习其经文而不守其经义。卓氏即百世有令人焉可矣。吴公与余皆火传之同年生,同读书成均,对大廷,而余先君子又早识珂月先生于沈君晦中翰家,羡其丰采言论若神仙,故余与火传定交,在舞象之岁。今又羡永瞻能惓惓乞言于父友也,亦为之记,使其归而献之父焉。

计东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也是卓天寅的同龄同学。

太仓举人周肇,康熙六年(1667)夏日也应卓胤基之请在京师为传经堂写了记文。

泾上[5]杨鸣鹤,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汪琬,吴江人叶元礼等俱写有记文。

张坛记录:“康熙六年夏四月,予下第在京师,火传子永瞻自杭州来,以吴公《记》示余,记载其山川土物风景及其堂之制度,前后池亭楼阁,祖若父之题咏,名公巨卿之赠答甚悉。”

为《传经堂记》写跋文的还有曾任山东登州知府的嘉兴人谭吉璁、官至江南、安徽布政使的胶州人法若真。

塘栖卓氏传经堂在当时影响很大,卓天寅与其子卓永瞻、卓次厚又遍交天下文人,所以还有许多名人为传经堂写下了大量诗文。

他们是江宁纪映钟伯紫、嘉善魏学渠子存、松江计南阳子山、苏州缪彤歌起、如皋冒丹书青岩、杭州吴振宗兴公、杨文沅、常熟钱朝鼎黍谷、苏州宋德宜蓼天、新城王士禄西樵、新城王士祯阮亭、颍川刘体仁公勇、黟县黄元沼自先、武康韦人凤六象、杭州余杭人陆进荩思、广东程可则周量、松江沈荃绎堂、盐城孙一致惟一、嘉兴何元英蕤音、盛京米汉雯紫来、余杭严曾榘方贻、江西彭期、嘉善魏允枚卜臣、杭州程霖雨三、苏州施諲先又皇、四明董道权巽子、德清沈应旦方平合肥龚鼎孳芝麓、石门郭演寅客、绍兴沈胤范康臣、松江叶映榴苍岩、四明钱光绣圣月。此外,还有万斯选、范光阳、柴绍炳、叶大纬等人。

卓天寅父子将其缉成《传经堂集》《传经堂燕集诗》传承后世。只是因延至明清之际经学已经没落,科举考试重八股轻明经,故天寅先生生不逢时,传授经学之志不得抒。(www.xing528.com)

关于卓天寅的生卒年,根据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后,塘栖里人郎净所撰《卓人月年谱》考证其逝世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据此,则传经堂主人卓天寅的生卒年为(1627—1695),活了79岁。

至卓天寅堂侄卓九如(蔗村)有一首《集传经堂分得家字》词:

沁园春·家

我愿如何?愿穷一经,青毡世家。况登楼赋罢,更耽杯酒;倚槛吟遍,且吃杯茶。曲岸生凉,北窗背日,花外佳宾驻小车。应共赏,有青山蜒蜿,疏竹欹斜。

人文自古堪叹,叹冉冉韶华难更赊。只锦囊数句,消磨昌谷;新书数卷,寂寞长沙鹦鹉洲边,凤凰台畔,依旧风光日夕佳。千秋事,但容雍俎豆,遑问其他。

卓天寅父子相继的“传经堂”至卓胤基(次厚)身故后即已式微。延至乾隆四十六年,塘栖“忆鸣诗案”文字狱发生,卓氏合族被累。

传经堂主人、卓天寅曾孙卓花农烧毁了家中大量书籍,曾经辉煌一时的传经堂,至此时已仅是一座日渐颓败的家族宗祠了。到了1860年,清兵与太平天国之兵勇大战于塘栖。7月28日,太平军进占塘栖,军民伤亡惨重,传经堂被烧成一片白地。

后来到了清同治九年(1870)十月,卓天寅嫡系后嗣、卓氏十八世孙卓文藻在西小河南街(安乐桥南,西小河12号内)开设私塾,为纪念先祖火传公传经堂辉煌历程,将此私塾命名为“传经旧舍”,并制作一方“传经旧舍”牌匾,悬挂于塾中堂前,以示对文脉的传承。此方牌匾历经劫难,至今仍珍藏于塘栖卓氏后人卓曼华家中。

世事更迭,光阴似箭,当今天的我们遥望红尘中的历史,已是飘散如云烟。长桥之西那座曾经声名显赫,承继过栖水文脉的传经堂,早已湮没于岁月尘埃之中,但那一抹曾经照亮过家乡大地的灿烂星光,已经永远定格于历史长卷之中,并薪火相传,激励着家乡后人自强奋发。

前人有诗曰:

传经旧舍匾

[1]三吴两浙:三吴,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东吴苏州)、常(中吴常州)、湖(西吴湖州)三州为三吴。两浙亦作“两淛”,是浙东和浙西的合称。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

[2]文载《王奉常集》卷十六。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别号麟州,江苏太仓人,嘉靖进士,累官至太常少卿,王世贞之弟,善诗文,著述颇富,才气名声亚于其兄。

[3]载《白云村文集》卷一。李澄中(1630-1700)字渭清,号茵田,又号渔村,山东诸城人,著有《卧象山房集》三卷、附录二卷,《白云村集》八卷,《清史》有传。

[4]王阮亭即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顺治十五年(1653)进士,由部曹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值南书房,迁国子监祭酒,累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精金石篆刻,书法高秀似晋人。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

[5]泾上,古代苏州下属一地名。

钱塘甲第纷如绮,唯有斯堂为宗祀。

富贵繁华等一瞬,文章意气足千秋。

皋亭之山山可灭,钱塘江水有时竭。

惟赖斯堂万古存,世世传经终不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