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最新成果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最新成果

当今社会教育的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教育发展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且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学生成人成才的标准主要还是能否通过国家考试升入较高一级学校(如中高考)。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也没有脱离开考试成绩这把尺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多的还是以考查智育为主,德体美教育与智育教育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在参加很多较高级别的全国校长峰会或论坛中,见到一些全国知名校长,他们既是教育专家,也是教育一线管理者,是国家教育方针的践行者,对教育的解读都有其独到之处,在讲到他们学校的发展对学生培养的作用时,对自己学生能考入世界和全国名校也是一脸骄傲,值得欣慰的是他们除对智育津津乐道外,对德育讲的也比较多,可以说“德智先行,体美跟进”是中国教育的整体特征。

《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主题成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指针,全面思考教育实践工作,把教育实践水平提高到新高度。

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殷切希望。

早在2007年五四青年节,胡锦涛同志鼓励青年做四个“新一代”,现在讲来也很有意义。“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努力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升华,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的青春业绩。”十年过去了,现在听来也是经典语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通过演讲、座谈等方式与青年频频互动,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谈理想,谈学习,谈价值观,谈创新。

谈到理想。要“志当存高远”。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出:“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谈到学习。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谈到价值观。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谈到创新。2013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提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学生提出的这些殷切期望,同时也为现在教育指明了方向,落实这些讲话精神,充分理解教育的本质,从德智体美方面加以阐述,有利于我们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德育教育

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改革政策的推进,开放政策的加快,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步,随之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青年学生也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这就使德育教育面临新形势,提出了对德育教育创新的新要求,以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

《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德育教育战略主题的“五个加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即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五个加强”是从宏观上针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提出的,成为了学生培养目标的本质性内容。很多学校明确提出了本校学生培养的办学目标,并落实到办学行为中,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国家提出了“德育先行”的教育方针,在近些年,学校教育也确实把德育教育地位提高到了新高度去认识,以应对日益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青年学生的思想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德育教育到位就会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有用之才。

考察学校管理,越是名校,越是重视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国家“德育为先”教育方针越是扎实,学校管理效果也越好。在一定程度上讲,学校发展水平就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水平。只有把德育工作做好,才能为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德育教育水平是提高智体美教育水平的前提。

全国名校南京师大附中校长胡百良在总结多年德育教育经验时,回答了“德育为什么很重要”的问题,进而围绕“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德育工作从何入手?德育靠谁去抓?”三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针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胡校长提出德育教育对一所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德育教育工作与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德育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对于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胡校长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二是道德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包括社会公德、文明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民主与法制教育,诚信谦虚、勇敢坚定、开拓进取等良好品质的培养;三是理想信念教育,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包括前途理想和正确的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对于德育的途径,主要是将德育教育寓于教学、管理、活动和师表之中,通过四种途径,使学生在三个层面获得发展,一是明白道理,二是转变情感,三是付诸行动。对于德育靠谁去抓的问题,要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应该是全校的教职员工,校外德育教育者也很广泛,如家长委员会、德育专家、社会知名成功人士、校友、法制教育志愿者等等。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依据二十多年从教经验,认为体验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而最能体现体验教育的是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反思、积累成长素养。很多学校也充分认识这一点,加强了学生体验教育的活动设计。

林南仓中学社会实践“春季30公里远足”活动已经坚持多年,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德育形式,也成为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文化节、社团活动、主题辩论会、纪念重大节日活动等,都成为了学生喜爱的体验教育形式。体育节举办了五届,艺术节举办了六届,文化节举办了三届,读书节举办了三届,成为了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受到学生欢迎。2017年创新德育方式,组织了学生“情满无终,厚德玉田”文化之旅,参观考察县域“古人种玉处”“唐代净觉寺”“江浩故居”等人文景观,加强爱国家、爱家乡的教育。组织了学生参观天津滨海新区航母主题公园,进行国防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受到上级的好评。为把德育活动系列化,林南仓中学自2016年开始,设立了春夏体艺文化季和秋冬体艺文化季,把学期和学年活动统筹起来,纳入学校章程固定下来,使得德育工作有章可循,行之有效。

(二)智育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部分对智育教育进行了论述,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把能力培养作为当今学生智育教育的主题,这也是与素质教育合拍共振的。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能力与智育水平的目标,从国家设计到基层学校的管理,都在紧跟时代步伐,全力进行着改革。国家在各个学段进行课程改革,适应现代人才培养要求。

2001年国家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了六个改变。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2014年,教育部颁布考试招生改革系列方案;2014-2015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5-2016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6-2017年: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从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到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教材是培养学生智育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教材体系虽然因为年代不同,有不同版本,但国内教育基本是以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九大科目为主,辅助以德、体、美、劳等读本,构成学生的主体知识结构,承担着培养不同智育目标的任务。在不同时期有时分科分类学习考核,有时多个学科综合考核,有时调整学科考核分数比例等等,没有离开主体科目,直到学生考入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学习。从历史长河看,当代教材自1949年以来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调整。从教材难易度看,中国中小学教材难度处于国际中等水平,这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袁振国教授在《中小学理科教材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成果报告暨专题研讨会上所讲。通过比较发现,在10个国家中,中国教材难度大都排在四至六位之间,初中和高中物理教材难度分别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初中和高中化学均排在第四位;初中和高中生物均排在第七位;初中和高中地理分别排在第五位和第四位;小学和初中科学分别排在第七位和第六位,小学数学排在第六位,初中和高中数学均排在第三位。2014年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完成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国内中小学60%以上的学校选用,作为主流教材版本,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方面进行精心编排,受到了师生好评。

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智力的组织途径,也是各个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在提倡的教学改革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内容。在打造特色学校的大潮中,很多学校在教学方式方面纷纷推进改革。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两类改革学校:一类是教育先进省份,他们的改革主要是课堂教学改革;一类是北京的学校,领跑改革的潮头,综合性比较强。

首先是地方省份的改革,在全国影响比较大,成为了学校改革的模范。近些年,比较有名的有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江苏泰州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模式等,这些模式成为中国教学方式改革的典范,这类学校也成为教学方式改革的领头羊,吸引了全国同行接踵而至,学习效仿,因此成为了全国名校。这些学校的改革代表了当代中国教育的大方向,对学校教学改革影响最大。其次是北京的学校,他们往往承担了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任务,进行的改革相对综合性更强,脚步更快,理念更先进,内容更丰富,改革进行3—5年,都能积淀出较深的内涵。比较有名的有北京十一学校,被《中国教育报》称为“教改先锋”(2014年4月1—3日登载),该校教改是以走班制和选课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颠覆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创新了育人模式。北京北大附中的教学改革也很超前,基本是围绕走班制和选课制展开,着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京人大附中的教学改革突出课程开发的特色,达到120多个科目,还追求拔尖人才的培养,成为北京最有人气的学校。从教学改革在全国的影响力来看,山东和江苏等省份的学校要强于北京学校;从内容来看,北京学校改革的综合性、前瞻性要强于山东和江苏等省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式改革在提高学生智力方面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教师素质在提高学生智育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教师入行水平有了很快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随之有了跨越式提高,并且国家层面大力推进以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在职培训,实现了终身教育。教师队伍学历水平达到了历史上最佳时期,为学生智育教育提供了原动力。

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学生智育教育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多媒体教学成为了多数学校教学和教科研的重要方式,很多农村中学也实现了多媒体的班班通,有力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很多区域建设了校校通,打通校校之间或学区(区域)内的教研通道,实现了一定区域内教师相互进行教学研讨,提高了学校的教研能力。(www.xing528.com)

为探索学生智育教育新途径,国内部分教育专家依托部分学校或培训机构,大力倡导右脑开发,提高孩子智育水平。著名的有原天津教科所所长、全国和谐教学法创始人王敏勤和北京久伦教育培训机构赵久伦老师。王敏勤所长推行的是知识树教学,天津教科所承办了多届全国以“我的模式我的课”为主题的说课、讲课大赛,吸引了全国各个省份学校参与,取得了轰动的效应。赵久伦老师推行的是思维导图训练,通过到全国多地做讲座,逐渐为很多学校和家长所熟知。他们都在为找到一种培养孩子智育水平的新途径而不懈努力,虽然方法不同,实质是一样的,都属于右脑开发的范畴,当属国内智力开发较为前沿且较为成熟的方法。

(三)体育教育

“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这是毛泽东主席对体育运动目标的高度浓缩。从历史角度看,体育教育在学校出现以后,基本都已经纳入学校的课程。多年来,一直都很受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体育事业也随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人民体质有了根本增强,各项国际体育赛事连连取得佳绩。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体育教育主题做了明确阐述:“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这里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体育范畴,体现了时代性。

在县域学校组织的阳光体育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承办了开幕式,向全县中小学校宣读了《阳光体育活动倡议书》,这里体现了国家对体育的重视,也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体育教育要求,简论了体育的意义。

阳光体育活动倡议书

各位校长、老师,同学们:

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者张伯苓先生曾说过:“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因为体育能够调节我们的心理,锤炼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自信心;能够培养我们团结、合作、坚强和友爱的品质;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壮美我们的人生。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的号召,推广“热爱运动,享受健康”的生活理念,展现同学们的耐力、体力和活力,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在此向全县中小学校发出如下倡议:

1.常年坚持早操、大课间及课外体育活动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

2.积极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小学5、6年级学生每天坚持长跑1000米,初中生每天坚持长跑1500米,高中生每天坚持长跑2000米。

3.在节假日休闲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安全、健康的体育活动,实现体育锻炼常规化,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古希腊有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想变得睿智,跑步吧;如果你想保持健康,跑步吧;如果你想更加健美,跑步吧!”

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幸福,让我们积极、自觉行动起来,投入到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之中,用饱满的激情,沫浴明媚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舒活我们的筋骨,为明天的健康和幸福加油,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阳光体育活动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高度重视,成为推动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每年主管学校体育的部门都会组织检查、督导,力求保证中小学生的体育工作按照标准落实,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现今,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体育教育在训练设施、师资水平、教学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东西部地域差异,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地域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异,一般来看,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中,经济实力和学校所处位置影响较大,经济实力强的学校和所处大中城市的学校各方面条件优越,拥有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及省会城市的学校操场大多是塑胶操场,很多学校还建有游泳池、训练馆、体育馆等,体育设施齐备,训练器材齐全,师资专业化水平高,体育教育处于高水平。但经济实力弱的学校和处于乡村的普通学校,基本的场地一般都是土操场,办学条件好些的学校有炉渣跑道,但不会有游泳池、训练馆、体育馆等专业设施,体育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农村学校缺少专业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由文化课教师兼任,体育活动组织得还很少。

真正实现体育的均衡发展,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制定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制定拓宽体育升学渠道、加大体育成绩在升学分数中比例等政策,特别关注农村及边远地区体育软硬件的建设和鼓励体育教师到教育薄弱校任教。从多方面提高体育的办学水平,为更多孩子成长提供更优的资源和环境。

笔者所在学校是市体育特色学校,县业余体校落户在本校,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每年参加体育特长生专业加试的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高考二批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名列全省前列,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作为一所农村高中,培养出了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男子400米冠军,还有多人夺得市运会项目冠军,成绩令人欣喜,体育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品牌。成绩的背后,体现了学校发展战略中,体育处于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优先发展地位。在学校校本教研课题中,以体校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在课程设置上,将体育锻炼时间进行科学安排,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体质,而且还极大促进了文化成绩的进步,走出了一条培养初中学生的新途径。课题研究中发现,经过10个月的训练,在体育素质方面,13—14岁初中七年级学生明显高于16—17岁的高一年级学生,而且文化成绩也明显高于其他初中七年级学生。可见,体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这一点还需人们进一步认识,将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纳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真正给予落实,更加有效地培养优秀人才。

(四)美育教育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提起德智体,往往具体而明确,工作有抓手,容易落实。可是美育就显得不独立,不突出,在人们观念中的地位不如德智体重要。

其实不然,美育教育也是成就学生一生的重要的思维基因的途径,缺其不可。如何做好学校的美育教育呢?

首先,应该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将美育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适合学校实际的美育教育体系,不能用德育代替美育,不能用日常活动代替美育教育。

其次,应该使美育教育成为常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从美育视角审视德育工作的水平,审视课堂教学的完美程度,审视校园文化建设,审视学生体验活动。

再次,提高美育在学校工作中的比例。每个学年,学校要组织一到两次以美育教育为主题的大型活动,以提高学生接受美育教育的水平。

第四,落实美育课程,拓宽美育途径。学校真正落实国家制定的美育课程,进行传授、评估、考核,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要真正落实好美育教育,还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拓宽美育途径,加强对学生美育的培养。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11日登载了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讲话,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学生培养任务。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求“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同民族团结教育,同提高法治意识、环境意识、国防意识等紧密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讲话精神可以作为美育课程的指导内容,从中挖掘美育内涵,组织美育活动,提高学生美育素养。

从2015年开始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话题成为培养学生目标的热门词语。目前全国上下正在研究讨论的就是核心素养作为国家层面教育改革内容之一,也是教改的近期目标,都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应该如何进一步明确。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诠释,简而言之,是个体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有两个重要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在2019年以新高考改革为标志的教育改革全面推开前,国家会明确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官方解读。

学生培养目标一直是教育讨论的话题,新的时期赋予了新的涵义,需要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去探索、践行、总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