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7年高考动向及规律研究实施方案:学校管理策略分析

2007年高考动向及规律研究实施方案:学校管理策略分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周年级组织教师进行2004-2006年高考卷研究,周二课外活动听取《高考的认识》讲座。②12周各组学习2006年《考试大纲》,组织高考题和大纲内容的考试。具体安排:1.10周下发2007年高考研究资料,每位学生一份。

2007年高考动向及规律研究实施方案:学校管理策略分析

(11月定为高考研究月)

一、高考目标

学校确定2007年高考质量目标为:在十县一中的位次“确保前三”,力争突破千人大关。根据前三年我校的高考各系列本二上段率,把这一目标分解到各个系列,应理、往理、应文、往文四个系列升学率应分别力争实现41%、68%、32%、62%的高考目标。为此,我们确定一轮复习要“树立五种意识,推进复习创新”,即目标意识、基础意识、高考意识、效率意识、主体意识,推进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的创新发展,为2007年高考保驾护航。

二、高考意识

(一)高考剖析

1.高考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而举行的选拔性考试,是全国影响最大的考试。1998年,教育部开始实行了新一轮的“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高考改革,在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原则上,高考命题“加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教材”,“加强能力性、应用性试题的考查”,试题更加注重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注意引导考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新生和引导中学教学的功能。决定了高考必须有足够的区分度和必要的难度。

2.高考中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①在高考中对解题速度有一定的要求,因为高考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一定数量的试题,这本身就表明了速度的要求。所谓速度测验,指的是测量考生完成某一任务的速度,速度的要求往往是在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映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因此在高考中往往含有较多的考查项目和试题,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它测量考生的解答速度,从一个重要的侧面考核考生的能力,提高测量的区分度。②难度测验主要是考察考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水平,试题的数量不多,但其中有些很难的试题,只有少数考生能够解答,虽然考生有机会接触所有的题目,但并不是每个考生都能完成全卷。难度更注重思维的深刻性,反映了思维的强度和深度。高考各科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难度分布通常为难题占20%、中等水平题占50%、容易题占30%。同一题型中的不同题目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难度有绝对难度、相对难度两种,绝对难度是就学科体系本身而言,相对难度是指试卷对考生水平而言,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在全体考生中把优秀考生区分开来,因此高考不追求绝对难度,它要的是相对难度,高考最恰当的相对难度是按招生计划把优秀考生从全体考生中区分开来,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区分,都是不好的。所以高考试卷的相对难度是由全体考生,尤其是可以升学的考生决定的,而考生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中学教师决定的。

3.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总体上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命题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察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4.大纲与考纲。①高考复习中要注意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实际为考试大纲)的关系,教学大纲仅规定了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及如何进行教学,考试说明依据教学大纲编定,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以及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内提出了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和相应题型的确定,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与教学大纲是相辅相成的。②按照中学教学大纲制订《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虑到大学培养人才的需要,不拘泥于中学教学大纲,而着重考查和选拔那些更具有适合大学学习潜在能力的考生,将会更好地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

(二)高考研究

目标是探索高考趋向,提高复习与高考趋向的高度吻合。

1.时间和内容:“高考方向研究”确定在10—15周,研究对象有2004-2006年高考题和2006年《考试大纲》。10—11周研究2004-2006年高考题和讨论专家讲座(每学科120分钟),12、13周研究2006年《高考大纲》,14、15周完成体会论文

2.具体安排:①10周各组学习《教研方案》,下发2006年高考研究资料。10周年级组织教师进行2004-2006年高考卷研究,周二课外活动听取《高考的认识》讲座。11周每位教师学习2006年高考专家讲座,确定研究课题,组长组织交流研究体会。②12周各组学习2006年《考试大纲》,组织高考题和大纲内容的考试。13周“以学科能力的分析指导日常教学”为重点完成有关学习心得,组织师生见面会,师生交流高考研究体会。14-15周成文。

三、效率意识

1.向过程教学“五步复习法”模式要效率

大环节上要按照“五步复习法”来安排:“诊断性测试—针对性分类讲解—限时训练或考试—归类引申式讲评—查漏补缺、异步达标”。符合科学认识规律,落实好能够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2.周教学要向“6+1”模式要效率

每一周或两周安排一节单元总结复习或异步达标或基础知识检测,提高过程复习的效率,各组予以研究落实。

3.向课堂“531”教学模式要效率(www.xing528.com)

重视“评教方案”内容在教学中的落实。

以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为重点,加强教学改革力度,课堂教学要求向“531”模式要效率。上课后5分钟检测、复习;课堂教学复习30分钟,落实两个5分钟,课堂教学连续讲课不能超过5分钟;最后10分钟总结巩固测练(严格执行)。注重以下三方面:

①目标教学:课堂上能够确定、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明确目标而加强自我学习活动的设计,着重进行学法指导。

因材施教:依照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课上、课下进行对自我学习环节的认识和完善。

③教学流程:复习检测→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学生参与→教师点拨→巩固测练→规范知识结构。

四、主体意识

让学生参与到教研教改中,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高考试题的本质,以便能够更好地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因此,安排学生同教师一起研究高考题。具体安排:

1.10周下发2007年高考研究资料,每位学生一份。10、11周组织学生完成2004-2006年各类高考题。

2.12周根据对高考题和《考试大纲》的学习和体会,以手头资料和练习作参考,每个学生任选一个学科出一份高考卷,附上答案。13周安排师生见面会,交流高考研究体会。

五、基础意识

1.基础抽测:一部分由各组安排,也可以一部分由年级或学生直接负责安排。1-2周一次。

2.14、15周结合考试说明和高考题的研究,思考高考题是如何体现基础主干知识的。成文交流。

2007年高考教研教改教学要靠我们全体高三教学同心协力,共同奋斗,不断以进取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实现高考的质量目标。

可以看出,高考备考方案主要是实现以教研促备考,体现“向基础要成绩,向研究要方向”的备考原则,没有高考备考研究,高考备考就不能上水平。可以说,高考研究是高考备考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007年所负责的学生高考升学率再次位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这与高考精细化备考是分不开的。

(三)科学备考

为了提高高考备考效率,在备考中高考研究要放在首位。除了高考研究外,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科学安排和要求,实现科学备考。关于这些方面,笔者曾专门撰文研究,现将此文列于下面,以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