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五年发展规划,学校也应有长远发展蓝图。学校长远发展蓝图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是较长时期内学校要达到的目标,它的整体科学规划直接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是学校发展的必备纲领。如果说学校核心价值理念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灵魂,那么学校长远发展蓝图就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规划学校长远发展蓝图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途,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未来。发展蓝图不同,学校发展的道路就不同;发展蓝图不同,学校未来发展就不同。
笔者在阅读周小清主编的《中国成功企业管理》一书时,深受启发,中国很多知名企业规划出不同的发展战略,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提出的“以市场创新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实施多元化经营,独创OEC管理模式,让海尔在全世界家喻户晓,成为了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中国农村的希望——华西集团,一切从村情出发,坚持集体经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市场经济为先导,务实于农业基础,用来自农村内部的积累,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典范;还有春兰集团、长虹集团、康佳集团、同方集团等等,无不如此。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企业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创立了国内外知名品牌。
规划学校长远发展蓝图应借鉴这些企业的发展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思路,创设学校的特色发展道路,完全照搬照抄名校经验和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社会发展差异很大,这也影响到了学校发展,使位于不同地区的学校也有很大差异性。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就不同于大城市(如石家庄、哈尔滨等),大城市又不同于中等城市(如唐山、锦州等地区级),中等城市又不同于小城市(如县城),小城市又不同于农村或山区。学校所在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学校具有不同的办学条件和情况,所以规划学校长远发展蓝图也不可能简单划一,“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深入分析、正确定位、谋划发展,才能探索出自己特有的成功道路。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作为江苏省首批九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省级模范中学中的一员,始建于1907年,办学历史悠久。前任校长朱世雄治校期间,谋划学校发展蓝图时,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学校办学条件,其分析如下,学校所在地:无锡市惠山区,距市区23千米,地处无锡、常州交界处小镇,市镇人口4000;学校服务人口:38万,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每100名初中生18.24名进入该校;办学规模:高中48班,附属初中32班,学生3853人,教职员工386人;老校区占地8.67万平方米,校舍7.03万平方米(市级文物保护区1200平方米),堰桥新校区占地27万平方米,校舍11.4万平方米。这样的学校发展道路该怎么走呢?
朱校长对学校的定位,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且有较长办学历史的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在江苏省这样的学校至少有100多所,学校不具备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条件,那为什么锡山高级中学能脱颖而出,成为江苏省首批九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其中一员呢?
朱校长主要是规划学校长远发展蓝图,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改革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改革要与学校发展同步进行”的总体思路,确定“争创省级、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目标”。对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提出三大方向,一是机制改革:对外能求得资源向学校配置;对内能促进办学要素不断优化,充分激发活力;核心是发展、评价、激励机制的建设,目的是切实提高办学的效益。二是教学改革: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核心是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与评价改革。这样,始终抓住三项改革,不断推进学校的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成绩,成为了江苏省首批九所国家级示范校之一。
据锡山高级中学校园网站登载:“学校被誉为‘中国大陆校本课程发源地’。”近20年来,学校一直以课改探路者的形象活跃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两项课改成果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二等奖;两项成果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两项成果于2014年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唐江澎校长代表学校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学校课改经验受到教育部重视并得到推广。
可见,锡山高级中学在朱校长规划的学校长远发展蓝图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达到了同类学校的全国最高水平。继任校长推进学校发展,将学校特色发扬光大,保持了强劲的办学活力。
规划学校长远发展蓝图,应注重总体目标和较长远阶段性目标的结合,使学校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如十年规划、五年规划、三年规划等等,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其主要内容涉及学校整体发展及其相关方面的规划,包含静态的规划结果和动态规划及实施过程。
学校发展规划的宗旨,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部分:一是为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综合与协调的措施,二是为学校的长期发展设计短期的管理目标,三是能够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关注全校教职员工的发展,五是关注能够为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内容。
北京通州潞河中学在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这所具有140多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在1998年制定出了《潞河中学1999-2010年发展规划》,把握北京市启动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工程的发展契机,经过五年的努力,完成了学校的历史性发展,实现了从历史名校向现代名校的跨越。
《潞河中学1999-2010年发展规划》也称为《十二年发展规划》,从规划学校长远发展蓝图的角度看,制定了学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全国一流示范高中的发展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99年到2001年,要使潞河中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市级示范校,跨入全国示范校行列,成为通州区对外展示的窗口学校;第二步,从2002年到2005年,要使潞河中学跨入全国示范校先进行列,成为北京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学校;第三步,从2006年到2010年,要使潞河中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一流学校,为潞河中学跨入国际知名学校行列打下坚实基础,成为国家对外展示的窗口学校。在“三步走”战略指导下具体提出的实现发展目标的“六大工程”和“三强两优一领先”的发展策略,是潞河中学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宏伟纲领。《十二年发展规划》在执行过程的前五年,用他们自己的话可以概括为:上了一个台阶,要回了一块地,打开了一扇门。上了一个台阶,是指1999年开始为期三年多的创建示范高中工作取得北京市的认定;要回了一块地,是指2002年经通州区人民政府批准,北校区十六亩土地重新划归潞河中学,规划为“潞河国际教育学苑”;打开了一扇门,是指潞河的对外开放办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如果说《十二年发展规划》是较长远目标,那么在规划执行过程中,根据新情况不断加以完善是规划得以正确执行的保证。2002年潞河中学进入第二次跨越式发展阶段,提出了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蓝图。张世义校长分析指出:第一次跨越快速,但以模仿为特点,第二次跨越本质在创新。
实现潞河中学第二次跨越发展,标志性工作有五大方面:一是树立经营的理念和服务的意识,全力打造潞河教育品牌;二是重点推进教学改革,建立稳定、成熟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完成学校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资格认证;四是实现集团化办学及教育的国际化;五是落实《名师工程》和《零点培养计划》,建立教师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潞河中学的规划一步步变成了现实,迎接着第三次跨越的到来——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全国一流示范高中!
近十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学校”“北京市高中特色发展实验学校”等资质认定,潞河中学正以昂扬的姿态,整装待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十二年发展规划》造就了潞河中学的辉煌,《十二年发展规划》造就了现代名校,一个朝气蓬勃的现代化的潞河中学必将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可以看出,规划学校长远发展蓝图是学校发展战略性的举措,是涉及学校发展全局的问题,是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的内容,关系学校的命运和前途。既然是战略性的,就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校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决策、发展重点、发展措施等。指导思想是为实现发展目标而确定的思想和意图;发展目标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总的结果;发展决策是指涉及组织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属于宏观性、主导性决策;发展重点指对解决战略全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项;发展措施是为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事关全局的重大措施和关键策略。战略作为一个结构化的概念系统,就是由以上几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整体,发展指导思想是一种意念,它规定着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发展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发展决策是对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的优选和决断;发展重点是影响全局,对发展目标的实现发挥关键作用的重大事项;发展措施是实现发展意图和发展目标的保障条件。因此,规划学校长远发展蓝图是由意图指向目标、作出决策、明确重点、制定措施组合而成的完整的要素结构化体系。规划学校长远发展蓝图就要考虑学校的上述因素,确定发展目标,全面协调发展,重点跨越前进,学校才能在发展的快车道上飞速前进。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在1997年还是一片空地,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拥有5000余名师生的大型学校,成为省、市名校和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研究学校。为什么兴蒙学校发展如此之快呢?这得益于该校校长胡美山对兴蒙学校的战略性的规划。
“求真求实,和谐合作,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这十六个字作为兴蒙精神,便是胡校长第一次在老师们面前亮相时全面阐述的兴蒙学校办学思想和意图,对这十六个字的诠释体现了深厚的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基于对兴蒙精神的追求,学校进一步确定了发展目标——“四个一流”,即“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围绕“四个一流”,胡校长又确定了学校发展三步走的战略决策。第一步,搞好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内部设备,抓好常规管理,建立有效的学校运行机制,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步,打出品牌,拿出“拳头产品”,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以高质量、高效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第三步,组建教育集团,兼并薄弱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发挥名校的辐射作用、窗口学校的示范作用、龙头学校的带头作用,向薄弱学校输出办学思想、办学模式,输出管理和人才,输出办学资金,为全县的教育作出贡献。1998、1999年进一步提出学校发展的两个“十六字”重点,一是1998年提出的“完善机制,突出特色,再造优势,创建名校”的十六字思路,二是1999年提出的“深化内涵,优化内制,细化内容,强化内质”的十六字方略。为了更好地落实三步走战略,在管理措施中,将学校管理机制分成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即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每个系统下设各个处室,三个系统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相互开放,运转有序。
2007年,兴蒙学校通过山东省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并先后被教育部、科技部确定为现代科技教育实验学校。
兴蒙学校圆满完成了前两步战略,正在第三步战略上前进,已经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名校。《山东教育》对兴蒙学校的评价:思想闪烁出光辉,智慧光照出奇彩,改革拓展出新路,奋争创造出辉煌。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规划学校发展蓝图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发挥人的作用,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一个社会不再以生产指标和经济增长为最终和唯一目标时,当一个社会开始把人的最终发展与幸福作为生活追求目标时,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就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规划学校发展蓝图以人为本是核心,人发展了,学校也就发展了,所以规划学校发展蓝图的本质是规划人的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家纳纽斯提出:“对一个组织来说,没有哪种动力比一个有吸引力、有价值、能够达到,并且被职工广泛分享的未来的愿景(展望未来实现自己最终目标时的情景)更能激发人们对卓越表现和长期成功的追求。”人的积极性提高了,什么工作都会有较快发展。缺乏人的发展的学校,就缺乏灵魂,缺乏可持续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师生发展的要求:一是要建设一支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并各具特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二是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这里把学校人员分为两大系列,一是教职员工系列,一是学生系列,提出了具体内容,这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所以,任何学校在规划学校发展蓝图时都应该把师生发展纳入其中,作为规划的主要部分。
北京通州潞河中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目标的实施,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
北京通州潞河中学校长张世义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中规划了学校队伍建设工程,充分而具体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要用人来建树”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3-5年近期目标:干部群体的品格、才智、学识水平要高,对身边教育现象的研究、解决问题、提升理论的能力要强。干部年龄以30-40岁为主。校级领导要有1-2人达到教育专家水平,在北京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1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每个教师要能胜任本专业的必修课,至少能开设一门选修课或活动课;50%以上的教师能胜任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综合课。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2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能用外语授课。全校市级、区级学科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要分别超过10人和50人;至少拥有3名以上特级教师,要有1-2名教师成为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专家或学科教学论专家。为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具体措施:一是提高干部教师的理论修养。每个干部和教师一年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确定一项研究课题,写一篇教育、教学或管理论文,树立新的教育观、教育对象观和质量观。二是建立中青年干部教师培训基金,每年不少于60万元。每年派出国进修教师1-2名,国内研究生进修2-3名,出国参加短期专业培训2-3名,分批分期组织中青年干部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内或出国考察、访问,行政挂职、交换任课,每年不少于30-50人次,积极支持干部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学术交流、教学研讨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和青年干部迅速成长。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中规划了学生培养目标,也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他们把学校定位在向高校输送高起点的新生,为培养尖子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将学生培养的具体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什么是健全人格?内涵包括:道德情感,具有“一切为了祖国”的崇高人生价值观;主体精神,在多样变换的社会风浪中把握自己命运,保持自己追求;创新能力,勇于探索,勇攀高峰,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有所作为。
可以看出潞河中学学校规划中始终把“人”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才能够在“三步走”战略上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绩。
学校规划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形式多种多样。
山东诸城实验中学为促进教师成长,为教师设计了成长道路、专业职称:中学见习教师—中学二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业务称号:校合格教师—校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校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省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国家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政治荣誉:校级优秀教师—县级优秀教师—市级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模;行政职务:校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副书记—校长、书记—更高职务。这一设计有利于教师规划自己发展的道路,也为教师发展提出了明晰的思路,成为教师发展道路的高度概括,在实际管理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形成人人争先创优的氛围。
(二)构建学校师生誓词
教师誓言、学生誓言是学校对师生进行教育、提高素质的另一种形式,以此导引师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誓言从师生口中喊出来,却能定格在师生的心里,物化在师生的行动之中。山东翔宇教育集团师生的誓词是典型的一例。
翔宇学生誓言
我们是明天的太阳,命运主宰在我们手中,努力就是我们学业、人生的希望!
为理想而奋斗是我们的乐事,“以少年恩来作典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将自己锤炼成“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学业的根本。
我们深知“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我们不会面对晚霞幻想,而要迎着晨曦实干。与时俱进,让生活的分分秒秒都闪放光芒。
我们永远不囿于成见,我们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以批判的眼光“拿来”人类文明的精华,让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成为我们学业进步的不竭动力。
我们认为诚信是待人的起码原则,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我们确信“自卑是人生的第一大敌”。我们将永远乐观自信,笑面人生。无论是荆棘还是坎坷,都不会动摇我们前行的信心。健康的心理是我们享受美好人生的前提。
我们将永远记住为我们成长付出心血的人们,我们更不会吝啬我们的爱心。我们有兼济天下的博爱胸怀,我们要做照亮别人的火炬,让他人的生活因为有了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做人先立德”,我们以良好的道德行为融入社会,并坚守自己的价值标准。见义勇为,永远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我们珍爱身边的环境,犹如关注自己的仪表。我们将尽力做好每一件有利环境的事情,无论大小。
我们深信,没有天才、蠢材,只有懒汉。春天辛勤耕耘,秋天才能收获。“弩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铸就辉煌。
我们坚信“失败不是命运,成功不是偶然”。暂时的成功和失败都不会令我们骄傲或迷茫。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我们将以自律的精神,去克服自身的缺憾;以谦逊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批评。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是我们终身的奋斗目标。
我们将珍爱生命,珍惜健康。因为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是我们成就学业、享受人生的前提。
我们要用热情和行动来珍爱我们的集体,我们要以真诚与关爱去呵护同窗的友谊。
我们为能在这样的集体中学习、生活而庆幸,我们将以行动来实践自己庄重的承诺: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
翔宇教育集团员工宣言
世界上任何一个由组织体系组成的集体,它的生命力都是有限的。要想使集体拥有无限生命力,我们必须在组织体系之上,建立另一个体系,这就是道德文化体系。它虽是无形的,却是无限的。它超越时间和地域,超越制度和规范,超越个人和团体。翔宇道德文化体系将使我们成为一个永不可摧的精神统一体,它将使我们的思想息息相通,情感紧紧相连,行为相互协调。翔宇员工宣言,是集团道德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让我们心手相连,用希望燃起生命的火焰,共绘翔宇千载宏图。
我们都是人生的经营者,命运主宰在我们自己手中,努力就是我们人生、事业的希望!
我们将根除损害我们心理健康的自满情绪及自卑情绪,不骄不馁,永远认清翔宇事业前途的光明和曲折。我们心中时刻以翔宇事业为重,倡导创造一切能为翔宇增加美誉度的机会。
我们坚信“万事德为首”,始终认为“品德高于能力,性格大于才干”,“德才兼备”永远是翔宇选拔和任用人才的不二标准。
“校园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我们永远牢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做榜样。
我们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但我们也始终认为只要努力,“天生我才必有用”。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是我们终身的奋斗目标。
我们将拨开阻碍我们视野的短期利益和一时的得失,拒绝任何短期行为,永远看清集体及个人的长远目标。
我们将拒绝一切违背我们价值观的投机行为,永远信奉付出与收获对等的自然法则。
我们认为一切的成功来源于“一分的机会、二分的智慧和七分的打拼”。我们将克服扭曲我们人生观的享乐主义,坚信“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去解脱”,而“一切乐境都要靠劳动去创造”。
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将摆脱困扰我们心灵的贵贱差别和雇佣观念,永远维系人与人、员工与单位的平等与互助,永远做学校和集团的主人。
我们坚信敬业精神是维护集体、个人、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条件,永远将不敬业行为视为堕落和愚昧。
我们坚持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比昨天更有质量,明天的目标必须比今天更远大。
我们尊重每个人的特殊才能和特别贡献,永远反对平均主义。
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和人类财富,永远反对任何形式、任何规模的浪费。我们视任何有意或无意的浪费为犯罪。
我们珍爱身边的环境,并积极探求地球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合理关系,尽力做好每一件有利环境保护的事情,无论大小。
我们知道绝对的公平是虚有的,但是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公正的追求。公正无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是我们做事、做人的原则。(www.xing528.com)
微笑是一扇打开的心灵之窗,我们永远用微笑面对别人。健康的心理是我们享受美好人生的前提。
我们反对拘泥于小事,求同存异才能不偏离我们的根本目标。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永远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
我们要尽量欣赏别人的优点,少过问他们与工作无关的缺点。经常赞赏别人取得的成绩,永远不要过分指责他们的失败。摈弃背后议论别人、搬弄是非的恶习,省下时间发展自我、提高学校。
我们维护我们的价值观标准,与一切违背翔宇价值观标准的人和事作斗争,决不明哲保身,做“好好先生”。
我们在失误时勇于承担责任。我们知道推卸责任是一种比失误更严重的错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永远不要希望其他人去做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情。
我们信奉恩恩相报的道德准则,永远不忘记给予我们帮助的任何人,尤其在逆境中帮助我们的人。
我们永远不偏执,我们知道批评我们的人,未必都是对我们不满的人。我们要学会从批评中汲取营养,我们感激给我们批评并帮助我们提高的所有人。
我们要永不间断地研究、学习和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并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
我们永远信守“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为上帝,视学生若亲子”的承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降低我们的工作标准。这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为可以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感到自豪。这是一个团结温暖的集体,我们为能够工作在这个集体而感到庆幸。
在师生这充盈着思想品格与文化内涵的洪亮宣誓声中,翔宇人有了为人准则、教育理念、奋争精神,有了高信誉度和高水平的教育品牌。校长卢志文说:“宣言的最大价值,就是体现了我们的思想品格与文化追求。因为我们翔宇的目标是‘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宣言所讲正是容纳了教育走向世界必备的思想品质。”
翔宇教育集团师生誓词是笔者所见学校誓词中最先进、最全面、最有凝聚力、最振奋人心的誓词,成为了翔宇教育集团的一大亮点,影响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
学校管理在师生誓言中突现特色,是学校对人的规划的重要内容,翔宇教育集团正以新的姿态展示着它的勃勃生机和走向世界的雄途伟业。
如何构建学校师生誓词呢?
华东师范大学胡东芳教授提出如何构建中国的教师誓词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她提到在美国学习期间,曾经历过一个重要的集体宣誓仪式,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与净化,那情景至今萦绕于怀。她提出的这一良好的造就师生的自豪感及对师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我们应该加以借鉴。我们可以参照美国“教育者誓词”的有关内容及其构建方式,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出一份中国特色的教师誓词。誓词应当包含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师献身教育及专业理想的精神。第二部分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教育者的职业态度及其精神。第三部分是针对宣誓者而言的,即任何一个想成为教师的人,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必须是终身学习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榜样示范者。第四部分是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教师在其中所能体会到的甘苦。师生誓词将有助于师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为。
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让师生誓词成为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建设“学习型学校”
体现以人为本,设计人的发展,鼓励读书学习是一种普遍的做法,是建设学习型校园的必备手段。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一个组织的持久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而要做到这些,就要建立“学习型组织”。
读书使人明志,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明事,读书使人奋进。
什么是“学习型学校”呢?教育专家张明辉和魏惠娟提出,“学习型学校”是一所具有学习型组织特色的学校。在这种学校中团队共同学习,熟习反思、讨论与对话的技巧。学校的气氛是信任而开放的,成员对学习有热望。这种学校具有不怕挑战而勇于创造组织的学校文化,是个活性化的学校。在台湾吴明烈主编的《组织学习与学习型学校》一书中把“学习型学校”定义为应是一个心灵意念可以根本改变的组织,希望经由集体学习来达成维持组织持续而稳定生存发展的目标,或者说达到自我反省的转化历程,而更积极的定义是:一个能不断适应学校与社群中动态复杂性过程的有机体。英国教育者桑茨渥兹在1994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学习型学校”应具备五大特征:一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二是个别教师应是不断的学习者;三是鼓励教师和其他同仁共同合作或互相学习;四是学校是一个学习系统的组织;五是学校领导者应为学习的领导者。
可以看出,对于“学习型学校”国内外专家都在探讨其内涵,倡导学校转型为“学习型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进整体学校效能,适应21世纪这个无国界竞争的世纪,培养下一代人才。一个没有真正走进书的精神领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没有文化引领的学校,是不能承荷起教育发展责任的。
“学习型学校”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学习、教职工的相互学习、整体学校组织的学习和学校领导者的学习,成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性与协调性相统一的学习共同体,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的后劲。
创建“学习型学校”,对提高学校竞争力至关重要,对此台湾学者林庆国做了精辟的阐述:“学校组织是一个有机体,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强化学校组织的生命力。要使学校具备竞争力,能够迎接变革,挑战障碍,就必须使学校成员能够将学习奉为圭臬经典,不仅具备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信念,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还要终身学习,使学校全体成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信念与行动。”这里强调了学习对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师生学习的信念与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型学校势必是一个生机勃勃、团结拼搏、不断进步的学校。
山东诸城实验中学在文化立校方略中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校园”的目标,要求教师要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身教育教学工作,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工作和学习中体会生命的乐趣。在倡导过程中,以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设立学校读书节活动,在加入新教育实验学校后,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写日记活动的倡议,大大提高了师生读书的积极性。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在学生中还开展“图书超市,成为一名小儒商”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籍拿到学校,设立书展并进行推销,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其综合素质。设立学生“九大社团”,如学生书画院、学生艺术团等,发挥学生的特长,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李庆平校长提出了对读书的独特的见解:“读书是学生达到宽厚的智力能力的背景,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虽有智力上的差异,但根本上是读书多少的差异。”
山东省潍坊市第十中学校长崔秀梅,荣获2005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她在管理学校理念中提出“通过读书重塑师生的心灵”,启动了读书工程。2006年1月16日《现代教育导报》登载了她读书和带领师生读书的事迹。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知道离开读书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首先,她引导学生亲近经典。她认为亲近经典是开发学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生时代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背诵或熟读大量经典,对一生的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设计了“中华文化读本”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本”系列丛书的阅读计划,采用“不求理解,但求熟读”“只奖励,不强求”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亲近经典,接受中华文化的熏染。其次,在学校领导行政办公会上,读书形成了制度。开始开会并不切入会议主题,而是读书学习。再次,开展百日读书活动。规定教师和学生每周读书时间不少于6小时,年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百日读书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时间起于7月1日,止于10月10日,这期间师生平均每天要保证2-3小时的阅读时间,阅读总量不少于200万字,记读书笔记不少于2万字。在2004年读书节中,学校开展了名篇佳作欣赏、名人与读书报告会、百日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我读过的一本好书”征文、庆国庆诗歌朗诵会、园丁读书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全校性的读书活动,这些活动给师生提供了展示才能与个性的舞台,打造了爱书、读书、品书的书香氛围。在读书节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演讲之星”“博学之星”“写作之星”“朗诵之星”“阅读之星”“管理之星”“藏书之星”“读书个性之星”“优秀读书家庭”“教师组织奖”“先进班集体”等,实现了以活动促读书、以读书促发展的教育目的,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了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在学校管理中启动了“六大文化工程”,对教师则提出了“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校规,“一起成长”就是与学生共同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文化的真正升值。高校长认为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品质,他百讲不厌的一个话题就是“优秀的教师都是爱看书的文化人”。他不但强调教师阅读经典名著,而且还要进行考试。他要求优秀的教师应当教出可以考高分的学生,但同时又必须是最爱看书、最能讲故事和最能写作的文化人。在张家港高级中学,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人读书的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们发自肺腑的一句话是:“我们从一所大学又走进了另一所大学。”有的甚至说,在大学四年都没有读过这么多书。高校长认为,这些文化活动不一定与高考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却有着内在的联系,时间越长,它们的作用就越加明显。实践证明确实如此,张家港高级中学高考成绩连年丰收,在张家港市始终独占鳌头。
(四)铺就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规划学校发展蓝图体现以人为本的另一重要方面,是铺就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日第4版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四方面:
第一,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如何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呢?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实现专业化的主要策略。英国课程专家L.斯腾豪斯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提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专业自主发展有三个途径:①通过系统的自学;②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③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因为斯腾豪斯认为“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实践业已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虽然有自己的不足,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在教学中研究”,并不一定只是负担。表面上看,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量的时间不得不投入教学。教师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繁重的教学负担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实质上,这种认为“研究将挤占教学时间”的观点乃缘自一种错误的假设。这种假设将教学与研究视为截然独立的两项活动,且遵循一种简单的加法规则,即教师的工作时间(T)=教学时间(I)+研究时间(R)。当T值不变时,I值越大则R值越小。反之,R值越大则I值越小。这种错误的理解显然没有考虑研究与教学之间“共生互补”的关系。其实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研究”,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的思考和探究,这种研究的目的不是为教学增加另外的负担,而是力图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但一旦进入研究的正常状态,熟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演变成“研究式的教学”。教室就是教师天然的实验室,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进行观察与研究的过程(尽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换言之,就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教师的教学实践为研究提供具体的观察情境,离开了这种具体的观察情境就失去了研究的条件。而当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时,就有可能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研相长”的模式可以“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第二,“做中学”:研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技能的途径可有三种方式:①阅读。即教师自己阅读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的教育杂志和教育论著在一般书店虽不多见,但教育杂志随时可以订阅。②合作。即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合作进行实验研究。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理论研究者往往愿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或直接进入中小学校与教师合作进行实验研究。其前提是中小学教师愿意合作且有教改实验研究的热情。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可望从理论研究者那里获得直接的指导,习得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③研究。即教师针对实际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解题策略之后则审慎地投入实践并观察和评价实际效果。在上述这三种方式之中,实际上以“研究”最有实效。“阅读”虽然方便易行,但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方法。教师只有针对教学实际问题而有所选择地阅读,且将阅读所领悟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时,“阅读”才能表现其价值。而教师一旦将阅读所获得的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则说明已经进入“研究”的过程。另外,“合作”虽然有专家直接指导的优势,但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有进入合作研究的机会。即使进入了合作研究小组,教师如果不主动参与研究、没有自己的见解,总是依靠专家学者的意见,那么教师则很难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技能。看来,无论“阅读”还是“合作”,它们只有在“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有效的经验。也就是说,“研究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自主的研究才能唤起阅读的需要和合作的兴趣。不少人将研究技能的提高寄希望于教师“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殊不知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亲自进行研究即是最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并非一定要等到系统学习、研究技能提高之后才产生研究,而是先有研究之后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研究技能。
现在,总在提倡教师做反思型教师,实质上就是强调教师要学会科研,尤其是行动研究。其实,教师是最具权威的教育科研研究者,第一线的教师进行研究是最具价值的。第一线教师的研究是为行动而进行研究,在行动中加以研究,是把研究和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是第一线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有专家概括出科研型教师的特征,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转化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能自觉去探索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善于系统思考,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不断反思;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借鉴先进的思想,并融会贯通;以科研为先导,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关于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很多名校领导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制订了相关措施,纳入学校规划中。
北京二中作为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学校,采取多种途径为教师的学习与研究搭建更有效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是专家引领。为推动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每学期聘请校外专家、教授来校做专题讲座,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人文素养。并聘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为学校名誉顾问,聘请北师大博士为主管科研的名誉副校长,指导教科研工作。二是科研兴校。营造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百家争鸣,畅所欲言,使教师始终保持自身的活力,进一步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通过成立科研小组,由领导带头做课题研究;组织学术年会;建立“百家讲坛”;建设数字化校园,使物理组、地理组课题获得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理信息化实施方案;“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在学校应用,增加了工作的实效性。教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校本研究,研教结合,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就教学、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专家引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经验共享,共同成长。四是发展创新,教科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科研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教师成材的重要途径是参与实践活动,在教育科研项目中去体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形成探索的思想态势和达到创新的精神境界,使教育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通过科研引领,北京二中构建了一流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增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东莞市实验中学作为全国教育科研联合体副理事长学校,提出通过教育科研,增长教育智慧,实现教师发展的学校规划。实验中学一直将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学教育科研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教科研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学校的教科研机制。他们认为中学教育科研应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体验和理解,是基于自己教育实践进行的反思与研究,是解决自己问题的行动的完善;学校鼓励教师将教科研作为自身的一种生存状态,提倡教育科研要以课堂为现场,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从而增长教师的教育智慧,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真正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实验中学的教育科研工作由教科室具体负责实施,教科室的职责是为学校领导决策和教师发展服务,制定和落实各项教研制度,传递先进理念和教育动态,组织交流科研信息等;实验中学还制订了《东莞实验中学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求佳奖教金颁发条例》《东莞实验中学课题研究补贴条例》等规章,能保证教研工作正常开展和科研经费落实,每年都奖励一大批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教师;学校设置教科研网,借助网络平台实施管理,定期在网上发布各种通知,推荐各科理论文章,展示学校教科研成果,实现科研常规管理网络化。学校教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四年时间里,有立项课题24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7项、市级12项,学校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达1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52篇。科研兴教,使东莞实验中学成为当地教育品牌,成为广东省颇具知名度的名校,学校正努力朝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与世界先进教育对话的国内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迈进。
河北省林南仓中学是河北省第一所地处农村的省级示范性高中。2011年提出“师生共同发展,张扬生命个性,打造激情校园”的核心理念,以教师专业化为着眼点,搭建多个平台促进教师发展。一是参加全国“和谐杯”讲说课大赛,每年18人参赛,已经参加了五年,规范课堂教学环节,培养了90人;二是以课题研究为抓手,56名教师参加了为期五年的国家级课题“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研究”“理科教学研究”,2016年获得一等奖;三是微课制作,从2015年开始鼓励教师制作微课,三个学期共计完成高中学段8600多节微课,基本覆盖了高中学科体系;四是课堂教学改革,确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体课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五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博客群,强化发展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六是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活动。经过六年努力,林南仓中学教师专业化水平获得快速提升,在全市处于了领先地位。
实现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当作为学校规划发展蓝图的最主要部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无疑增添了学校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无疑是充满活力的学校,也势必成为教育教学成绩优异的学校,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五)大力进行课程改革
规划学校发展蓝图体现“以人为本”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着手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着眼于适应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把高中课程改革定位在“适应时代发展的,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些论述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高中课程改革不论是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内容、实施与评价等都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2012年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浙江省开始,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制等制度。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重点是不分文理、外语一年两考、多元录取,高中教学实施“选课走班”形式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探讨。针对这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教育部2014年4号文件明确提出: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优先要考虑的。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二是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三个条件包含了学校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课程创设、学生发展、教师发展。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发源地,最早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为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参照依据。一是树立课程建设意识,提升学校课程开发能力,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以科研为先导,努力探索国家课程科学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探求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是学校层面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三是在积极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中学校积极开发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探索建立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制度。四是校本课程是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本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明晰了本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并在其指导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后,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锡山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成功,成为江苏省首批九所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其中一所,省模范中学。
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必然包含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必然涉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可能成功的。
(六)落实“民主治校”理念
规划学校发展蓝图的内容中只有对民主治校有充分体现,才能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河北省林南仓中学作为河北省示范高中,把民主治校内容写入学校发展规划。《林南仓中学行动纲领》是纲领性文件,其中第3条办学思想提出:以人为本促发展,民主治校育和谐,特色鲜明创品牌。把民主治校理念写入了办学思想中。第17条: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疏通沟通渠道,落实民主治校。第77条:实施民主决策,体现民主治校理念,重大事项交由教代会讨论协商通过后方可执行。第89条:落实政务公开制度,体现民主治校原则。民主治校在林南仓中学办学过程中得到很好落实,学校发展和谐稳定,师生满意度高,办学成绩保持了全市领先地位。
所谓“民主”,原意是指多数人的统治,一般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民主治校也就是指在国家教育法规前提下,让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以使学校发展符合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己并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使学校成为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民主集体。
要实现民主治校,学校就要成为学校成员发展可能性的发现者和塑造者,师生成为主动寻求自身健康发展的主体。学校成员的发展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关注,并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每一位成员都要在创建民主集体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发展,丰富生命实践、提升生命质量。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
民主治校要遵循一定的规范,适应当代中国社会走向民主和法治的趋势,强调让学校成员形成独立人格,但学校成员又必须认识到学校生活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治校。
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和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要求。
具体来说,实现民主治校可以概括为在创新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以人性化管理,促个性化发展,以精细化管理,促整体性提高,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位师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从而实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有人说:科学和民主是现代教育赖以发展、现代学校赖以生存的内在动力。我们只有始终遵循这两个原则,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人民教育》杂志2006年第21期登载了《“娄中现象”探秘》,记载了江苏省泰州市娄庄中学改革发展纪事。“娄中现象”表明在改革过程中,正是因为体现出了民主治校的精神,才使一所在20世纪90年代面临生存危机的学校,焕发了勃勃生机。
娄庄中学的改革体现民主治校是从“班主任选聘制”开始的。所谓“班主任选聘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校选聘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教师做班主任,二是由班主任选聘自己班级的任课教师。全校高、初中教师一盘棋,只要班主任认可,初中教师可以到高中任教,高中教师也可以到初中任教。对于不被认可、没有班主任聘任的教师视为落聘,每月只领取基本工资。对于有多个聘任去处的教师,有权选择班主任。对于班级小群体教师,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打破“论资排辈”“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教师们形成了人人争上游、讲实绩、比贡献、你追我赶的喜人局面。“班主任选聘制”使作为班主任的教师参与到学校用人机制中,充分体现了民主治校的精神,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使教师间达到了空前的和谐。民主治校激活了一潭死水,催生了娄中强大的竞争力,也彻底改变了学校的形象。
河北省衡水中学在2004年提出学校管理的“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运行模式,核心就是“民主”二字,强调了民主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学校走上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道路。教育教学成绩斐然,成为了河北省教育的明珠,成为了全国知名中学。
浙江省舟山中学可以说是民主办学一个成功的典型。舟山中学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一是创设民主环境,营造民主氛围,实施柔性管理,实现留人与留心的统一。二是建立民主机制,建立集体决策机制,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开展民主参与活动,强化民主评议监督,形成了具有舟山中学特色的高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与基本方法。学校管理创造了高效率。
民主治校体现在学生管理方面,就像有些学校那样设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学生仲裁委员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的一些层面,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锻炼,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规划学校发展蓝图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根本,是走向特色办学的目标性、前瞻性指导方针,离开“以人为本”,学校发展就无从谈起。上述内容只是从制定师生发展目标、确定师生誓言、构建“学习型校园”、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和实施民主治校六大方面进行了浅谈,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内涵丰富,范围宽广,不一而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