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崆峒山国家级保护区真菌图鉴

甘肃崆峒山国家级保护区真菌图鉴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有些大型真菌含有毒素,误采误食会引起人和动物中毒,严重者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有研究表明,大型真菌资源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决定了植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率。然而,与动植物的调查分析研究相比,大型真菌方面的工作尚属空白。

甘肃崆峒山国家级保护区真菌图鉴

大型真菌又称蕈菌(Mushroom或Macrofungi),并非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真菌界中能够形成组织结构较为复杂、肉眼可见子实体的类群,包含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中的一些物种。

大型真菌因具有可被肉眼观察并采摘利用的子实体,而成为真菌界中最早为人类认知的类群。一方面,有些大型真菌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灵芝冬虫夏草、蛹虫草、银耳茯苓等药用真菌,经历了传统医学长期的实践检验,至今仍作为重要的中药材在为人类健康服务;目前在新药及寻特效抗肿瘤药物筛选方面,大型真菌越来越受到医药学及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还有些大型真菌以其鲜美的味道、丰富的营养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山珍”,如松口蘑、块菌、羊肚菌等。另一方面,有些大型真菌含有毒素,误采误食会引起人和动物中毒,严重者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生态学方面,大型真菌或腐生在枯枝落叶和腐木上,或生长在地表腐殖质层上,或生于牲畜粪便及粪肥充足的沃土上,或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菌根,作为有机物分解者,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大型真菌资源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决定了植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率

李玉院士等根据大型真菌的水平分布特点,将我国的大型真菌自然资源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为了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接合处,处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过渡地带。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植物区系,为大型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境。然而,与动植物的调查分析研究相比,大型真菌方面的工作尚属空白。因此研究该区域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点,不仅能用于指导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保护和旅游业的合理发展,还能为该区大型真菌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农、林、牧业的合理规划、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也在研究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及物种持续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为我国生物区系分区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为生态过渡区物种的演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在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6年的标本采集,共采获大型真菌标本700余份,依据宏观和显微形态特征,以及ITS序列的测序和比对分析,共鉴别出大型真菌40科,77属,142种。该区域的大型真菌子实体出菇期主要集中在7~10月,其中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出菇盛期。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共计2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5纲: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花耳纲Dacrymycetes、盘菌纲Pezizomycetes、伞菌纲Agaricomycetes、银耳纲Tremellomycetes;15目:斑痣盘菌目Rhytismatales、蜡钉菌目Helotiales、柔膜菌目Helotiales、花耳目Dacrymycetales、盘菌目Pezizales、伞菌目Agaricales、钉菇目Gomphal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伏革菌目Corticiales、革菌目Thelephorales、红菇目Russulales、木耳目Auriculariales、牛肝菌目Boletales、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银耳目Tremellales。其中伞菌目有85种,占总种数的60.7%。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型真菌40科,分别为:侧耳科Pleurotaceae、层腹菌科Hymenogastr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地锤菌科Cudoniaceae、钉菇科Gomph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伏革菌科Corticiaceae、革菌科Thelephor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核盘菌科Sclerotini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花耳科Dacrymycetaceae、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灵芝科Ganodermataceae、马鞍菌科Helvellaceae、铆钉菇科Gomphidi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脐伞科Omphalo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韧革菌科Stereaceae、柔膜菌科Heloti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小菇科Mycen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银耳科Tremellaceae、黏盖牛肝菌科Suillaceae、皱孔菌科Meruliaceae、桩菇科Paxillaceae。其中种类最多的是口蘑科(15种),蘑菇科、红菇科和多孔菌科在种类上也占一定的优势。

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食用菌种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的食用菌以口蘑科、红菇科和蘑菇科中的种类为主;在该区域分布的77属大型真菌中,经济价值较大的属有羊肚菌属Morchella、口蘑属Tricholoma、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银耳属Tremella、侧耳属Pleurotus、离褶伞属Lyophyllum、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蘑菇属Agaricus、丝膜菌属Cortinarius、多孔菌属Polyporus、马勃属Lycoperdon等。(www.xing528.com)

但同时,该区域也分布着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白霜杯伞Clitocybe dealbata、芳香杯伞Clitocybe fragrans、白杯伞Clitocybe phyllophila、黑耳Exidia glandulosa、纹缘盔孢伞Galerina marginata、大孢滑锈伞Hebeloma sacchariolens、污白丝盖伞Inocybe geophylla、绒边乳菇Lactarius pubescens、冠状环柄菇Lepiota cristata、臭红菇Russula foetens等有毒蘑菇。由于某些毒蘑菇的外形与可食蘑菇十分相似,容易发生误采误食,轻则损害身体健康,重则危及生命。因此需加强野生食用菌知识的普及,向群众宣传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以防止毒菌中毒。

此外,分布在该保护区的外生菌根菌30余种,主要属于红菇属、乳菇属、疣柄牛肝属、黏盖牛肝菌属、丝膜菌属等,这些真菌多与松科、壳斗科的植物形成外生菌根。外生菌根可以扩大宿主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和范围,提高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并且可以提高宿主植物的抗病和抗逆性。有效利用这些外生菌根菌资源,对发展林业育苗,促进林木生长发育以及绿化荒山废地有重要意义。

由于地处大型真菌分布区域中的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交接地带,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些大型真菌物种显示出比较独特的地理分布特征,例如,紫色囊盘菌Ascocoryne cylichnium、平田头菇Agrocybe pediades、脉褶菌Campanella junghuhnii、白杯伞Clitocybe phyllophila、黏柄丝膜菌Cortinarius collinitus、平盖锈耳Crepidotus applanatus、中国拟迷孔菌Daedaleopsis sinensis、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密褶裸脚伞Gymnopus polyphyllus、具囊领滑锈伞Hebeloma collariatum、碱紫漏斗伞Infundibulicybe alkaliviolascens、红顶小菇Mycena acicula、盔盖小菇Mycena galericulata、红汁小菇Mycena haematopus、沟柄小菇Mycena polygramma、本乡光柄菇Pluteus hongoi、球盖光柄菇Pluteus podospileus、鹿色光柄菇Pluteus shikae、黏柄小菇Roridomyces roridus、天竺葵红菇Russula pelargonia、北美囊泡杯伞Singerocybe adirondackensis等物种,之前发现分布于东北、华北或华中地区,此次是首次在甘肃发现有分布,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缘于甘肃的大型真菌缺乏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也可能预示着太统—崆峒山及其所属的六盘山系,是上述某些物种在我国分布的西界或北界。

在本保护区还采集到了在我国尚未有分布报道的烟色鹅膏Amanita simulans和仅报道于在模式标本采集地的嘉峪关黑蛋巢菌Cyathus jiayuguanensis,有助于对这两个物种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更为全面的认知。

在本次科考中,还通过分子系统学研究识别出了一些系统发育种,疑为新种或中国新记录种,但因为缺乏充足的标本,尚不能准确把握物种的形态特征而进行正式的分类学描述,只能暂时搁置,有待进一步补充标本进行系统研究以正式发表。

大型真菌的菌丝体虽然可以在自然界存活很多年,但其子实体的产生却是不连续的,会受到温度、湿度、营养状况以及动植物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微妙作用,在其生活周期中,属于偶发事件。此外,大型真菌的子实体一般存在时间不长,大多数日、短则不足一天就会腐烂消亡,因此,野外考察采集的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必然还有很多大型真菌长在崆峒山中未被认知。本书谨做引玉之砖,希望引起更多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研究兴趣,相信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工作的持续和深入,本区域的大型真菌物种资源信息必将更加丰富、全面和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