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水》
乐曲介绍
双管独奏曲,取材于“辽南鼓乐”同名笙曲,乐曲激昂悲愤,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后被改编为二胡曲,广为流传。
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原型中速,旋律简朴,常用于民间风俗场合,情绪轻快。用“放慢加花”手法改编后全曲激越悲愤有力,感染力极强,曾被用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的配音。后经黄海怀改为二胡曲,另有一种凄怆哀怨的情绪,广为流传。
乐曲赏析
乐曲开始,双管从最低音区起奏,旋律连续四次四度上扬,悲愤之情迸发,随后旋律即层层下落以引出主题。
主题为起承转合四句。第一乐句旋律色彩暗淡,管子近似人声哭泣的情调,音乐凄凉悲切。第二乐句旋律突发性的十度上起,并两次向上冲击,表现出无比悲愤的情绪。接着第三乐句节奏顿挫。断后即连,似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最后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尾部变宫音被强调(以变宫为角),为中段从已羽调式转入同主音徵调式作了准备。
中段“对仗”式的结构句法,上下呼应。平稳进行的旋律,音乐深沉。
在经过中段的对比以后,紧接着双管和乐队用强力全奏,犹如强压心头的怒火爆发。这个动力性再现段落,以与前段不同速度、力度和奏法,表现的情绪更为激越。
《柳叶青》
乐曲介绍
管子独奏曲,由晋北地区的两首民间乐曲《荫中鸟》和《柳叶青》组成,因以《柳叶青》为主体而得名。表现了晋北人民淳朴乐观的情绪。
乐曲赏析
乐曲第一段是慢而抒情的《荫中鸟》,第二段《柳叶青》,第三段是热烈的快板《柳叶青》的变奏。表现了晋北人民淳朴乐观的情绪。
第三段十一小节的主题材料,变奏有六次之多,充分展现了演奏者的即兴发挥能力,出现“放轮”的长音转腔和短小音型的不断重复。在快速的流水板演奏时,严格保持十一小节的结构长度,并能作自由变化。可见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掌握了在“母曲”制约下即兴变化的规律和技法。
《哈哈腔》
乐曲介绍
管子独奏。流行于冀中一带的地方小戏,其旋律豪放明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杨元亨根据冀中地方小戏改编而成,旋律豪放明朗,热烈欢快,富有情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著名管子演奏家杨元亨依照器乐曲的一般结构规律作安排,充分发挥管子能模拟人声的特长,用管子吹奏哈哈腔。他对唱腔维妙维肖的模仿和器乐化加工,使原来的哈哈腔音乐情趣倍增。
乐曲赏析
全曲分成四个段落。首段在过门之后,起句旋律富于歌唱性,下接连续的分句,旋律围绕宫音旋转,这是中国戏曲、曲艺音乐中富有特色的、叙事性的“垛字句”,它们虽然音调平稳,但情调生动活泼。之后,变化重复首句以结束第一段。
以句幅较长大和旋律性较强的唱腔作首句和本句,中间嵌以句幅较为短小的平叙性垛字句的唱段结构,使戏曲、曲艺音乐的抒情性和叙事性结合为既有对比而又有统一的整体。这个段落被变化重复了一次,在结构上有所扩充,它将优美动听的唱腔加以巩固,是乐曲的承部。
第三段转入小快板,短小乐句的对答,音乐滔滔不绝地进行,生动有趣。是一个具有一定展开性的转部。
第四段再现首段唱腔旋律,由于速度的加快,音乐比以前热烈欢快。尾句以突慢处理,用典型的终止音调结束全曲。
《采差》
乐曲介绍
管子独奏曲,山西民间乐曲。既可独立成曲,也可用于山西八大套中。描绘了人们紧张而欢快的劳动场面。
乐曲赏析
乐曲的引子以散板奏出带有前倚音的一串同音和长音,雄伟、宽广,表现了郁郁葱葱的茶山美景。
主题由五个富有歌唱性的乐句组成,乐句间采用顶真的手法(即前乐句的末尾是后乐句的开始),曲调连绵不断,犹如山歌此伏彼起。
然后是主题的六次变奏:前二次变奏主要采用特殊的技巧,模仿箫的音色,圆润柔美,配以颤音,好比随风飘荡的歌声。后四次变奏速度渐快,旋律简洁,节奏紧凑,音区陡变,偶尔出现由“涮音”技法模仿的笑声,生动地表现了紧张而欢快的劳动场面。
尾声热烈欢快。
《姑苏行》
乐曲介绍
笛子独奏曲,江先渭作于1962年,采用昆曲音调创作。采用昆曲音调,是一首颇具江南丝竹韵味的优秀笛曲。乐曲优扬委婉,表现了美丽的姑苏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
乐曲赏析
第二段:抒情优雅的行板,表现人们观赏精巧秀丽的苏州园林时的愉悦心情。
第三段:起伏的小快板,热情欢快,运用切分节奏表现游人嬉戏的欢快情绪。
第四段:第二段的减缩再现,更加委婉动听,表现游人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余音悠长婉转,令人回味。
《鹧鸪飞》
乐曲介绍
笛子独奏,原为湖南民间乐曲,陆春龄改编,是南方曲笛的代表曲目。乐曲运用多种笛子技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鹧鸪展翅飞翔的种种姿态,音乐形象生动鲜明,给人一种健康悠远的暇思,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
鹧鸪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小鸟,喜欢朝着太阳飞,又称“随阳鸟”。这首曲子本是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收入1926年出版的《中国雅乐集》。该书所载《鹧鸪飞》的解题是:“箫,小工调。本曲不宜用笛,最好用声音较低的乐器,似乎幽雅动听。”
在1962年出版的《民族器乐独奏曲选》中《鹧鸪飞》为箫独奏。
1951年上海国乐界主办的“国乐捐献演奏大会”,《鹧鸪飞》是以丝竹合奏形式演出,伴以大鼓。
在1956年出版的《民间器乐广播曲选》中的《鹧鸪飞》属“齐奏部分”,并注明为“民间丝竹乐曲”。
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以其对《鹧鸪飞》乐曲独有的理解进行了改编。他在笛子教材介绍此曲时说:“这首民间乐曲,用曲笛演奏,以醇厚和细腻、快和慢、强和弱等艺技对比手法,刻画鹧鸪鸟时远时近,忽高忽低,在广阔天空尽情飞翔的形象。”
民间乐曲有原板和花板两种板式,陆春龄将花板谱作“放慢加花”为第一段,后接快速的花板,这样,同一支曲牌作不同板式处理,前后连接,形成变奏关系,是一首典型的板式变奏体结构。经过陆春龄改编之后的《鹧鸪飞》成为南方曲笛的代表曲目之一。
乐曲赏析
改编后的笛曲充分发挥了南方曲笛音色圆润悠扬的特点,通过打音、颤音等多种技巧润饰,以及力度强弱的细致对此,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鹧鸪展翅飞翔的种种姿态,乐曲最后用虚指颤音演奏的长音,给人一种鹧鸪鸟向茫茫无际的天边飞去的意境。音乐形象生动鲜明,给人一种健康悠远的暇思,具有浓具的江南风格。
改编这首曲子的还有另一位竹笛大师赵松庭,艺术处理与陆春龄有所不同。他是根据唐朝大诗人李白诗“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改编,并在原曲后加了一段快板。乐曲的装饰演奏手法与江南丝竹相同,快板一段用循环换气技巧演奏,指法要极富弹性,可以一口气连吹三遍,最快时要达到每分钟160拍。
《喜相逢》
乐曲介绍
笛子独奏曲。原是内蒙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一带,成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常用于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的伴奏。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了亲人惜别及久别重逢、全家团圆的欢乐场面,富有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曲首采用散起形式,速度缓慢,表现了难舍难分的情绪。然后经过三次变奏,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久别重逢及全家团圆的欢乐场面。应用了滑音、吐音、历音等北方梆笛的特殊演奏技能,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整个乐曲情绪健康饱满,富有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曾被改编为木琴、小提琴、钢琴的独奏曲。
《早晨》
乐曲介绍
笛曲。赵松庭作于1956年,是他的成名作。乐曲素材取自于民间曲牌《点绛唇》,展现了旭日初升,鸟语花香,生气勃勃的春晨美景。
乐曲赏析
在演奏风格上,结合了南派的“颤、叠、赠、打”和北派的“滑、吐、垛、花”,并吸收了西洋乐器长笛的演奏技艺,大大地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力,是一首表现手法独特新颖的笛曲。
乐曲活跃轻盈,流畅舒展,充满活力。
《幽兰逢春》
乐曲介绍与赏析
笛曲。周恩来总理曾说:“昆曲是朵兰花。”为缅怀总理,赵松庭、曹星于1979年作此曲。作者以写意的手法,倾诉了自己的情怀。
乐曲采自昆曲音调,优扬雅致,委婉抒情,赞美兰花的清雅幽馨。慢板主题取材于昆曲“二郎神”,快板取材于昆曲过场音乐。优扬雅致,委婉抒情,赞美了兰花的清雅幽馨。是赵松庭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三五七》
乐曲介绍与赏析
笛曲。赵松庭根据婺剧同名曲改编,旋律华丽欢快,表现了一种热烈喜庆的情绪。
《三五七》系戏曲“乱弹”曲牌,由三、五、七的词句组合而得名。赵松庭根据浙江婺剧同名曲牌,将导板、平板、游板等组合一起,加以发展、变化,演奏时采用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使散板音乐绵延不断,产生强烈的效果,曲调粗犷流畅,富有浙东的乡土气息。
乐队伴奏配合默契,发扬戏曲音乐中支声性衬托的特点,使伴奏声部和笛子独奏旋律构成富有民族特点的复调结合,此起彼伏,在优美华丽的旋律中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
《荫中鸟》
乐曲介绍与赏析
笛曲。刘管乐作于五十年代,是一首流行广、影响较大的北方风格的梆笛曲。用竹笛模拟莺啼鸟鸣,展现了绿荫成阵,百鸟争鸣的美丽风景。与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有异曲同工之妙。赵松庭在演奏此曲时采用排笛,使乐曲的主题表现得更为丰富,形象,生动。
乐曲在充满活力的引子之后,呈现出快速而活泼的主题:巧妙地运用颤音、滑音和顿音技巧在旋律中揉合了鸟鸣声,独具匠心。第一段利用这个主题材料,通过句幅的递减和展衍,渲染出暄闹、热烈的气氛。中段在固定旋律伴奏下,笛子运用复杂的演奏技巧,模拟各种鸟叫声。演奏者可即兴发挥,但对鸟叫声又作了富有逻辑性的层次铺排。中段后再现第一段,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作者选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五梆子》
乐曲介绍
笛曲,北方梆笛的代表曲目之一。由著名苗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华北地区流行的器乐曲牌《碰梆子》整理加工而成。乐曲优美明快,热情奔放,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乐曲赏析
原曲牌常作为戏曲中的过场音乐,曲调优美明快。该曲采用旋律润饰的变奏体结构,通过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对旋律的润饰,及速度的渐层加快,使音乐的发展富有层次和变化,充满向前推进的动力,展现出梆笛演奏艺术的独特风韵和浓烈的地方色彩。
乐曲的第一段旋律简洁,速度缓慢,以富于色彩的花舌音、垛音、滑音等技巧润饰旋律,使音乐具有语言化的特点,富有歌唱性,展现了北方人民质朴爽朗的气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第一变奏旋律稍作加花,将前四个乐句的句末长音,用垛者和花舌音的技法改成每拍一音,诙谐风趣。
第二变奏速度稍快,音乐轻快流利,情绪雀跃欢欣。
最后一次变奏,速度更快了,演奏者即兴性发挥,多次出现“放轮”(长音)和固定者型,乐热情奔放。当音乐推向高潮处作突然切住,然后以刚劲有力的尾句结束全曲。
乐曲介绍
笛曲,陆春龄改编,乐曲明快流畅,表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在互相问话对答时的快乐情绪,富有有田园风味。
《小放牛》
乐曲介绍与赏析
笛子独奏曲,原为昆曲中的“吹腔”曲牌,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两人一问一答,对歌而舞,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后经陆春龄编成笛曲,根据歌舞音乐进行器乐化加工,充分发挥笛子演奏技巧对曲调的装饰作用。
引子的《八板》头和第一大段运用南方曲笛运气的绵长不断、悠扬曲折以及打音、倚音、赠音、连奏等,使音乐富有田园风味和歌唱性,流畅活泼,富有生气。
第二段转入快板,旋律多在高音区活动,吐音和连奏交替进行,清晰明快,富有韵味,加上调性变化,音乐显得更加活泼愉快。
《百鸟引》
乐曲介绍
笛子独奏曲,尹明山传谱。原为安徽民间唢呐名曲,后经当地著名民间艺人尹明山(已故)加工整理,移植于笛子,表现了百鸟相引,春光明媚的丰富意境。1961被年原上海民族乐团何无奇团长以及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发现后,重新整理,成为现在的《百鸟引》。
乐曲赏析
乐曲通过描写春光明媚,百鸟欢舞的动人情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乐曲结构精炼、形象鲜明,充满着强烈的乡土气息。
自由悠扬的引子运用了富于特色的柔滑音与气滑音,旋律优美。中间出现了几声清脆的鸟叫声,打破了大自然清晨的寂静。紧接着的第一部分的中板段落,徵调式的旋律生动流畅,十分活跃,描绘了鸟儿在大自然中欢乐地歌唱;音区、力度的对比,表现了鸟儿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飞翔姿态。
全曲最精彩的是模拟群鸟鸣叫的第二部分。它在乐队欢快活跃的固定音型伴奏上展开。笛子的自由节奏和乐队的伴奏形成对比,笛子以滑音、花舌、吐音、飞指、气霍音等技巧模拟各种鸟叫声,维妙维肖,展现了百鸟争鸣,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尾声部分生动地描绘了春花烂漫、群鸟欢舞的动人情景。笛子以宽广的气息,奏出逐层向上的旋律,随后以民间的双气音奏法奏出快速的同音进行,把情绪推向高潮。最后又再现了鸟鸣之声,与引子首尾呼应。
整首乐曲结构精炼、形象鲜明,同时又充满着强烈的乡土气息。
《草原巡逻兵》
乐曲介绍
笛子独奏曲。曾永清、马光陆曲。乐曲通过描写草原骑兵矫健威武的英姿,战马奔腾的气势,抒发了对边防战士的热爱之情。
乐曲赏析
乐曲一开始笛子奏出分解和弦的上行旋律,犹如雄壮的军号声,表现了整装待发的巡逻兵矫健威武的身姿。
引子过后,富有内蒙民歌风的旋律,强有力的节奏,进行曲的速度,勾画出一幅边防骑兵巡逻在草原上的画面。接着主题的节奏被拉宽,以优美如歌的旋律,抒发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大段在变化再现的主题突然收住后,转入笛子吹奏的华彩段。中段笛子运用特殊的循环换气法,一口气奏出慢而悠长具有内蒙民歌“长调”特点的旋律,感情舒展,宛如身临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
中段后,乐曲主题作了很大发展,并加入了新的音乐材料。运用历音和颤音的演奏技巧,表现了战马嘶鸣,惊心动魄的场景。
末段以强烈的音乐表现出战马驰骋,士气锐不可挡的气势。
《秋湖月夜》
乐曲介绍
笛子独奏曲。俞逊发与彭正元作于1981年7月,取材于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倾,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瑟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乐曲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乐曲赏析
乐曲展现了秋湖月夜的优美风景,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表现了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
乐曲共分三段。开头由抱笙奏出长音背景,箜篌轻轻拨动,宛如清波微漾。随后笛子与小乐队相互依托,奏出悠缓平静、秀美高雅的主题,勾画出一幅秋湖月夜图。主题旋律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具有江南丝竹的音调特征。
第二段是富于浪漫主义想象的一笔。先由钟管与笛子模仿出远山古刹的夜半钟声,更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静谧。接着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阵仙风轻轻吹过,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乐颇具古代宫廷舞曲的风韵,这一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动静对比,使优美宁静的“画卷”增添了生气。
第三段在抱笙空旷安静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变化的主题,描绘出秋露满天,玉兔西沉,沧溟空阔,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使人用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演奏者用特制的低音曲笛演奏此曲,音色时而如一份秋水清澈见底,时而又如洞箫呜呜不绝如缕,使乐曲倍添幽境。
《苗岭的早晨》
乐曲介绍与赏析
口笛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美丽风光,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乐曲分为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描述了优美的苗家山寨风光,笛子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
第二段,在活跃跳动的乐队伴奏下,口笛奏出了欢快热烈的旋律;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表现了青年男女热烈欢舞的场面。
第三段是短小的结尾,与第一段遥相呼应,再次重现苗族山寨的秀丽景色。后陈钢将此曲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
《百鸟朝凤》
乐曲介绍与赏析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原是一首民间乐曲,其流行区域很广,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很广。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1953年春,由山东省荷泽专区代表队作为唢呐独奏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后灌制成唱片,流行全国。此曲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
此曲在民间演奏时,结构松散,艺人们多即兴发挥,加入了公鸡啼母鸡叫的声音,后来民间乐手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针对原曲缺陷,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华彩乐句,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的长音演奏技巧,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20世纪70年代,又添加了一个百鸟齐鸣的引子,加强了音乐性,并扩充了华彩乐句,使用快速双吐演奏技巧,使乐曲更为整洁。
乐曲开始,由唢呐吹出一个长音后,接着是呈现百鸟齐鸣的引子,然后是一段欢快的旋律,接着便是在固定曲调伴奏下各种鸟的争相鸣叫声,情趣盎然,形象鲜明。使用快速双吐的演奏技巧,和气息长时间不断的长音衬腔,音乐高潮迭起。尾句再次百鸟齐鸣,与引子相呼应。
《山东大鼓》
乐曲介绍与赏析
唢呐曲,著名唢呐家赵春亭根据“山东大鼓”音调改编。旋律朴实爽朗,节奏活泼有力。
乐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主体部分共有三段,是变化重复的关系。主题是四句体结构:前两句是抒情性旋律,在每句后的过门由乐队伴奏;后两句用唢呐的特殊技巧吹奏“三弦音”,音色饱满、短促有力,富有弹性,并作了一系列的变奏,充分展现了“三弦音”的独特魅力。
乐曲最后以一句歌唱性的旋律作结束,尾音绵长,力度渐弱,犹如轻柔的“箫音”,堪称一绝。
用唢呐模仿“铮铮”作响的“三弦音”和柔美的“箫音”,是此曲的独特之处,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打枣》
乐曲介绍
唢呐独奏曲。通过多种乐器模拟人声,音色对比鲜明,生动活泼,展现了北方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北方吹歌传统曲目。原是一首民歌,现作器乐化加工,一人吹奏唢呐、口笛、把攥子等乐器模拟人声演唱(俗称咔戏)。
乐曲赏析
演奏者以复杂的、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展现了各种乐器的特殊音色,如宏大明亮的唢呐声,高而清脆的口笛声,低而带有鼻音的把攥子等,相互对应,生动活泼,对比鲜明,表现了生活中男女老少的逗趣对唱的欢乐情景。
随着曲调的不断反复,演奏者频繁变换乐器,被分割的不同音色、音区的旋律片断交错纵横,丰富了演奏效果,极富感染力。
在这支民歌曲调被反复演奏四次之后,尾部加以扩充,出现了“穗子”段落,围绕中心音短小音型的反复展现,迸发出高亢有力的长音,从而把音乐推向高潮。
《一枝花》
乐曲介绍与赏析
唢呐独奏曲。任同样于1959年春根据山东的地方戏和其它民间音调编写。他有感于自己在解放后从一个民间艺人成为一位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艺术生涯,深深感到这是党对他的培养。为了抒发这样的心怀,他着手编写了这首独奏曲。
乐曲由凄楚悲壮转入活泼轻快,表现了自已在旧、新社会中不同的命运。
乐曲的构思如下:“旧社会,路旁花,风吹雨打受摧折。新社会,一枝花,工农兵群众喜爱她。”
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哭腔”音调,凄楚悲壮。
接着是叙述性的慢板,柔婉动人。
第三段慢起而渐快转入中板,采取《小桃红》为素材,节奏活泼,音乐轻快。之后,出现“穗子”特点的展开段落,短小音型的重复,相间出现“放轮”的长音,渲染了一种炽烈而欢腾的气氛。
《山村来了售货员》
乐曲介绍与赏析
唢呐独奏曲,张晓峰作于1972年。乐曲以东北民歌音调为基础,描述了山村售货购货的情景,并与抒情相结合,音乐轻快、诙谐。
乐曲分为:“赶路”、“吆喝”、“山谷回声”、“山村活跃”、“选购”、“告别”、“继续前进”,每个标题都提示了该段所要表达的内容,描写山村售货购货的欢乐、热闹情景。
乐曲以东北民歌音调为基础,音乐轻快、诙谐,是一首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
第一段“赶路”,节奏鲜明,伴以“三音云锣”叮噹叮噹之声,描述乐观风趣的售货员,肩挑货担向山区赶路的形象。
第一段结束后,以“咔腔”的唢呐吹奏技法奏出“卖货喽”的吆喝声,紧接笛子轻声模仿空谷回声。
“选购”唢呐与乐队互相对答,妙趣横生,描绘了人们踊跃购货的生动场景。
末句再次出现“卖货喽”的吆喝声,乐队的伴奏轻快活泼,表现售货员正往新的目的地前进。
《凤凰展翅》
乐曲介绍
笙独奏曲,董洪德、胡天泉作于1956年,曾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凤凰古称瑞鸟,传说是鸟中之王,象征美丽和幸福。作者以艺术的畅想,借凤凰展翅飞翔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乐曲赏析
乐曲采用山西梆子音调,运用了一些独特的吹奏技法,生动地描绘了凤凰各种优美的姿态。
引子先由伴奏乐队奏出自由、恬静的旋律。接着笙以强有力三连音音型开始,接着用呼舌技法吹奏颤动的长音,犹如凤凰嗖嗖地抖动着美丽的羽毛,振翅欲飞。
第一段由D调转入G调,旋律如歌,优美动人。用嘟打噜技法演奏递降的短小音型,犹如凤凰引吭高歌。
第二段速度由慢渐快,轻盈欢快,恰如凤凰翩翩起舞。
第三段又转入A调,运用民间器乐曲展开性的“穗子”段落常用的创作技法,围绕中心音(商音re)旋转的曲调。并通过句幅的紧缩,使音乐不断增长向前推进的动力,最后以呼舌技法吹出宽广昂扬的长音,勾划出凤凰展翅翱翔天空的形象。
胡天泉创造的“呼舌”技法在演奏时多次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凤凰展翅的音乐形象。
《孔雀开屏》
乐曲介绍与赏析
笙独奏曲,阎海登创作于1957年。孔雀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动物。乐曲通过对孔雀的形象描绘,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
全曲以山西晋北民歌的音调为素材,由五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是节奏自由的散板,通过节奏、速度的快慢徐疾的对比,传统和音与单音的对比等等,使音乐起伏有致,生气勃勃。尤其是在长音上用打音装饰,生动地描绘出孔雀舒展双翅、跃跃欲飞的姿态。
第二段是优美如歌的慢板,笙用“呼舌”技巧演奏,华丽悠缓,抒情动人,描绘孔雀迎着朝霞缓缓展开彩屏的美丽情景。
第三段转为欢乐跳跃的小快板,笙先后用和音、单音和快速的双吐吹奏,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描绘出孔雀欢乐地跳跃嬉戏的场面。
第四段速度更快,跳荡的三吐和不断反复的、用装饰得音强调的短小句逗以及上下呼应的乐句展开,使音乐情绪趋向高潮。
第五段再现了第二段的悠长旋律,充满诗情画意。尾句渐慢渐弱,描绘孔雀渐渐向天边飞去。
《渔舟唱晚》
乐曲介绍与赏析
《渔舟唱晚》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流传广、影响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娄树华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为标题。近年来,有人认为此曲系山东金灼南根据《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只是在金谱基础上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两种说法尚未定论。
乐曲开头舒缓典雅,描绘夕阳斜照碧波的画面;接着音调逐层递降,反复变化,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表现渔翁唱晚的情趣。接下来的是此曲最大的特色,就是用递升递降的的旋律多次反复演奏,并且逐渐加快,音乐跌宕起伏,表现了流水的层涌回荡,渔船随波渐远的情景,是一首蕴含诗情画意的优秀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闹元宵》
乐曲介绍赏析
筝独奏曲。作于1956年。是曹东扶的代表作。乐曲描绘了闹元宵的民间风俗场面。
乐曲通过描绘闹元宵的民间风俗场面,表达了人们在节日的欢乐情绪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引子以大幅度的急速划弦,连续托劈双弦及长摇指法,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
第一段音乐素材取自河南民间吹打乐,采用左手下滑大颤等手法,并以右手指法,类似唢呐在吹奏,曲调平稳流畅,优美如歌。
第二段是乐曲的主体,作者汇集了豫剧、曲剧、越调等河南地方戏曲素材,曲调活泼谐谑、跌宕起伏。特别是运用独创的左手击弦,配合右手勾、托、抹、剔的手法,模拟锣鼓声,气氛更加热烈欢腾。
第三段吸取了河南曲子“鼓子头”中富有动力性的节奏,以右手划弦及左手和弦、扫弦的手法,将音乐推向高潮,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满怀信心。
《庆丰年》
乐曲介绍与赏析
筝独奏曲,赵玉斋吸取北方民间音调和锣鼓节奏而创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表现了人们喜庆丰年时的欢乐情绪,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演奏中,作者突出地发展了筝的左手技巧,通过奏和弦以增强热烈的情绪,为右手旋律作伴奏,或是与右手交替弹奏构成旋律,获得良好的效果。
此曲是建国初期创作的优秀筝曲之一,对后来筝曲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东海渔歌》
乐曲介绍与赏析
筝独奏曲,是张燕以渔民劳动生活为题材创作的筝曲。乐曲取材于渔民的劳动生活,描绘了渔民的劳动场面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乐曲开始,以连续上、下行历音伴奏号召性音调作为引子,展现了一幅大海汹涌澎湃的画面。
在引子后,乐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运用长摇技法奏出开阔优美、富于歌唱性的主题。并从末句派生出欢快跳跃的对比性的曲调。经反复演奏后,主题用左手移低八度再现,右手用历音技法奏出颠簸激荡的音型作陪衬,表现了渔民愉快出海的情景。
第二部分采用号子音调,右手时而用单音,时而用和音弹奏旋律,左手以劳动节奏作伴奏,表现一领众和、团结一致的劳动场面。
第三部分是主题的再现,音域宽广,富有激情,表现了渔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战台风》
乐曲介绍与赏析
筝独奏曲。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博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
全曲气势磅礴、形象鲜明。通过描写码头工人与台风博斗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不畏坚难,勇敢豪迈的气魄和对未来必胜的信念。
第一部分节奏快速强烈,曲调热情洋溢,表现了码头工人生气勃勃,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筝柱两侧反向刮奏,发出混乱而强烈的音响,渲染了强台风袭击码头的惊险气氛;
第三部分用筝模拟呼啸的台风滚滚而来;描绘工人与台风的博斗,激昂向上,隐含着必胜的信念;第四部分以悠扬的旋律,抒发工人胜利的豪情。
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现,工人们重新投入紧张而热情的劳动。此曲被改编成钢琴独奏曲。
《香山射鼓》
乐曲介绍与赏析
筝独奏曲,曲云作于1980年。由《柳青娘》、《月儿高》、《香山射鼓》、《扎子》四首曲牌联缀而成。后编入《仿唐乐舞》作筝独奏,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作者熟悉陕西地方戏曲,运用秦筝按变音等演奏技巧,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乐曲描绘了香山的优美意境和人们举行香会时热烈欢腾的场面。
《柳青娘》包括引子和第一段:引子以清脆的泛音与华彩的琶音描绘了山幽烟袅,梵音绵长的情景。
第一段,运用揉、吟、滑、按以及擘、撮等技法奏出慢而柔美的主题音调。
第二段左手上行刮奏声中呈示《月儿高》的音调后,右手以密集的摇指,左手伴以低音,表现了朦胧虚幻的意境。
第三段《香山射鼓》节奏活泼,音乐轻快,随着节奏的变化和力度的加强,将全曲推向高潮。
末段用双手快速交替演奏的技法,模仿《扎子》的鼓点,急促有力,声势强烈,渲染了人们在举行香会时那种热烈欢腾、人声鼎沸的热烈气氛。
《林冲夜奔》
乐曲介绍与赏析
筝独奏曲,林冲雪夜奔梁山是《水浒中》的精彩篇章,多次搬上舞台。陆修棠、王巽之于1962年根据昆曲《宝剑记·夜奔》一折为题材,采用《新水令》曲牌的旋律加以改编发展,表现林冲雪夜奔梁山的情景。
全曲分四段:第一段是慢板,节奏自由,低音区的切分节奏音型和中、高音区的摇指旋律交替进行,表达了林冲内心的叹息和悲愤之情。
第二段转入小快板,前半段节奏及技法多变,模仿戏曲中的锣鼓场面,表达了一种恐惶不安的情绪;后半段在左手固定低音的伴和下,右手在高音区奏出急促的旋律,具有一种紧迫感;
第三段以连续的滚拂扫弦、重吟和摇双弦技法模拟风雪交加。
第四段旋律紧凑而坚定,表现林冲最终下定决心,奔向梁山。
《三峡船歌》
乐曲介绍与赏析
古琴独奏曲。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师李祥霆作曲。作者在此曲中吸取了多种弹弦乐器技巧,扩展了古琴的表现力。
作者继承了《流水》的传统表现手法,同时大胆吸取其他弹弦乐器的技巧,丰富和发展了古琴的表现力。
作者在处理旋律时,采用食指持续的急速抹挑,不仅使长音得到延续,而且力度变化自如。这种手法突破了古琴对于长音只作节奏变化的传统。
在表现船夫号子时,作者采用单音旋律与和音相结合的手法,并借鉴新疆的弹乐器热瓦甫的演奏技巧,在古琴上连续作刺、托、擘、拨指法的组合,增强对答呼应乐句的力度,犹如船夫们唱着号子,一领众和,非常协调。
进入急板时,作者吸取了琵琶的摭分和筝的多弦摇指,使气氛更加紧张强烈,如同行船顺流急下,一日千里。
《梅园吟》
乐曲介绍
古琴独奏。许国华、龚一作于1978年,通过对梅园中梅花的赞咏,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作者对于古琴表现现代题材及提高古琴技巧的难度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这首作品发表于《音乐创作》1980年第四期。曾获上海市文化局创作演奏奖。
乐曲赏析
乐曲通过对梅花婀娜多姿的丰采及傲霜怒放的描绘,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性,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
乐曲除引子和尾声外,另有三个乐段,并根据古代琴曲创作的传统,列有分段小标题,以提示该段的内容。
引子“晨曦”,曲调清新,勾画出一幅晨曦美景;旋律连绵,富有情韵,表达了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深切怀念。
“英姿”和“傲霜”,以舒展流畅和节奏强烈的两个对比性的主题,分别表现梅花婀娜多姿的丰采与傲霜抗寒的性格。
“飘香”,综合前几段泛音手法、节奏音型等因素,采用不同调性的色彩,描绘高洁的梅花吐蕊怒放,香飘万里。
尾声由按音、散音构成相互呼应双声部的交替奏鸣,犹如赞歌四起。按泛音序列进行的八度和音,意境深远,令人回味。
作者从富有江南特色的民歌与老淮调中,提炼出别具风韵的音乐语言,赋于《梅园吟》醇厚的地方色彩。
《赶花会》
乐曲介绍与赏析
琵琶独奏曲,叶绪然创作于1960年。花会,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民间佳节之一。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和轻巧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西南民间花会的优美欢腾情景。
乐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四川民歌《采花》为主题,优美流畅,娓娓动听。接着,在一个活跃而带俏皮的乐段以后,重复《采花》的曲调,运用了传统技法“摘”,和第二弦上的旋律同时演奏的技巧,产生了多声部的效果,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四川民间敲打着盅盘伴唱的情景。
第二部分音乐活泼、诙谐,展现了花会上人们欢乐起舞的热烈场面。中间插入对比鲜明的抒情段落,仿佛是动人的歌唱。
第三部分是再现《采花》主题,琵琶用挑长轮的技法,旋律更加柔和甜美,富有歌唱性,表现了一种幸福美好的境界。
《狼牙山五壮士》
乐曲介绍与赏析
琵琶独奏曲,作者以独特的表现手法,高度的热情,歌颂了五壮士英勇抗日的历史事迹。
吕绍恩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作者以高度的热情,歌颂了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此曲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琵琶武曲的表现手法,而且借鉴了西洋的作曲技巧,全曲结构严谨,形象鲜明,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琵琶曲的创作和演奏技术。
乐曲开头是一个节奏自由的引子。悲壮有力的角调式主题音调在琵琶的中低音区反复呈现,强烈地渲染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肃穆气氛。紧接着,琵琶奏出了坚定有力的旋律和类似军乐的雄壮音调,塑造了出没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区,顽强打击敌人的八路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主体,先是一段表现敌人形象的乐曲:鬼鬼祟祟、缩头缩脑。然后,作者借鉴传统琵琶武曲的扫拂、夹扫等演奏技法,并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频繁的转调、三连音的节奏型以及敌我主题音调的交织、冲突等手法,刻划敌人的凶暴残忍的嘴脸,描绘了五壮士的英勇不屈,浴血奋战的情景。
第三部分是抒情性的。先在琵琶的最低音区奏出缓慢沉痛的曲调,表达人民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深沉悼念,然后在高音区用长轮奏出充满深情的歌唱性旋律,表达了对英雄的热烈歌颂。最后,乐曲用扫拂和轮双弦技法演奏,音乐充满力量,震撼人心,全曲结束。
《彝族舞曲》
乐曲介绍
王惠然1965年创作的琵琵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殷飚将它改编成吉它独奏曲,1987年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吉它艺术节中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扬,成为一首在吉他界中颇有影响的吉他名曲。
乐曲赏析
(一)以轮指开始,慢起渐快,犹如悠扬的笛音。接着从彝族山歌《海菜腔》发展而来的缓慢自由、色彩朦胧的旋律,描绘了恬静朦胧的山寨美景。
(二)主题源自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琵琶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盈的舞姿。
(三)与(四)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运用扫弦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五)出现一小段以均匀音型陪衬的长音旋律。速度的突慢,对比鲜明。尾部又回到(四)段的快速度。(六)段浑厚深沉的一连串排比短乐句,乐音坚实有力、热烈红火。尾部以音区的逐层提高把把音乐推向高潮。
(七)与(八)再次呈现对比性的抒情段落。更加充分发挥了曲首悠扬的笛声和歌声,展现了一个更加恬美、朦胧的意境,表达一对对恋人互吐衷肠,情意绵绵的情景。
(九)重复主旋律,渐弱渐远,如同热恋的青年男女沉浸于幸福之中,意境深远。
在此曲中,王惠然首创”四指轮“技法。即在传统扣轮、挑轮、勾轮的指法基础上,把右手大指分离出来,用食、中、无名和小指作轮。大指弹奏独立的伴奏声部,以奏出复调或和声效果。
《新翻羽调绿腰》
乐曲介绍与赏析
琵琶独奏曲,《绿腰》为唐代著名歌舞大曲,属“软舞”类。据传唐贞元年间,乐乙进新曲。音乐清丽委婉,德宗十分喜爱,但又嫌其太长,命乐乙录其紧要精彩处演奏,故称《录要》,后亦称《绿腰》、《六么》,现已失传。1982年底陕西省歌舞团创作大型歌舞《仿唐乐舞》时,杨洁明根据唐诗中关于《绿腰》的描述,谱写了琵琶独奏《新翻羽调绿腰》,优美流畅,颇具古风。
全曲有五个段落,结构上又可分为类似唐大曲的三个部分:散序(散序多拢捻);中序(轻盈绿腰舞;慢态不能穷;婉如游龙举);破(繁姿曲向终)。五段小标题除第一段取自元稹《琵琶歌》外,其余皆取自李群玉诗《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乐曲以变奏和展衍相结合的手法写成。
第一段为自由舒展的散板,节奏由慢而快,具有“散序”的特点。二、三、四段为“中序”,即乐曲主体。其中第二段是主题的呈示,节奏平稳,音调带有江南风格,轻歌曼舞,柔美抒情,表现了舞女轻盈的舞姿;第三段渐快,对比强烈,摭分指法的运用与西域异族音调的融入,使音乐十分丰富生动,展现了变化万千的优美舞姿;第四段用勾轮、摇指等手法奏出,表现舞女穿行时翩若惊鸿,宛如游龙的情景。第五段为全曲的高潮“破”,也称“花十八”,主题作了较大的变动并加花演奏,音乐在琵琶宽广的音区中跌宕起伏,由慢渐快,强烈的扫拂指法,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及节拍的灵活变换,把全曲推向高潮。
全曲以羽调式为中心,并运用了清乐、雅乐及燕乐的音阶特点。此曲在1983年亚洲第六届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节目,并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二等奖。
《天山之春》
乐曲介绍与赏析
琵琶独奏曲,原为乌斯满江和俞礼纯合作的热瓦甫独奏曲。1961年由王范地改编成琵琶独奏曲后广泛流传。
乐曲描绘天山春天的秀丽风光和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敲起手鼓、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场面。
乐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为三拍子,通过两个鲜明对比的主题描绘了春到天山时一派明媚喜人的秀丽风光。第一主题用长轮演奏,带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间音调特点,舒展宽广,具有较强的歌唱性。紧接着的第二主题采用了新疆弹拨乐器常用的那种轻快活泼的节奏型,生动有趣。随后第一主题在属调上再现。在挑长轮以后,作者巧妙地以双音与空弦音相结合奏出第一主题,音响和节奏显得丰富多采。
第二段是一个欢腾的快板段落,音乐转为D调,节拍也变为二拍子,色彩明亮,旋律带有强烈的新疆民间舞曲风格,充分发挥琵琶扫、摭分和快夹弹等技法,热情奔放,一气呵成,形象地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敲起手鼓、载歌载舞的欢乐热闹场面。
《火把节之夜》
乐曲介绍与赏析
琵琶独奏曲,1979年,吴俊生首次运用(1=D首调)的四度定弦法创作了这首乐曲。定弦的改变使乐曲呈现出一种新的色彩。乐曲描述了彝族人民庆祝火把节的情景。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天晚上,人们纷纷点起火把尽情歌舞,青年男女们也借此互诉衷肠。此曲描绘了这一动人的民族风情。
乐曲共分为三段:第一段引子以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题轻柔地奏出。极富歌唱性。琵琶运用绰、注、打、擞等左手技法润饰,舒展柔美。
第二段欢快明朗,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轻快诙谐到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中间部分,旋律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语;第三部分用夹扫演奏,强烈有力,描绘了人们狂欢的场面。
乐曲的第三段是主题的再现,采用了大指挑奏分解和弦的技法,优美宁静,富有韵味。
全曲以小调式写成,四度定弦不仅扩大了音域,而且使乐曲的和弦演奏更为方便有效。作者在第二段中还模仿了彝族口弦的音响,使之更具地方色彩。
《春到沂河》
乐曲介绍与赏析
柳琴曲,王惠然作于1975年。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绘了沂河两岸的优美风光,歌颂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引子(散板)和第一部分(快板)取材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描绘了沂河两岸的明媚春光。
第二部分(慢板)旋律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与前后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韵味。
第三部分(快板)是一个变化再现段落,快速强烈。柳琴在乐曲尾部充分发挥了“夹扫”技巧,使旋律在强而有力的和音衬托下,渲染了异常强烈的气氛。
《幸福渠》
乐曲介绍与赏析
柳琴独奏曲,王惠然作于1970年。当时作者在三弦高音柳琴的基础上试制四弦柳琴,此曲即为第一首四弦柳琴独奏曲。乐曲构思来自一幅描绘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同志为乡亲们挖渠引泉的国画。据说当时水渠挖成后,延安人民激动地把它称为“幸福渠”,以表达对党的深厚感情。乐曲的音乐素材来自陕北民歌《高楼万丈平地起》。
全曲除引子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题的呈示,柳琴用琶音划奏描绘流水叮咚的动人意境;以长轮演奏,抒发出人们幸福感激之情,旋律优美深情,富有歌唱性。
第二部分先由柳琴奏出强烈激动的散板,把乐曲推向高潮,引出宽广的歌唱性段落。音乐在柳琴嘹亮的高音区上展开,充满激情。
第三部分是欢畅的小快板,音乐轻巧跳荡,如同渠水涓涓而流,表现了人们心中的喜悦之情。最后,乐曲在流水般的琶音和清澈的泛音中结束。
《“毕兹卡”欢庆会》
乐曲介绍与赏析
柳琴独奏曲,王惠然作于1978年秋。“毕兹卡”是湖南土家族人的自称。乐曲描绘洛塔山界彩台高扎,“毕兹卡”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热烈场面,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引子以土家特色的音调和强烈的“打溜子”节奏开始,热闹欢腾。
接着是柔美抒情的慢板段落,柳琴滚指奏出由土家族民歌《土家唱起跃进歌》发展而来的主题,然后主题在底调上重复,演奏时用右手拇指指肚拨弦,产生了浑厚的特殊音色,具有对比的色彩,左手配以推挽吟揉,使主题分外含蓄柔美,抒发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情绪。
紧接的快板段落,主题以节奏变形的手法展开,柳琴富有弹性的演奏使它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性。然后主题节奏拉宽,柳琴与乐队相辅相成地奏出,展现了载歌载舞的场面。在主题的几次变奏之间,插入了模仿“打溜子”节奏的段落或快速的过渡段,不断把音乐推向高潮。
最后柳琴以快速演奏、双八度大跳、双弦沥音等技巧,与乐队再现引子“打溜子”段落。
《边寨之夜》
乐曲介绍与赏析
大三弦独奏曲,费坚蓉作于1982年。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民族器乐)中获一等奖。作品表现了西南边陲少数民族青年在节日之夜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边寨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民族风情。
在乐曲中,作者借鉴了云南民间艺人张老五小三弦的演奏特点和古琴滑音,琵琶的轮、摇指等技法,并创造了拍弦和击鼓皮的新技巧,丰富了三弦的表现力。
乐曲分三段。引子是一连串柔美的轻滑音,犹如青年们的口弦声,飘浮在月光朦胧的山寨夜色中。第一段的主题具有浓郁的云南少数民族音调特点,质朴欢快,悠美动人。每小节的后三拍用左手拍弦与右手指甲击鼓皮交替进行,奏出鲜明的舞蹈性节奏。随后主题用各种演奏技法变奏,表现青年们尽情歌舞的欢乐场面。
中段是柔美恬静的抒情性慢板段落,描写了在欢歌畅舞之后,情侣们在林中月下倾吐心曲的情景。
第三段是一个再现段落,主题在作了多次变化再现后,以结构分裂的方法使句幅越来越小、律动越来越快,迅速跃向高潮。全曲在以欢腾强烈的敲击鼓皮和拍击琴杆所描绘出的狂欢场面中结束。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
乐曲介绍与赏析
月琴独奏组曲,刘锡津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作者曾深入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撷取了内蒙古、鄂温克、赫哲和鄂伦春等民族生活和劳动中最具特征的场景为内容,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四幅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形象各异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情画。
乐曲通过“赛马”、“驯鹿”、“渔歌”、“冬猎”四个小曲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幸福而又多彩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
赛马。描绘善骑的内蒙人在“那达慕”大会上进行扣人心弦的赛马场面。在强烈的小军鼓伴奏下,月琴引出号角一般的引子,接着,用木鱼敲出如同骏马欢驰的节奏,月琴奏出具有浓郁内蒙风味的、欢快的主题,随后对主题进行加花变奏,形象地描绘出紧张热烈的赛马场面。中段是歌唱性的抒情段落,木鱼和乐队仍保持着奔驰的节奏型。最后变化再现第一段,月琴以快速滑音模仿出的骏马长嘶的效果,赛马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驯鹿。是描写我国东北边疆的鄂温克族人驯鹿的情景。“鄂温克”意即“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捕鹿驯鹿是鄂温克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乐曲的引子以月琴演奏泛音与笙呼应,模拟驯鹿的哨声。接着在乐队舞蹈般的节奏型上,月琴奏出极富民族特色、优美欢乐的主题,巧妙地运用装饰音和推拉滑音,使旋律显得温柔可爱,表现了鄂温克人驯鹿时的喜悦心情和鹿群的驯良、柔顺。主题反复时月琴与二胡及乐队形成对比复调,丰富了乐曲的意境和色彩。最后月琴和乐队奏出渐轻渐弱的脚步声,仿佛是人们赶着鹿群渐渐远去;
渔歌。描写了以捕鱼为主的赫哲族人在渔舟晚归时的欢乐歌声和愉悦心情。月琴以推拉滑音和均匀的滚奏唱出的歌声,在微微起伏的乐队伴奏下十分舒展动人。末尾以富于色彩的和声及大提琴的低声吟唱渲染出晚霞锦绣、船歌悠扬的美丽意境;
冬猎。描写了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狩猎场面。“鄂伦春”意即“山岭上的人”。引子渲染出原始森林的神秘和狩猎前特有的紧张气氛。接着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追猎的场景,随后乐队全奏出欢乐明朗的歌调,抒发猎人满载而归时的喜悦心情。
《十八板》
乐曲介绍与赏析
三弦独奏曲。原是流行于河南一带的民间乐曲,用于地方戏曲和曲艺开演前演奏,曾有以坠琴或管子、唢呐主奏的多种演出形式。李乙于1953年将此曲移植为大三弦独奏曲,别具一格,对发展三弦的演奏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独奏乐器,起了积极作用。
全曲的乡土风味很浓,生活气息强烈,分慢板和快板两大部分,并又细分为七个小段落。
第一段用强烈扫弦开始,富有气魄。接着以滑音及短撮等技法,旋律流畅生动,有浓厚的北方风味。表现了北方人民豪爽、乐观的精神气质。
第二段起,速度渐快,音乐由轻快活泼而转入热烈红火。音乐层次分明,富有动力。如用弹、挑演奏活泼的节奏;用扫弦加强节奏重音;用和音衬托旋律使音响丰满。至第五段处,连续使用扫弦技法,奏出强烈的民间锣鼓节奏音型,铿锵有力,渲染欢腾红火的热闹场面,使人听后精神为之振奋。
第七段再现第一段慢板,由于通过长大的快板段落的强烈对比,具有新意。
《边寨之歌》
乐曲介绍与赏析
扬琴独奏曲,张晓峰作于1961年。旋律富有意境,并创造了“连抹”、“撮抓”等新颖的演奏技法,在1963年“上海之春”演出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被称为“具有独创性”的扬琴曲。
乐曲通过“歌引”、“对歌”、“月下欢舞”三个部分描绘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彝家山寨的青年们在树影婆婆的森林里,围着篝火,尽情欢歌畅舞的情景,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全曲由歌引、对歌、月下欢舞三个部分组成:
歌引由竹笛吹出明朗悠扬的曲调,扬琴借鉴了古筝的技法,用食指大幅度的“连抹”,奏出一连串琶音作为呼应,展现出一幅清泉淙淙、月色清朗的边寨夜景。
对歌是一个抒情的慢板乐段,取材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芦笙舞曲音调,扬琴用的“轮竹”奏法在高音区奏出,然后在低八度重复以后,主题移到了伴奏乐队声部,最后,扬琴和乐队一起奏出这一抒情的旋律,富于歌唱性,优美深情,表现了彝家的对歌场面。
月下欢舞是一段热情奔放的舞曲,主题与对歌有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节拍的变化和速度的加快,与对歌段形成了鲜明对比,描绘了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这一段的中间部分,借鉴了古筝“撮”的技法,奏出轻快活跃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彝族青年诙谐轻巧的舞姿,充满了欢乐的情趣。
最后,扬琴以高低八度分解和弦的快速进行把乐曲推向高潮,在炽热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红河的春天》
乐曲介绍与赏析
扬琴独奏曲,刘希圣、李航涛作于1974年。取材于彝族民间音乐《海菜腔》和《烟盒舞曲》。乐曲热情赞颂美丽富饶的祖国南疆和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建设美丽家乡的雄心。
引子部分以彝族民间音乐《海菜腔》为素材。左竹连续轮奏的长音和右竹急速翻滚的五声音阶琶音相交织,描绘出春到红河,百花争艳,冰雪消融,流水潺潺的美丽景象。
第二部分是民歌风的歌唱性主题,旋律亲切柔美,并富有色彩变化。
第三部分充分发挥扬琴擅长快速演奏的特点,并运用彝族人民所喜爱的“烟盒舞曲”节奏型,主题通过多次转调和转换音区,表现出热烈欢快的群舞场面。
尾声部分扬琴用双竹奏出饱满的和音与坚定的音型,表达了万众一心,共建家园的坚定信念。
《闹台》
乐曲介绍与赏析
扬琴独奏曲,李德才根据四川扬琴传统曲牌改编,苏休荣、李克贵整理。曲调优美,气氛热烈。于正式演唱前演奏,犹如“开台锣鼓”,用以吸引观众和起静场的作用。扬琴是四川扬琴伴奏中的主奏乐器。著名老艺人李德才发展和丰富了扬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性能,将《闹台》、《将军令》等曲牌加工整理成扬琴独奏曲。该曲是由苏休荣、李克贵根据李德才演奏谱加以整理的。
乐曲一开始是散板引子,节奏慢起渐快,类似“三通鼓”,渲染了一种热烈的气氛。接着的慢板部分是由“大板头子”(演唱前的一段过门)发展而成,曲调优美动听,节奏繁简有致。后半段慢起渐快转入快板,它以六小节的曲调变化重复了十七次之多。强烈的双音和切分音节奏,连续的密集十六分音符,用“浪竹”技巧演奏的两声部,音乐气氛喧闹,富有感染力。乐曲最后再现引子的音型,首尾相应。
《双手开出幸福泉》
乐曲介绍与赏析
扬琴独奏曲,丁国舜作于1973年。乐曲以河南豫剧的某些音调为素材,充分发挥扬琴的各种演奏技巧,表现了广大农民的壮志豪情,描绘了原来多旱缺水的山区如今泉水潺潺的喜人场面。
乐曲一开始是挺拔昂扬、带有号召性的短乐句,然后扬琴以双手八度的奏法奏出连续的六连音和向上模进的五声音阶进行,造成一种强烈的动势,仿怫是阐开水流,渠水滚滚而来,气势奔放。
第一段是全曲的主题段落,音乐坚定有力,多次出现同度或几度跳进的切分音,使音乐更富于昂扬向上的性格,表现出农民们在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意气奋发的精神风貌。
第二段是一个抒情性段落。如歌的旋律由扬琴和乐队先后奏出,表达了人们望着渠水潺潺的喜悦心情。
第三段音乐转入上四度调,从第二段主题引伸出来的旋律分割变化成对称的短句。扬琴时而用琴竹拨弦,时而又用琴竹上下滑奏,音乐活泼跳宕清亮,描绘了水珠跳晶莹四溅的动人场景。紧接着的华彩段又回到了原调,作者借鉴了四川扬琴名曲《将军令》中八度快速跳跃的竹法,使音乐奔腾向前,达到了全曲的高潮。
最后再现了第一段,全曲结束于与开头相呼应的豪迈、响亮的尾句中。
《湘妃竹》
乐曲介绍与赏析
箜篌独奏曲,崔君芝、李树宝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用经过改革的古代乐器箜篌演奏。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二等奖。
作品取材于琵琶古曲《塞上曲》第三段“湘妃滴泪”,是一首短小精练的自由变奏体结构的乐曲。旋律清婉柔美,表现了洞庭湖畔雨后晚晴、湘竹沾露的深秋暮色,歌颂了竹子的高尚气节。
在演奏上主要运用了箜篌清越的泛音和泛音揉弦的技法,旋律轻柔淡雅。并借鉴了琵琶的四指轮技法奏出快速密集的音型,刻画了竹笋破土而出的形象。在乐曲高潮时,作者从古代卧箜篌的演奏法中受到启发,用拨子演奏,使音色上形成变化,具有较好的效果。
全曲就像一首散文小诗,素静淡雅,别有情韵。
《大起板》
乐曲介绍与赏析
板胡独奏曲,何彬根据“河南曲子”中的板头曲《小调大起板》改编。“板头曲”指专用于演出开始前演奏的器乐曲。《大起板》原来用坠胡主奏,现改为板胡独奏、小乐队伴奏的形式。板胡特有的刚健泼辣的特性,及明亮的音色,更增添音乐的阳刚之气和乡土气息。全曲结构洗练,一气呵成,旋律明快,高潮迭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全曲共由四段组成。第一段引子部分,以同音进行,粗犷泼辣的演奏,快速而强烈,表现出宏大的气势。接着活泼的旋律围绕宫音1旋转,对答呼应,句幅逐层扩大,乐思不断地展开,最后用河南板头曲音乐典型的终止乐句结束第一段。
第二段速度稍慢,采用二拍子和三拍子两种节拍的交替,运用切分节奏、混合节拍等,节奏活跃。特别是清角音4的出现,旋律色彩发生了变化,表现了轻松活泼,热情欢快的情绪。
第三段采取逐层递减(由大到小),音乐动力性强。更妙之处是从高音5开始下行至3的移指长滑音,诙谐风趣。当旋律下滑到3音时,旋律八度上翻,用模进手法重复了前半段旋律。
第四段部分重复前段旋律,但速度更快,力度更强,把音乐推向高潮。当再次奏出诙谐逗人的长滑音之后,速度突慢,以典型的终止乐句结束全曲。
《赛马》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独奏,黄海怀1964年作曲,系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中涌现的新作品。乐曲表现的是内蒙古人民在节日赛马的热烈景象,旋律轻快奔放,风格独特,富有激情,尤其是用手指拨动二胡内弦演奏如同阵阵马蹄声,妙趣横生,富有想象力。全曲短小洗炼,结构紧凑。
乐曲开始是热烈奔放的快板,坚定有力的强音和快速急促的音型宽紧相间,刻画出群马奔驰和人声鼎沸的场景。
第二段主题选自内蒙民歌《红旗》,旋律富有浓郁的内蒙风味,热情昂扬,抒发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欢乐之情。主题第一次变奏音乐活跃跳动,富有动力。第二变奏以伴奏乐器演奏主题,而二胡巧妙地用手指拨动内弦,奏出跳跃的分解和弦,两个声部的巧妙结合,妙趣横生。
第三段重现首段后,快速分弓演奏旋律,情绪更加热烈高涨。大起大落的分解和弦音跌宕生姿。最后从最低音区开始,向上模进,急速跃向高潮顶点,用颤弓奏出强烈的羽音,声势浩大。当羽音切住后,以坚定的节奏结束全曲,铿锵有力。
《三门峡畅想曲》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曲,刘文金作于1960年。作者采撷了三门峡水库工程中的几个画面,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刻画建设者们豪爽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崇高的志愿和对未来的憧憬。
作者对乐曲写有如下说明:当人们登高展望时,整个三门峡水库的壮观引起了无限广阔的引以自豪的感受,音调激情而高亢。
第一段:富有舞蹈性节奏的主部音调,展现了建设者们愉快豪爽的形象。
第二段:进一步表现了建设者们崇高的志愿和坚定的信心。
第三段:音调轻松、含蓄。
第四段:柔美抒情,主要表现对于劳动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想象。
第五段:音调时而轻松愉快,时而情绪紧张,表现了劳动的场面。
第六、七段和尾声:主部和第一插部的最后再现,乐曲更加火热,在十分热烈的气氛中结束。(www.xing528.com)
《战马奔腾》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曲,陈耀星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乐曲描写守卫祖国边疆的骑兵战士苦练杀敌本领的情景,表现了他们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作者立意清新,富有独创,绘形传神地刻画了战马奔腾的形象。
乐曲选用了群众所熟悉的进行曲音调以点题,并创造了两个富有特征的主题:第一主题音调激奋昂扬,节奏铿锵,精悍有力。第二主题富有歌唱性,表达了边防战士自豪的心声。
为了表现乐曲内容,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特殊演奏技巧。如用“大击弓”以模仿马蹄飞奔声;用“双弦快速抖弓”表现冲锋时的厮杀声;用快速的连顿入弓和下滑音的结合模仿马嘶声等,展现了战马嘶鸣、掣电飞奔、冲锋陷阵、顽强格斗的艺术情景。
《流波曲》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曲,是盲艺人孙文明的代表曲,是他流落异乡困苦生活的自我写照,把自已比作默默流逝的水波,借琴声倾吐痛苦的心声,凄苦缠绵深沉,表现感情真挚。
乐曲结构短小,结构布局合理,特性音调贯穿全曲,起到点题作用,并以此把全曲划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段旋律向上引发,旋即下落,表达了欲诉还休的痛苦。
第二段在高音区上作多次八度来回跳跃,抑扬有致,深沉悱恻。
第三段是进一步发展了前段的乐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愤懑不平。
第四段进入高音区,是一个展开性段落,因受阿炳曲《二泉映月》的影响,出现与其相似的旋律。
第五段融合了一、二段的特性音调,以第一段的末句作为乐曲的终止。全曲节奏舒缓,首尾呼应。
《怀乡行》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曲,陆修棠作于1936年秋。当时正是国家面临沦亡的时刻,作者有感而发,在怀念美丽故乡的同时,倾注了悲愤的感情,反映了忧国忧民之心。
第一段慢板,音调委婉缠绵,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第二段小快板,节奏顿挫,速度逐渐加快,表现作者急切返故乡的心情。在旋律连续两个八度上越之后,音调层层下落,逐渐减速,引出末段。
末段旋律出现“变徵”之声,很有表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在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中蕴含着激动悲愤之情。
《山村变了样》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曲,曾加庆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流传甚广。
全曲的音乐亲切,格调清新,结构简练。以山歌风味的音调描写山村新貌,主题悠扬柔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赞颂。
引子由扬琴自由地奏出主题音调,悠扬柔美,流露出人们内心的欣喜之情。
第一段是小快板,抑扬顿挫的旋律,富有音韵,乐句对答呼应,风趣活泼。
第三段是散板,旋律流畅自如,音浪迭起,表现了人们面对变了样的山村新貌,心思起伏,难以平静。
第四段是再现部分,对主题作了很大删节,并以高音结束全曲。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草原上》
乐曲介绍与赏析
中胡曲,刘明沅编曲。乐曲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和牧民自在快乐的放牧生活,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颂。
中胡发声浑厚、音色别致,与内蒙的马头琴相似。作者曾深入内蒙演出,又向著名马头琴演奏家舍拉西学习马头琴演奏,因此熟悉内蒙民间音乐的音调和特点,故成功地运用蒙族曲调,用中胡独奏形式表现内蒙人们风情,反映牧民生活。
乐曲在马铃和木鱼轻奏的马蹄声节奏陪衬下,笛子吹出飘逸明亮、节奏自由的曲调,引出中胡独奏的散板乐段,作者采用马头琴常用的三度颤音和演奏技巧,委婉舒展、悠然起伏,刻画了碧草如茵的宽广草原,牛马成群,牧民们悠闲自得的放牧情景。
引子过后,中胡奏出优美的歌调,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颂。
第三部分是欢乐的小快板,节奏富有弹性,表现了健马在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奔驰的情景。
乐曲结尾是引子的缩短再现,结束在轻微的泛音上,余音缭绕,意境深远,令人回味。这首乐曲,对于中胡发展成为独奏乐器,起了积极的作用。
《花欢乐》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独奏曲。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欢乐歌》的变体,它是将《欢乐歌》作放慢加花,故名《花欢乐》。
《欢乐歌》旋律简洁流畅。而《花欢乐》的曲调悠然,典雅文静,另有韵味。
蒋风之的演奏谱基本上保持了江南丝竹二胡的传统演奏技法,但也突破了民间二胡只用一个把位的习惯,运用换把使旋律向上伸展,使旋律起伏多姿,委婉悦耳。
《拉骆驼》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独奏曲。曾寻编曲。这是一首具有鲜明的内蒙地方色彩的二胡独奏曲,曲调悠扬流畅,情感亲切朴实,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赞颂。
乐曲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经过器乐加工,充分发挥乐器的性能。
第一段是一支民歌旋律,作者很好地保持了原曲的歌唱性特点,二胡演奏的泛音犹如歌唱者演唱的假声,柔和飘逸,富有艺术魅力。
第二段是华彩旋律,明朗辽阔,引人遐思。
第三段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轻快欢畅,情绪雀跃,富有生气。二胡拨弄的空弦音更增添了情趣。
第四段与第一段相同。
《豫北叙事曲》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独奏曲,刘文金作于1958年。乐曲通过两个主题的对比发展,表现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解放前后所发生的本质变化。
全曲由引子和四个段落组成。引子自由强烈,二胡奏出的主题是根据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改编的,委婉悠缓,深沉悲哀,如泣如诉。
第二段通过间奏,由C调转入D调,情绪陡变,旋律明朗,速度加快,节奏多变,以倚音润饰主题,充满喜悦和诙谐之情。
第三段又转回到C调,节奏及速度多变,旋律跌宕起伏,渲染了一种欢腾的景象。
第四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音乐形象也随之改变,明朗宽广,富有浪漫色彩,表现了豫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景。
《秦腔主题随想曲》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独奏曲,赵震霄和鲁日融于1958年采用秦腔曲牌创作。原为民族管弦乐曲,后改成二胡独奏曲。曲式为循环体:引子、(AB(‖:)C:‖B1DCB1)、尾声,又具有戏曲板腔体的结构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西北人民勤劳朴实和豪爽的性格。
引子选自秦腔苦音“滚白”拉宽节奏,感情奔放。
A转入慢板,曲调源于“杀妲姬”,出现秦腔苦音唱腔的特征音4和(b7),二胡频繁运用滑音润饰旋律,显得悲凉哀怨,如泣如诉。
B突然转入快板,节奏紧凑,音型短小,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后又两次变化再现,贯穿全曲。
C取材于“入洞房”曲牌,频繁出现切分节奏,句幅规整,自由模进,愉悦诙谐。
D是华彩乐段,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技巧多变,跌宕生姿。
尾声取材于“扭门栓”,二胡用全弓强奏,曲调坚定有力。
全曲的变化发展富有戏剧性,生动地表现了西北人民勤劳朴实和豪爽的性格。
《湘江乐》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独奏曲,时乐濛曲。1960年,作者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到湖南省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湖南人民虽然生活相当艰苦,但精神却很乐观,作者深受感动,只用两天写成此曲,乐曲取材湖南花鼓戏音调。
乐曲由引子、尾声和三个段落组成。
引子宽广昂扬,展现了湘江波滔滚滚的壮丽景象。
第一段轻快愉悦,风趣诙谐,表现了湘江人民勇于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二胡以重吟技法,使5音在(#5)音间移动,具有湖南羽调式的特征。
第二段由C调转入到G调,曲调源于一首湖南民歌,柔美委婉。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速度加快,情绪更为热烈,呈现出一派紧张的劳动场面,表达了湘江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
《春诗》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独奏,钟义良作于1956年。旋律明亮跌宕,充满青春活力和诗一般的幻想。
全曲分四段:在自由的散板引子后,第一段也以散板节奏出现,旋律跌宕多姿,二胡以滑音和颤音润饰,辽阔明亮,展现了万物更新的初春美景。
第二段转入慢板,二胡以均匀的连弓奏出富有歌唱性主题,委婉连绵,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然后主题变化反复了两次,并在最后变五声音阶为七声音阶,旋律色彩趋于明亮。
第三段速度稍快,出现连续的附点节奏,洋溢着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
最后,二胡以一弓一音奏出连续急促的十六分音符,热烈奔放,全曲在幻想般的尾声中结束。
《奔驰在千里草原》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独奏曲,王国潼、李秀琪作于1972年。这是一首描绘草原牧民生活情景的二胡曲。
乐曲热情奔放,悠扬流畅,通过描绘草原牧民的生活情景,抒发了牧民心中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全曲由引子和四个部分组成:引子用二胡奏出号角音调,然后转入快板,模仿骏马的嘶鸣声,展现了群马奔腾的情景。
第一段先出现欢快跳跃的主题,表现了牧民逐马驰骋在广阔草原上的场面。随后的旋律悠扬流畅,抒发了牧民们内心的喜悦。段末是节奏自由的华彩段落,富有浓郁的内蒙牧歌音调和独特的三度颤音,形象地勾画了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牧场风光,及牧民拉奏的悦耳的马头琴声。
第二段的中板曲调富有表情,描绘了牧民在草原上尽情歌唱,抒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比热爱。
第三段将首段主题作进一步扩充和伸展,通过加花变奏、切分音和连续快速向上冲击的(XXX)节奏,使音乐情绪更加紧张热烈,振奋人心。
结尾采用“紧打慢唱”手法,宽广的旋律和节奏紧密的伴奏相结合,并采用力度渐弱的处理,表现了草原牧民身骑骏马,自豪幸福,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花梆子》
乐曲介绍与赏析
板胡独奏曲,阎绍一作于1958年,采用民族乐队伴奏的形式。乐曲素材取自河北梆子中的《行弦》和花梆子《么二三》等,按戏曲音乐的板式铺排分成五段:
引子以锣鼓《三急头》开场。板胡奏出高亢激昂的倒板腔调与锣鼓相扣接,音乐悲苦凄厉。
第二段小行板。在斩钉截铁的四个强音以后,急促有力的音型反复展现,板胡与乐队竞奏,音乐热烈奔放。
第三段是如歌的慢板,板胡以倚音、移指滑音、颤音、顿音等等技法作润饰,使音乐声韵齐备,宛转动听。
第四段再现第二段,速度加快,原有乐句间的乐队间奏被删去,结构紧凑,情绪更上一层。
第五段是板胡独奏华彩段落,板鼓等打击乐器与板胡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新颖别致,极其生动。末尾出现小行板的部分曲调,以每分种200拍的速度演奏,音乐气氛异常热烈。
《秦腔牌子曲》
乐曲介绍与赏析
板胡独奏曲,郭富团于1952年根据陕西秦腔的若干曲牌改编而成。用中音板胡演奏。
全曲的速度时慢时快,力度时弱时强,节奏倏忽多变,缓时悠扬婉转,急处热烈奔放,富有戏剧性的效果。
引子取自《官谱》曲牌,热烈奔放。
第一段的曲调也源于《官谱》,但速度放慢,节奏拉宽,情绪舒展悠闲。
第二段的曲调是根据《杀妲姬》曲牌发展而成的,情绪由悲哀转激昂。
第三段是快板,原曲牌名《入洞房》,音型短小,节奏顿挫,表达了喜悦之情。
第四段在旋律放慢后,是一段由鼓板伴奏的华彩乐段,繁音急节,热烈沸腾,把全曲推向高潮。最后是第四段的变化再现。
全曲的速度时慢时快,力度时弱时强,节奏倏忽多变,缓处悠扬婉转,急处热烈奔放,富有戏剧性的效果。
《红军哥哥回来了》
乐曲介绍与赏析
板胡独奏曲,张长城、原野于1958年根据“碗碗腔”音乐改编而成。“碗碗腔”是流行于陕西华山北麓华梁等地区的皮影戏剧种,因其以碗碗(形如小铜钟)为主要的打击乐器而名,其音乐委婉动听。
乐曲通过对陕北人民迎送子弟兵的描写,表达了军民鱼水情。
乐曲一开始,旋律欢快华丽的,犹如欢腾的锣鼓节奏,且板胡速度越拉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表现了陕北人民箪食壶浆,热烈欢迎红军的火红场面。
第二段转入慢板,旋律委婉悠长,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板胡以双弦、弹弦和碎弓等演奏技巧变化演奏,细腻而深刻地抒发了广大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厚情谊以及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第三段又变化再现了第一段的曲调,速度由慢渐快,描绘了红军在欢腾的锣鼓声及人民的欢送声中踏上了新的征途。
《泉乡》
乐曲介绍与赏析
双千斤板胡畅想曲,原野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乐曲通过对美丽的泉城——济南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乐曲以山东吕剧和琴书的音调为基础,在结构上则把西洋复三部曲式和戏曲中的板腔体相结合。
简短的引子后是第一段“欢乐的快板与风趣的摇板”:板胡先奏取材于吕剧过门的主题,随后作多次变奏,描绘泉乡处处泉喷歌欢的生动情景。接着板胡“慢唱”奏出悠扬舒展的旋律,抒发了一种喜悦之情。最后,以连续的快弓描绘泉眼喷涌的形态。
第二段是“优美的慢板与恬静的柔板”:板胡奏出的旋律来自山东琴书和吕剧旦角唱腔,细腻缠绵,犹如泉边树下情侣的漫步密语。转入柔板后,乐队的分解和弦与板胡在泛音上的颤指敲打相结合,形成了烟雾迷缀、流水叮咚的效果。
第三段是“热烈的急板与激越的广板”:在乐队快速音型背景上,板胡以弹弦、抛弓和双手拨弦等奏出节奏音型化的旋律,古筝和云锣则又奏出主题音调,随后是连续的快速十六分音符,表现清泉长流不息。进入广板后,板胡逐步上行的旋律与乐队低声部宽广浑厚的旋律形成对比复调,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乐曲在简短凝练的尾声中结束。
《夜深沉》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京胡曲,在京剧《击鼓骂曹》和《霸王别姬》中用以配合弥衡击鼓和虞姬舞剑。乐曲结构严谨,流畅激昂,刚劲有力,现有多种演奏形式。
乐曲以昆曲《思凡》折中《风吹荷叶煞》一曲中的四句歌腔为基础,经过历代京剧琴师们的加工改编发展而成。曲名出自首句唱词的头上三字。
《风吹荷叶煞》的唱词内容是小尼姑哀叹自己身入空门,过着寂寞凄苦的无聊生活。而《夜深沉》的作者们运用民间音乐创作中常用的加花、删简、紧缩、句末填充和变新等手法,将原来悲哀怨恨的曲调改成一支刚劲有力的新型乐曲。
李民雄改编的《夜深沉》则集各派琴师和击鼓者演奏之长,按照渐层发展的原则,分慢板、中板和快板三大部分,新设计了一个大鼓独奏段落,及京胡与南梆子协奏的色彩段,使乐曲面貌焕然一新。
《五子开门》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京胡曲,亦称《五字开门》,流行于安徽民间。用软弓京胡演奏。过去在山东琴书、河南曲子、四川扬琴等曲种的伴奏乐器中,都曾用过软弓京胡,但废弃已久。
王世林运用娴熟的技巧将这首器乐曲牌即兴发挥,进行种种变奏,并利用颤弓发出似弹弦乐器的滚奏和吹管乐器的花舌音“嘟噜”,使音乐显得非常活跃,兴趣盎然。表现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愉快喜悦的情绪。
第二次演奏时采用旋律的加花、扩充和紧缩,以及断奏等手法;
第三次大段颤弓的运用,并出现了同一音型的重复;
第四次京胡以的节奏性颤弓音,和伴奏声部演奏的曲调形成疏密对比,以及持续音与旋律的有机结合,这些都是地道的民间变奏手法。
《项嘴》
乐曲介绍与赏析
河北民间乐曲,笛子二重奏。由两支同调的笛子交相吹奏,运用滑音、历音、顿音等技法模拟人声语调,逼真地描绘出两人顶嘴的情景,音乐诙谐幽默,充满生活情趣。
乐曲由两支笛子分两声部轮奏表现顶嘴,后者对前者的模仿,酷似生活中的学舌。
在轮奏之后,采用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将两个不同的笛子声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刻画了两者争得不可开交的形象:速度逐层加快,上下对句句幅步步缩小,情绪随之高涨,激烈的顶嘴到达顶点,渲染了异常热烈的气氛。
《春天来了》
乐曲介绍与赏析
高胡、筝、扬琴三重奏,雷雨声作于1956年。取材于福建民歌《采茶灯》,乐曲通过富于舞蹈性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山泉淙淙,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
曾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乐曲主题取材于福建民歌《采茶灯》,富于舞蹈性的旋律,活泼轻快。
主题先由高胡奏出,古筝配以轻快的伴奏,然后经过二次变奏,主题得到的充分陈述,然后以渐慢的过渡段引出抒情的慢板。
慢板旋律是原来民歌《采条灯》的末尾部分,其音调舒展,与前面舞蹈性节奏有一定的对比。这个旋律分别由高胡、筝演奏了四次,之后再现快板,并在尾部加以展开。高胡模进的旋律,在筝、扬琴的强烈陪衬下,把乐曲推向高潮。接着三件乐器交相奏鸣,音域宽广、旋律热情奔放,令人激奋。下一个段落是高胡即兴演奏的华彩部分。最后以再现快板段落结束。
全曲既充满了欢快喜悦的情趣,又以各种演奏技巧和旋律发展手法,以及巧妙的配器、多变的复调和借鉴钢琴的伴奏音型,生动地表现了山泉淙淙,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
《欢乐的夜晚》
乐曲介绍与赏析
丝弦五重奏(二胡、琵琶、扬琴、柳琴(或中阮)和筝),胡登跳作于1980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丝弦五重奏组首次演奏(陈洁冰、袁黎、吴强、裘莉蓉、许菱子)。
乐曲通过各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技巧发出奇特的音响,逼真地模仿和描绘出欢乐夜晚中的各种场面,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喜悦欢畅的心情。
这是是由二胡、琵琶、扬琴、筝和阮(或柳琴)五种乐器组成的一种新型的演奏形式。作者以娴熟的创作技巧和运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逼真地模仿和描绘出欢乐夜晚中的各种场面:有舞狮的锣鼓声、热烈的吹打、插科打诨的丑角表演、惊险的杂技等,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喜悦欢畅的心情。
《观花山壁画有感》
乐曲介绍与赏析
马骨胡,钢琴与打击乐,徐纪星曲。花山壁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左江两岸的峭壁上,笔法粗犷有力,庄重古朴,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1983年,作者在南宁参观了《花山壁画画展》,不禁“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浮想联翩,乐思如流,写下此曲。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乐曲通过对原始生活的种种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乐队采用马骨胡、钢琴和六件打击乐器——云锣、包锣、大锣、梆子、木鱼、碰铃。在曲式上,采用了一种类似古琴曲的散板——慢板——快板——慢板——散板的结构,不落窠臼。
开始是散板引子,钢琴和云锣等奏出背景音乐,马骨胡的旋律时现时隐,古朴深造。展现了一幅幅原始社会的生活画面。这是以侗族《琵琶歌》为素材的旋律所表现的形象。
第二段转入小快板,打击乐奏出广西铜鼓乐的节奏后,马骨胡演奏的旋律是跟据壮剧音乐改编,热烈奔放;钢琴的和弦在三度叠置的基础上,嵌入大、小三度和增八度,坚定有力;打击乐则轻击重敲,伴和点缀,生动地描绘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围着篝火,“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情景。
接着是马骨胡的华彩乐段,旋律委婉质朴,并穿插上下行的大滑音、拨弦音和弓杆敲击声,尤如一首古老的小夜曲。
尾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钢琴与马骨胡声部构成三度调性的对置,全曲在渐弱的散板尾声中结束。
《翻身的日子》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朱践耳作于1952年。原是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的插曲,由中西混合乐队演奏。后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结构短小,风趣生动,是一首广泛流传的民乐合奏曲。反映了农民欢天喜地庆翻身的热烈情绪。
全曲由三个部分和引子、尾声组成。先由乐队合奏出的热烈欢腾的引子,然后板胡奏出富有陕北风味的主题,明亮活泼。主题在变化反复时加入了二胡,表达了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主题末句由乐队复奏一次,形成一唱众和、一呼百应的生动效果。
第二部分主题选用山东吕剧音调,由管子领奏,并与乐队对答,幽默诙谐,富有情趣。
第三部分的旋律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乐队分成两组,对答呼应,句幅递减;之后,由管子和笛子不断吹奏更换着的长音,而乐队演奏围绕这些长音旋转的短小音型衬托呼应,这种民间音乐中常用的“紧拉慢唱”的手法使音乐有层次地展开,抒发了农民欢天喜地庆翻身的热烈情绪。
尾声尾声是引子的变化再现,首尾相应,一片欢腾。此曲曾改编为钢琴独奏曲。
《瑶族舞曲》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刘铁山、茅沅作曲,彭修文编配乐器。作者充分发挥民族管弦乐队特有的艺术魅力,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乐曲开始,低音乐器轻轻奏出的舞蹈性节奏。犹如姑娘们敲起了心爱的长鼓,歌舞即将开始。
引子过去之后,乐队中音色华丽明亮的高胡徐缓地奏出柔和委婉的主题,似见一位窈窕的少女翩翩起舞,妮娜多姿。然后管子、笙和低音喉管吹奏主旋律,弹弦乐器以活跃的、五声性音阶式上下进行的音型作背景衬托,姑娘们纷纷加入舞队,人们活跃起来了。这时,乐曲进入由第一主题衍变而来的、粗犷热烈的快板段落,表示小伙子也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舞列欢跳起来,这个旋律被不断重复,力度增强,渲染了热烈欢快的舞蹈气氛。在音乐推向第一次高潮之后,渐慢渐弱的过渡乐句引出对比性的中段。这时乐曲由d羽转为D宫,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调性色彩对比鲜明。
中段的旋律风格性很强。笛笙和鸣,清新悠扬,情韵连绵,恰似一对恋人在轻歌曼舞,互表爱慕之情,憧憬着幸福美好的未来。
第三大段是再现部。乐队进入全奏,把音乐往高潮推进。最后的结尾部分,乐队各组乐器竞奏不断重复的音型,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表现了人们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结束。
《翠湖春晓》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聂耳写于1934年,根据昆明洞经音乐改编。翠湖,是云南省昆明市内的一处游览胜地。聂耳常去翠湖漫步,当他远离家乡时,经常想起故乡清澈的湖水,于是写下了这首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描绘了翠湖的春日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向往。
乐曲根据流行于昆明地区的洞经调音乐改编,以聂耳幼年时在昆明三丰湾听过的一首名为《宏仁卦》的曲牌旋律为素材,采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调式、速度、配器的变化对比,发展成三个段落:首段抒情明朗,中段柔婉悠扬,尾段欢快热情,生动地表现了月映湖面,银波荡漾,箫声幽雅,回音四起的美丽情景,抒发了游人欢畅愉悦的心情。
《金蛇狂舞》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取材于民间器乐曲《倒八板》,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易名《金蛇狂舞》,并且亲自指挥灌制成唱片。乐曲采用循环体结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后被改编成琵琶独奏曲,殷飚改编为吉它曲。
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
《倒八板》是广泛流行于全国的民间器乐曲《老六板》的变体,它将后者的尾部变化发展,作为乐曲的开始,故俗称《倒八板》。
第二段又将原曲中的“工”(即3)更换成“凡”(即4),转入上四度宫调系统,情绪明朗热烈,故也称它为《凡忘工》或《绝工板》。
第三段采用“螺蛳结顶”旅法,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
全曲以激越的锣鼓伴奏,更渲染了热烈欢腾、昂扬激奋的气氛。
《彩云追月》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主任时,同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写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创作于1935年。
1960年,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笛子、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曲调悠扬而抒情。
《喜洋洋》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刘明沅创作于1958年。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和《碾糕面》,乐曲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全曲共分三段,是ABA结构。A的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乐曲在热闹的气氛中开始,然后以两个笛子声部的重迭、顿音和加花的手法,轻快活泼,并增加了热情洋溢的气氛。
B的主题根据另一首山西民歌《碾糕面》改编,作者保持了原曲舒展的特点,将上下两句发展成起承转合的四句;加上笛子、二胡与板胡以各种技巧润饰旋律,木鱼则以规整的节奏衬托曲调,喜悦的歌声犹闻在耳。
第三段完整重复了A的旋律。
《下山虎》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原是1945年洗星海在苏联创作的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中的一段。1975年10月,为纪念作者逝世30周年,由刘文金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下山虎》原是一首广东民歌,洗星海将此曲和另外四首民歌连在一起加以变化发展,是一首具有民族风格和气派的交响乐,旋律明快有力,生气勃勃。
改编后乐曲,保持了原曲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民族乐队的表现力,以丰富的配器和多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敏捷矫健、威武勇猛的形象。
《丰收锣鼓》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彭修文、蔡惠泉创作于1972年。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乐曲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引子雄壮嘹亮,主题旋律跳荡,节奏明快,展现了一幅热闹欢腾、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加热烈高涨。
第二部分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演奏的歌唱性旋律,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轻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明亮的笛子音色和散板旋律,勾画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表现了阳光下的粼粼水波。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气势磅礴的锣鼓片段,紧张激烈,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
《京调》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顾冠仁于1960年根据京剧西皮原板和流水板的音调编曲。
乐曲以合奏开始,然后是曲笛吹出主题旋律,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清脆明亮,乐队以轻快流畅的音型伴奏,表现了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别有风味。
《山河行》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徐景新、陈大伟、陈新光1979年作曲。
乐曲以三个有标题的乐章组成:
1.“大江东去”
2.“西山红叶”:序奏由曲笛饱满浑厚的音色奏出昆曲风格的“红叶”主题片断。后采用色彩性乐器、拉弦乐器声部滑奏的特殊效果,以及新笛、高音笙、钢片琴组成的透明和声音响,表现了红叶在清风吹拂下沙沙作响。
呈示部中,曲笛奏出完整的“红叶”主题,并通过乐队与曲笛轮奏,琵琶、二胡与曲笛三重奏等配器手法的变化得到发展。乐曲吸取江南丝竹支声复调的手法,亲切而流畅。展现了一幅满山红叶随风摇曳的画面。
再现部又回到了秋风瑟瑟,枫叶独茂的意境。
3.“快马加鞭”。发挥民族乐器模拟性的特点,运用唢呐、大竹筒、小竹筒、木鱼、木琴以及琵琶绞弦的特殊音响,表现了万马奔腾、纵横驰骋的壮阔场面。
呈示部以二胡奏出舒展开阔性格的主题,由梆笛、弹弦乐器、大笙、排笙和吹管乐声部,在不同的调性、调式上进一步展开,主题并伴有不同乐器奏出的马蹄节奏作背景,展现了万马奔腾的景象。
展开部以主题的第一乐句作为动机,通过不同声部的交叉进行和调性不断转换加以展开,形象地表现了你追我赶,竞相争先的场面。乐曲借鉴了琵琶曲《十面埋伏》中推弦滑奏的手法,通过上行模进和乐队的衬托引向高潮。
《花好月圆》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彭修文根据黄贻钧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
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段主题先由笛子吹奏,柔和明亮,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B的主题扬琴和秦琴演奏,轻快活泼;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
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现部用吹管乐器高奏主题,并在强烈的节奏中结束全曲。
《蜀宫夜宴》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乐,民族管弦乐曲。成都西郊的五代前蜀皇帝王建(847~918)的陵墓中,镌有二十四幅石刻乐舞图像,反映了当时蜀宫伎乐工表演乐舞的情况。朱舟、俞抒和高为杰曾在墓前流连忘返,“无心惆怅君王迹,着意低回古乐情”,于1981年写成了此曲。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乐曲表现了蜀宫夜宴时丝竹齐鸣、舞伎翩翩的优美景象。音调古朴华丽,委婉柔美。
全曲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AB两段组成:A段在管子、云锣和碰铃所奏出的引子后,笛子轻声吹奏出委婉柔美的旋律,表现了明月深宫照的幽静夜景。B段乐队齐奏迎宾曲,典雅堂皇。
第二部分作者根据白居易诗《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描写,将变奏回旋曲式与唐大曲的“散序——中序——曲破”的结构结合运用,古朴华丽,生动地描绘了舞伎的优美姿态。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倒装再现,即先是B段的钟鼓齐鸣,管弦纷奏的送客曲;然后由二胡、中胡和横箫缓慢奏出的A段,哀怨悲切,表现一种宴罢之后寂寥冷清的意境,耐人寻味。
《流水操》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乐合奏曲。彭修文作于1979年。作品以著名古琴曲《流水》为素材,以大型民族乐队的丰富表现力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此作品1982年在香港举行的亚洲艺术节上首演,受到热烈欢迎。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乐曲借鉴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组成。
在宽广的引子后,乐队流水般的音型引出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旋律取自原琴曲中著名的泛音段,由古筝及编钟与扬琴先后呈示,意境淡远。随后,主题由弦乐及乐队变奏,显得更富表情和歌唱性,抒发了人们静听流水淙淙时的愉悦心情。副部是一个单三段体。a段把原琴曲中的第四段作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由衷的赞美情绪。b段以弹拨乐模仿古琴,显得古朴动人,形成对比。当a段再现后很成一个小高潮时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运用了转调、模进、对比等手法,描绘流水分而合、合而分,碗蜒起伏,汇成大河奔流的壮阔情景。音乐高潮叠起,跌宕多姿。表现了一种“腾沸澎湃、蛟龙怒吼”的效果。
再现部省去了主部,副部主题出现时显得更加柔婉清丽,充满深情。然后由贯串全曲的核心音调与主部主题音调核心的交织,再次形成高潮。乐曲在弹拨乐余音袅袅的短小尾声中结束。
《丝路驼铃》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乐小合奏,刘锡津曲。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乐曲描绘了丝路驼商行进的情景,空旷荒凉的丝绸之路,清脆的驼铃声,由远而近。然后是轻灵的旋律,表现了商人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然后又满怀希望,精神振奋地踏上了征途,驼铃声渐渐远去。
乐曲使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抵,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此曲旋律优美清淡,配器精致,风格纯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之声》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交响音画,阎惠昌作曲。民族交响音画。阎惠昌作于1982年。作者通过对描绘各种水的“声态”,展现了水的千姿百态和壮阔力量,抒发了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二等奖。
乐曲通过描绘各种水的“声态”,展现了水的千姿百态和壮阔力量,抒发了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曲有四个乐章:
“瀑布”:用一个特定的和声通过多组乐器在不同位置上的参差进入,使音响的层次和厚度不断扩大增强,描绘了山泉由少到多、最后终于汇成瀑布一泻而下的情景。接着,以瀑布音响为背景,低音弦乐器奏出宽广挺拔而丰富变化的主题,抒发了作者面对壮观的大瀑布所产生的种种感受和联想;
“湖水”:宁静而有幻想色彩的乐章,以点描音乐的手法,在三角铁、木鱼、钹等敲出连续跳动的背景上,古琴奏出古朴的主题,表现了湖水的深厚及安宁。
“小溪”:活泼的小块板,描绘了众多溪流时分时合、蜿蜒向前的情景。最后以多调性叠置的手法将这些主题同时结合,表现了众多小溪合奔大海的壮丽景象。
“大海”。弦乐组分成二十多个声部并与其它乐器组合成许多音块,加上打击乐器,表现了海啸的宏伟壮阔,钟管奏出的主题庄严沉稳,辉煌嘹亮,气势磅礴,音乐犹如阵阵巨浪,全曲达到了高潮。最后乐曲在惊天动地的海浪声中结束。
《达勃河随想曲》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乐合奏,何训田作曲,民乐合奏。何训田作于1982年。达勃河位于四川涪江上游,居住在两岸的达勃人(亦称“白马藏族”)能歌善舞,跳舞时仅以人声和一两件打击乐器伴和,旋律、节奏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把这些特点融入这部作品中,描绘出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色彩斑斓的达勃族风情画。该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乐曲有两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描绘了夏日黄昏的达勃河畔雾霭迷濛,静谧迷人的绮丽风光。
呈示部主部主题取材于古老的民歌《酒歌》中的“拉珠突格”,由二胡和横箫奏出悠远飘逸的旋律,犹如一支柔美的歌慢慢升起在波光粼粼、烟云袅袅的达勃河上。副部主题取材于民歌《撒哟》,热情活泼,描绘达勃青年在河边嬉戏的欢乐情景。
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在箜篌、钟琴流动的音型衬托下由人声哼鸣唱出,晶亮的云锣轻轻模仿,使音乐进入了一个令人心醉的意境。
第二乐章:是一首狂欢的回旋曲。主部是一个粗犷快速的舞曲。第一插部在弹拨乐的伴奏下显得优美轻盈,表现了姑娘们的舞蹈,第二插部又由人声唱出,热情奔放。描绘了节日之夜的达勃人聚集在河边草地,围着熊熊篝火尽情歌舞的场面。
最后,主部和两个插部叠置在一起,人声乐声融成一体,情绪热烈欢腾,达到了全曲的高潮,生动地刻画了达勃人豪放、热情、乐观的性格。
《草原英雄小姐妹》
乐曲介绍与赏析
琵琶协奏曲,是刘德海、王燕樵、吴祖强在1973年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狂风暴雪风中奋勇抢救集体羊群的英雄事迹创作的一首琵琶协奏曲。乐曲首演于1976年,后曾于1978年和1979年两次在美国公演,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赞赏。
乐曲流畅生动形象,叙事性强。
乐曲的主题清新活泼,充满活力。并具有浓郁的内蒙民间音乐色彩。分为五段:
1.草原放牧:节奏轻活泼,具有舞蹈性,表现了两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
2.暴风雪博斗:用琵琶模拟风雪声,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博斗的情景;
3.在寒夜中前进
4.党的阳光照心间:节奏舒缓自然,旋律如歌而富有深情,琵琶用四指长轮演奏,同时以大指挑弦奏出简洁的音调作衬托,深刻地揭示了小主人公对党的真挚感情,及党对两姐妹的亲切关怀;
5.千万朵红花遍地开:重复主旋律,表达的主题不言而喻。
《骊山吟》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族管弦音诗。饶余燕于1982年根据杜甫的长篇抒情叙事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第二段创作。该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二等奖。
乐曲展现了骊山的繁华和底层百姓的困苦,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全曲分四段,小标题均取自杜诗。第一段表现的是诗人过骊山时的愁绪;第二、三段描绘了骊山乐舞不休的繁华景象;第四段刻画了底层百姓的困苦,抒发了诗人无比的惆怅和悲愤之情。
“天衢阴峥嵘,凌晨过骊山”。主题具有陕西民间音乐风格,深沉含蓄,跌宕起伏,犹如诗人的百般忧愁,万千思绪。
“御榻在嵽嵲,乐动殷胶葛”。云锣与铝板琴清澈的音色,威武庄重的旋律,渲染了华清宫中“羽林相摩戛”的气氛;舒缓委婉的曲调犹如骊山仙乐风飘。
“中堂舞神仙,悲管逐清瑟”。在定音鼓与舞蹈节奏律动的背景下。弹拨乐器轻奏出具有龟兹乐风格的旋律,如轻歌曼舞。接着采用复合节拍的手法,将两个不同声部的旋律同时进行,好比丰富多变的舞姿。最后以带伴奏的赋格段,表现穿梭群舞的热烈场面。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中胡在二胡滑奏的伴奏下,缓慢地奏出如泣如诉的旋律,然后宫廷歌舞的音调突然插入,深刻地表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最后,乐队以模仿复调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犹如诗人面对残酷的现实,无限惆怅和悲愤。全曲在凄凉悲切的气氛中结束。
《飞天》
乐曲介绍与赏析
民乐合奏。飞天是佛教中的奏乐之神。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有许多婀娜多姿、形态生动的飞天。1982年,徐景新、陈大伟参观了敦煌石窟后,为飞天的美好艺术形象所感染,写下此曲。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二等奖。
乐曲描绘了飞天婆娑起舞的美好艺术形象,给人以美丽而悠远的暇想。
乐曲为复三部结构。引子以云锣、碰铃、笙、扬琴、筝和四五度叠置的弦乐等构筑成神秘缥缈的音响背景,具有清风微拂、祥云缭绕般的意境。突然,透出了口笛明亮辽阔的旋律,仿佛是飞天穿过层层瑞霭祥云奏乐飘逸而来。
第一大段的主题在磬和木鱼的轻击声中由高笙和筝奏出。古朴典雅的旋律描绘飞天婆娑起舞的动人情景
第二大段是展开性的段落,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三部结构,第一主题描绘飞天的舞姿由文静优美转入活泼兴奋;第二部分先由古筝奏出强有力的第二主题,随后不断变化反复,进入高潮,描绘各路神仙汇集而来,尽兴而舞。接着由笙主奏出一段安详肃穆的音乐。木鱼叩击。钟声回荡,犹如众神在香雾缭绕的佛殿内诵经的场面。
第三大段是动力性再现,钟鼓齐鸣,气势磅礴,仿佛是彩云飞腾,飘带飞展。尾声又回到安静神秘的引子意境中,描绘飞天与众神欢舞后,向天际渐渐飞去。最后,音乐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云锣的叮噹声和弦乐透明的泛音中。
《长城随想曲》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协奏曲。1978年,刘文金随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厦休息厅里,挂着一幅巨大的万里长城的彩色壁毯,气势雄伟,光彩夺目。他久久凝视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创作欲望交织在一起,不禁浮想联翩,回国后就创作了这首作品,1982年由闵惠芬和上海民族乐团首演。此曲吸收了我国戏曲、曲艺和古琴、琵琶音乐的特点,使作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展现长城辉宏伟大的同时,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演奏家闵惠芬曾多次与作曲家登临长城,切磋曲意,从而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乐曲的内容。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全曲分四个乐章:
“关山行”:在旷远的钟声和朦胧的三连音渐强的背景中,乐队奏出长城的主题,宽广雄伟,贯穿全曲。然后由二胡演奏出深沉而庄重的旋律。犹如诗人漫步关山,心潮起伏;
“烽火操”:主题急促、强劲而富有变化,恰似烽火连天,硝烟迷漫。乐队悲壮而富有召唤力的音调和二胡刚柔相济的旋律,表现了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
“忠魂祭”:二胡主题由肃穆含蓄、如泣如诉,发展为激越自豪、铿锵有力;乐队则以各种手法,时而造成古钟回荡的音响,时而模仿男中音的哼鸣,如山川呼应,以增强肃穆悲壮的气氛;
“遥望篇”:在乐队造成的富有幻想色彩和稳步迈进的背景中,二胡变化再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意味深长;接着,一段舞蹈性的旋律,使人豁然开朗。最后的垛板节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尾声变化再现了长城的主题,激越而宽广。
《不屈的苏武》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协奏曲。彭修文作曲,取材于《苏武牧羊》和《苏武思君》,表现了苏武坚贞勇敢的形象及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
公元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扣,坚贞不屈,被放逐到冰天雪地的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十九年后回国。彭修文根据这一感人的历史故事,以汉族民歌《苏武牧羊》和琴歌《苏武思君》为音乐素材写成此曲。
全曲包括三个乐章:
“风雪孤忠”:乐队的主题源于琴歌,深沉悲壮;二胡的主题则取自民歌,激愤坚定。两个主题的交替发展,刻划了苏武在风雪中昂然挺立的形象,但最后渐慢渐弱的旋律却有些迷茫。
“思汉怀乡”:在乐队造成的空旷凄凉的背景上,二胡奏出琴歌主题,迟缓凝重,流露出苏武欲归而不得的痛苦。清澈的笛声,表达了苏武对祖国的思念;乐队奏出的民歌主题,表达了苏武对回到祖国的必胜信念。最后,在扬琴与低音大锣的伴奏下,二胡在高八度音区上再现了琴歌主题,显得清冷凄楚。
“执节荣归”:唢呐高奏,雄壮辉煌。二胡的旋律时而欢快跳跃,时而平静舒展,尤其是华彩乐段以高难度技巧奏出的各个主题及其变奏的片断,刻划了苏武回国时无限感慨的心情。最后,完整的民歌主题由新笛领奏发展到乐队全奏,奏出了一曲高风亮节、万古流传的颂歌。
《走西口》
乐曲介绍与赏析
笛子协奏曲。南维德、魏家稔、李镇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乐曲取材于内蒙西部二人台《走西口》,并以戏中唱腔曲调为主题音调,描写清末一对农村新婚夫妻的苦难遭遇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全曲由四段组成,具有叙事性:
“新婚”:以北方梆笛明亮的音色奏出欢乐的第一主题,随后又作了加花变奏和重复,渲染小两口新婚的幸福情景;
“哭别”:乐队奏出低沉的不协和和弦,随后竹笛模拟“二人台”的哭腔,奏出凄楚的旋律,配以撕裂人心般的板鼓“撕边”敲击,表现悲剧的终于到来;
“相送”:先由低沉委婉的曲笛吹奏出如泣如诉的第二主题,描写夫妻难舍难分,互诉衷肠的情景。突然出现了欢乐的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紧接着笛子发挥了快速的吐音、感情强烈的气颤音、气息不断的循环换气等技巧,奏出华彩段,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内心的痛苦和不平;
“盼望”:笛子变化再现了凄婉的第二主题,铜管组奏出悲恻的曲调相呼应,深刻地表现了离别的亲人对不平社会的怨恨和控诉。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乐曲具有浓郁的西北风味,笛子充分发挥了“二人台”的各种技巧并加以创新,在如何用西洋管弦乐队表现地方色彩以及与笛子的有机结合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新婚别》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叙事曲。张晓峰、朱晓谷作于1980年。乐曲以杜甫的同名乐府诗为依据,叙述了一对新婚夫妇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引子以姜白石歌曲《鬲溪梅令》的音调为素材发展而成,展现了战火纷坛,兵荒马乱的岁月。
全曲分为三段:
“迎亲”:明亮悠扬的竹笛声,展现了山青水秀的乡村美。接着,二胡以慢速奏出由《鬲溪梅令》发展成的主题,委婉质朴,刻画了少女新婚喜悦娇羞的神态。在迎亲欢快的鼓乐声后,二胡以自由舒展的曲调,细腻多变的技法,以及大革胡的对奏,钢片琴的点缀,形象地表现了洞房花烛之夜的情景;
“惊变”:定音鼓的滚奏,戏曲的“乱锤”节奏和二胡激愤的散板旋律交织在一起,犹如风云突变;官吏深夜抓丁。后运用“紧打慢唱”的手法,二胡“慢唱”恰似哀号乞求;乐队则以急促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紧打”衬托,更增惊慌之状。最后出现二胡的华彩乐段,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的散板旋律,表现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情景;
“送别”:乐队的节奏缓慢,二胡运用探弦、颤音、滑音、抖弓等技法润饰主题,表达了新人离别的痛苦与悲哀。接着,悲哀的旋律逐渐变成了坚定的音调,犹如新娘强压悲痛,嘱咐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花木兰》
乐曲介绍与赏析
琵琶协奏曲。顾冠仁据北朝民歌《木兰辞》而作,于1980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此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三等奖。
乐曲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历史故事,热情歌颂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勇敢坚强和爱国主义情操。
这部单乐章协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木兰爱家乡”的主部主题来自五四时期广泛流传的爱国歌曲《木兰辞》(白宗魏曲),质朴委婉,富于民歌风味。琵琶施以推、拉、吟、揉等技法,使之更为柔美,表现了木兰温柔的少女性格。副部主题是活泼的小快板,由琵琶与乐队不断呼应发展着,表现了木兰练武时的飒爽英姿。主部主题再现时,乐队全奏,琵琶在高音区用摇指重复呼应,出现了呈示部的高潮,抒发了木兰对家乡的热爱。
展开部“奋勇上战场”包括三个段落:
“入侵”段以乐队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低音管乐器吹出凶暴残忍的侵略者主题,然后琵琶以散板奏出一连串先宽后紧的音型,刻划木兰闻敌入侵的不安心情。接着乐队全奏出高亢明亮的大调旋律,表现了木兰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坚强意志。
“出征”段在急促的马蹄声中展开,琵琶以“凤点头”的技法,描绘出战马奔腾、由远渐近的出征场面。
“拼杀”段是全曲的高潮,琵琶用传统武曲中并弦等技巧,并通过与乐队的快速竞奏和频繁的转调,展现出木兰浴血沙场的壮阔画面。
再现部“凯旋回家园”,一开始就鼓角齐鸣,描绘乡亲父老欢迎木兰凯旋归来的热烈场景,然后琵琶奏出变化了的主部主题,细腻地刻划了木兰重整女装时的喜悦心情。
尾声中又出现了“出征”的音调,表达了花木兰随时准备重跨战马的坚强决心。这部协奏曲在如何运用和发展民族乐器的传统表现手法并使它与西洋音乐形式及作曲技法相结合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琵琶行》
乐曲介绍与赏析
琵琶小协奏曲。张晓峰于1979年根据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创作。
引子由琵琶和箫奏出自由的散板旋律,筝则以流水般的琶音衬托,描绘了“枫叶获花秋瑟瑟”的意境。
“忽闻水上琵琶声”:乐队以慢速奏出白居易的主题,豪放洒脱。然后是悠美的琵琶声,接着,乐队与琵琶时分时合,犹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情景;
“说尽心中无限事”:委婉连绵的旋律配以琵琶连珠般的轮指和琵琶女的主题,深刻地表现了感情绯恻,忧患沧桑的古代妇女的形象。接着,运用多种手法,根据诗的描述,刻划了琵琶女形象的不同侧面:高超的演奏技艺、风流的教坊生涯和凄凉的天涯沦落;
“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以摇指变化再现了琵琶女的主题,更加深沉悠长;二胡悠缓的独奏,恰似诗人的感叹。继而旋律连续的上下行模进,琵琶和乐队的交替奏鸣,诗人和琵琶女主题的糅合发展,犹如诗人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④尾声“月白江心”:皓月当空,秋水如银,唯有琵琶的泛音在寂静的夜色中飘荡。
乐曲介绍
此曲系作者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吸取灵感,以古琴与大型民族乐队演奏,描述了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观,抒发了作者心中无限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寓意。
《大江东去》
乐曲介绍与赏析
古琴与乐队。徐景新、陈大伟、陈新光作于1978年,林友仁订谱。1979年3月由上海电影乐团民乐队首演。此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三等奖。
作者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吸取灵感,并创造了古琴与现代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结合的形式,表现富有深刻寓意的题材。
序奏以从主题本句提炼出来的音调作动机,由乐队和古琴依次展开,仿佛鸟瞰万里长江,尽显其雄伟的气势。
呈示部,古琴在拉弦乐组的衬托下,奏出叙述性的主题,接着由弦乐器在底调上进一步发挥,像是追述我们民族的骄傲、胜利、欢乐及苦难、耻辱与隐痛。
展开部,运用节奏的疏密或加花等民间传统变奏手法,将动机曲调逐层展开,并由乐队和古琴交替演奏。高潮时,呈现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宏伟景象。
再现部,唢呐齐鸣,弦乐接应,唱出壮丽的颂歌。古琴主题的再现和琶音按泛音序列转调部分,色彩富于变幻,犹如大江东去,碧波斑烂,绵延消逝。
乐曲的古琴部分,不仅发挥了中、低音区浑厚苍劲的特点和吟、揉的传统技法,演奏者还创造了自然泛音、滑音和揉弦的新技法,使泛音旋律别具韵昧,对古琴的继承与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
《枫桥夜泊》
乐曲介绍与赏析
二胡随想曲。取材于唐代诗人张继同名诗,乐曲刻画诗人夜泊枫桥的情景,同时也加入了作者自已的种种感受,音乐深沉内在,耐人寻味。
1983年,崔新和朱昌耀创作,取材于唐代诗人张继同名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三等奖。
引子由扬琴和铝板琴所奏出的空泛的纯五度和音,犹如远处的钟声;在乐队全奏的朦胧音色中不时奏出的琵琶、木鱼、古琴声,展现了一个幽暗静谧的寒夜。
第一段一开始,由二胡独奏拉出全曲的主题:委婉中略显深沉。并采用富有民族特点,顶真、展衍、头尾呼应等旋法,使主题不落窠臼,别具一格。表现了诗人苍凉、深沉的感情。
接着,主题通过乐队和独奏二胡的变化反复,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愁眠”的孤孑清寥的感受。作曲家从“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中开拓想象,将第二段的音乐处理成侧重表现诗人思乡怀旧、愤世嫉俗的感叹。旋律虽然源自主题,但由于独奏二胡恢复了2~6定弦,由(bB)调转入C调,后半段调性的转换和对置,各种节拍和散板的交替以及华彩乐段的跌宕起伏,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大超越了原诗的容量,寄托了作曲家自己的主观感受。
尾声是引子和第一段的变化再现,悠远的钟声,不仅衬托出幽暗静谧的夜色,而且蕴含着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思。
《汩罗江幻想曲》
乐曲介绍与赏析
古筝协奏曲。李焕之1981年为在香港举行的“亚洲作曲家大会”专门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取材于古琴曲《离骚》。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特别奖。
乐曲古朴、抒情而又不失悲愤激越,深刻地刻画了屈原的崇高品质。
乐曲由五个部分组成:
1.引子和序——广板转行
2.主部主题陈述——中板
3.副部主题陈述及过渡——小行板
4.筝的华彩乐段及展开部
5.结束部——柔板
乐曲古朴、抒情而又不失悲愤激越,深刻地刻画了屈原的崇高品质,展示了古筝宽广丰富的表现力。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乐曲介绍与赏析
柳琴协奏曲,张大森根据陈钢同名小提琴协奏曲改编,乐曲表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塔吉克人民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
这本是陈钢作的一首小提琴曲,取材于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笛子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及新疆塔吉克民族的音乐素材。吸收和借鉴了民族乐器的特殊演奏风格,后被张大森改编成柳琴和民乐队协奏。
此曲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整个乐曲的主题可用“载歌载舞”四字概括,具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纵情高歌”,这部分旋律极富歌唱性,展现了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牧民们骑在马上弹琴高歌的情景;在转入第二部分时有一小段华彩。
第二部分就是“热烈欢舞”,这部分旋律富有舞蹈性,充分发挥了左手复杂多变敏捷灵活的技巧,表现了塔吉克人民欢腾的舞蹈的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