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点,起源于明代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创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在各地流传后,派生出众多支系,如陕西的同州梆子、秦腔,汉调桄桄,山西的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的曹州梆子、章丘梆子,河北的河北梆子、老调梆子,安徽的淮北梆子等。另外还有梆子腔与其它声腔共同组成多声腔剧种的,如滇剧的丝弦腔和川剧的弹戏等。
大部分梆子腔剧种在音乐上均使用七声音阶和徵调式。另外,秦腔、同州梆子、蒲剧和川剧弹戏等又有“苦音”、“欢音”的音阶、调式之分。一般梆子腔剧种有八种板式,正板五种: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紧打慢唱;辅板三种:倒板、散板、滚板。
“苦音”是很有特点的一种音阶调式。它的Fa偏高,Si偏低,适于表现悲伤激愤的情绪。再加上秦腔旋律中地方音乐的风格特色,有悲烈苍凉的表情特征。
秦腔的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内容丰富,有周、秦至清各代的历史故事戏、神话戏、民间传说以及社会风情戏。代表剧目有《春秋笔》、《八义图》、《和氏璧》、《麟骨床》等。《李彦贵卖水》又名《火焰驹》,说的是北宋奸臣王强与朝臣李绶不和,诬靠李之长子颜荣在边关投敌,将其满门抄封,李亦下入天牢。李之次子彦贵,投奔未婚岳父黄璋处。黄嫌贫爱富,见李家被抄,昧却亲事。其女桂英见彦贵流落大街卖水,命丫环梅英约于花园相见,并赠金救济。黄璋闻讯大怒,设计杀死梅英,嫁祸彦贵,送公堂问成死罪。义士艾谦乘火焰驹急赴边关,李彦荣得讯还朝,彦贵被救,阖家团圆。
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以唱工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早期演员用本嗓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后来在演唱中多用假嗓,音域较高。近年来又多以真声演唱。豫剧的演唱吐字清晰,旋律流畅,并有感人而细腻的表演,因此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还流传到邻省和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西藏等地。(www.xing528.com)
据1956年统计,豫剧有传统剧目647个,如《打金枝》、《铡美案》、《渭水河》、《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红娘》的故事出自《西厢记》。洛阳书生张珙赴试,路经蒲东,入居普救寺,遇故相崔珏女莺莺,一见倾心。孙飞虎率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言明:有退得贼兵者,愿以莺莺许配。张珙写信给友人杜确求救,解除了普救寺之围。崔夫人嫌张珙贫寒,赖却婚约,让其兄妹相称。莺莺托丫环红娘约张珙在花园相见,张珙跳墙赴约,但莺莺害羞回避。张珙忧郁成疾。莺莺遂派红娘去探病。后来莺莺常赴张珙借读的西厢与之相见,崔夫人不得已将莺莺许配张生,但要张生考得名次后方可成亲。莺莺与张珙满怀愁绪,叮咛而别。
河北梆子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指天津卫)梆子、秦腔之称。1952年定名为河北梆子。清中叶,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经数十年衍变,于道光年间形成一独立分支。光绪年间盛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上海、山东和东北三省,并常在苏州、扬州、武汉、开封等地演出。其传统剧目大多数来自山陕梆子,又从昆曲、京剧和其他地方戏中移植了一些。代表性剧目有《秦香莲》、《蝴蝶杯》、《杜十娘》、《拾玉镯》等。
河北梆子的音域较高,曲调高亢、激越而富于棱角,演唱音色尖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