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钢琴音乐原创作品:艺术发展与作品赏析

中国钢琴音乐原创作品:艺术发展与作品赏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音乐将五声调式和旋律性作为表达的手段。(二)根据地方音乐元素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钢琴音乐创作中,并不是将少数民族民歌的曲调完整地沿用下来,而是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将个性鲜明、富于特性的题材提取出来,这一手法也是作曲家们比较常用的。(三)以原创与新音乐元素为依据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以原创与新音乐元素为依旧进行中间钢琴音乐创作的其创作手法常有以下两种。

中国钢琴音乐原创作品:艺术发展与作品赏析

(一)根据传统音乐元素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

根据传统音乐元素进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创作手法最常见的有如下两种。

1.运用线性旋律进行创作

传统的中国艺术似乎对线条格外偏爱,无论绘画、建筑、音乐、书法戏剧舞蹈都十分注重线条美。精深广博的传统音乐,通过旋律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以及音色的丰富变化来对情感进行表现,侧重于音乐横向的流动变化,讲究线条的流畅和结构的连贯,将一种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表现了出来,在简洁、朴实中将种种意趣表现了出来。

中国音乐将五声调式和旋律性作为表达的手段。五声调式的律动能够将中国音乐的特色很好地表现出来,蕴藏着历史的精粹,是地域的珍品、民族的奇葩。这些旋律调式大概分为具有典型的东方音乐特点的、不带偏音的纯粹五声调式的旋律,或带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或七声调式的旋律。音乐材料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增加和声外音性质的偏音,如清角、变徽、变宫等,如王建中的《浏阳河》,A宫系统E徵调式,偏音为升G。

这些手法深入地挖掘和表现了音乐的内容和风格,将鲜明的东方音乐特色进一步强化,使民族音乐的韵味更加浓郁丰富。

2.运用传统的调式进行创作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种类丰富,异彩纷呈。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五声音阶和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产生的六声、七声音阶,我们将以宫、商、角、徵、羽为基础所产生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统称为五声性调式,这是中国民族调式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五声调式和西洋大小调式相比,不仅有不同的音级数目,也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首先体现在复调性方面。我国近代钢琴音乐探索民族五声性复调风格的典范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贺绿汀将西方对比复调技法与我国民间支声复调的因素相结合,创作出富有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色彩和韵味的钢琴曲。

(二)根据地方音乐元素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

钢琴音乐创作中,并不是将少数民族民歌的曲调完整地沿用下来,而是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将个性鲜明、富于特性的题材提取出来,这一手法也是作曲家们比较常用的。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我国第一个用此法创作的钢琴曲。这类作品在旋律、结构、和声、对位、织体等方面往往不受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制约,在创作中完全依据作曲家的构思和审美情趣:一般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提取素材进行创作,多采用比较传统的手法,以有调性为主,把重点放在旋律、复以在旋律、复调、和声、织体等方面,做少数民族化的探索与创新。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外部信息开始大量涌入,钢琴音乐常常采取现代作曲技法,以民间民族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诸如无调性、多调重叠平、十二音序列、平行和弦、各种变化的和弦、复杂的复合和弦等都被大量采用,少数民族音乐的联系以及民族化是深层次的、内在的,主要在神而不在形。

在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提取和创作时,作曲家往往以自己观察的角度、审美习惯和艺术情趣为依据来决定运用何种素材,并没有一定的规矩和规则,一般而言,常用的有以下两种创作手法。

1.提取民族民间音调(www.xing528.com)

陈怡《多耶》提取侗族“耶”中的“呀多耶”,并用它来对“多耶”的火热场面进行描绘;邹向平《鼓楼》提取侗族民间音乐的“do”,用以写景;《滇南山谣三首》由《山月》《山娃》《山火》三首小曲组成。第一首《山月》是以来自红河地区的童谣作为主题素材;第二首《山娃》是复三部曲式的钢琴曲,采用的是滇南文山彝族地区独特的调式与音调;第三首《山火》则采用了云南路南地区彝族撒尼人的音乐风格。

2.提取特性节奏

权吉浩《长短的组合》提取朝鲜族的“晋阳照”“恩矛哩”等长短(节奏),刻画出歌舞风情,韵味独特。曾光平《苗山上的大三和弦》运用大三和弦的明亮色彩,将苗岭的欣欣向荣表达了出来。

中国民族民间丰富的音乐文化使钢琴创作的素材更加丰富多样,也使作曲家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由此可见,钢琴有着极大的创作空间,然而基于传统的创新,还是有一定难度,这不仅需要作曲家具备民族音乐与作曲技法两方面的素养,而且还需要其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在民族音乐中扎根,又不能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限制。

(三)以原创与新音乐元素为依据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

以原创与新音乐元素为依旧进行中间钢琴音乐创作的其创作手法常有以下两种。

1.运用无调性手法进行创作

无调性通常指该处的音乐没有调性中心,不偏不倚地使用半音阶,即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各有自主的功能,并与一个调的中心无关。无调性音乐最早在勋伯格1908-1912年的作品中出现,十二音体系就是从无调性发展而来的。

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我国最早使用无调性作曲技法创作的作品。勋伯格运用十二音体系创作的全新音乐风格,对于当时的中国听众来说陌生而新鲜,而将中国民歌音调与自由无调性技法相结合,却不失为一种容易为中国听众所接受的新的尝试。桑桐在借鉴勋伯格无调性技法探索成果的同时,写出了具有东方韵味的无调性新作,给古老的东方音乐增添了新的趣味。这部作品中充满了戏剧性冲突,意境非常新颖,饱含感染力,是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还有很多运用无调性技法创作的作品,如蒋祖馨的《第一奏鸣曲》、陈怡的《多耶》等,它们都利用无调性技法将作品丰富的意蕴、深刻浓郁的情感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具有独特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运用独创手法进行作品创作

属于作曲家根据本人独创的技法创作的作品,如彭志敏的《风景系列》是根据他本人提出的《数论》结构写作而成;丁善德以调式音阶与无调性因素结合为基础,既保持了一定的传统,又加入了新的音响组织与色彩变化独创的《儿童钢琴曲八首》《小奏鸣曲》《序曲与赋格网首》《前奏曲六首》等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