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随着对钢琴的慢慢熟悉,中国人开始学会欣赏钢琴音乐,并逐渐学习掌握了钢琴音乐创作技法,开始尝试创作中国自己的钢琴音乐作品。这一切相对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来说已晚了很多且水平较低。当西方钢琴音乐正步入大师层出不穷,作品浩如烟海,创作技法、演奏技法纷繁丰富的黄金时期时,中国钢琴音乐还处在“襁褓”之中。然而,正是这颗小小的幼芽,如星星之火,在中国大地上燎原开来,点燃了中国人的创作激情,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真正开端。
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初期,从事钢琴音乐创作的大多是留学生且多半不是主修钢琴的,甚至是非音乐专业,如李叔同、赵元任、萧友梅等。
(一)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少年时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经史子集、诗词曲赋多有涉猎,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近代艺术领域中的奇才。他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使用多声部和声为部分学堂乐歌编配钢琴伴奏谱,如《春游》《送别》等,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先声。
1911年,李叔同先后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等学校担任图画、音乐教员。后来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员。在他7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造就了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一大批美术、音乐人才。李叔同是20世纪初中国钢琴艺术萌生阶段最具影响的钢琴教育先行者,是我国近代最早教授钢琴课的中国人。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成为当时我国钢琴教学最重要的阵地也直接得益于他的不懈努力,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琴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钢琴演奏技巧,他说服校长,添购了多台钢琴和风琴。李叔同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其所学最先进的西方艺术技法倾囊传授给学生。现在,我们虽然无法查找到更多的关于李叔同如何进行钢琴教学的具体文字记述,但从他直接培养的学生——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对我国早期钢琴教育的影响,可以看出李叔同对我国钢琴教育的贡献。
(二)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于1910年赴美留学,主攻数学、哲学,选修音乐。1914年创作了一首钢琴小品《和平进行曲》,发表在1915年1月的《科学》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上,成为最早正式出版的中国钢琴曲,是迄今为止有谱可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首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钢琴曲,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真正开始。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曲家创作了《和平进行曲》,“具有祈求和平的人道主义反战背景,”表明了一个正义的中国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鲜明立场。该曲是进行曲速度,音调庄重而充满激情,表现了坚定有力、富有生气的音乐形象,作品结构严谨,材料集中,一气呵成。全曲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式,G大调,典型的功能和声,“是我国近代早期在复调思维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1917年赵元任创作钢琴曲《偶成》,“偶成”的意思类似西方音乐中的“即兴曲”“音乐瞬间”之类。旋律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曲调,加上装饰音,配合一些和声伴奏。(www.xing528.com)
此后,1919年他又创作了钢琴小品《小朋友进行曲》。除了钢琴作品外,赵元任还曾将他所收集到的我国许多民族小调都加上了钢琴伴奏,例如,1919年发表的根据民间“焰口调”改编的歌曲《尽力中华》,以及一首长笛与钢琴的二重奏《无调歌》。在这些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各具独特性格的音型织体写作,以加强作品形象的塑造,目的在于为写作具有民族风格的多声音乐进行试验。正如《和平进行曲》附录中描述的那样:赵君元任研究乐理有日,于所谓和音者,既深造有得,以其暇日,制调谐声,以自愉悦。另外,他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主张“复古袭西当并进”,“复古”即指利用民间音乐创造“中国派”的曲调;“袭西”也并非照搬和模仿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而是通过借鉴西洋技法,创造“中国风味”之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感情内涵。
(三)萧友梅
萧友梅(1884-1940)是我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也是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在教学事业上,他呕心沥血,成就斐然,培养了一大批后来成为中国新音乐创作先锋的优秀音乐人才;在音乐创作上,他积极探索、笔耕不辍,以创作歌曲为主,同时也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和钢琴伴奏曲。1901年他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钢琴和声乐,1910年回国;1912年公派赴德留学,在德国期间主修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儿童心理学、音乐美学等课程,1920年回国。萧友梅的音乐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13年-1920年在德国留学为第一阶段,这期间他创作了钢琴曲《夜曲》(1916年11月),钢琴曲《哀悼引》(1916年12月),《D大调弦乐四重奏——献给多拉·莫兰多芙女士》(1912年12月)等作品。
萧友梅的《夜曲》是继赵元任之后的中国音乐家创作的第二首钢琴独奏曲。该曲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受到欧洲古典主义时期至浪漫主义早期钢琴作品的影响,旋律流畅、优美,颇有几分肖邦《夜曲》之风范。其曲式结构比较奇特,既非二部曲式也非三部曲式,而是一个不带再现的特殊多段体,外加引子和尾声。
《哀悼引》(又名《哀悼进行曲》)是萧友梅有感于革命家黄兴、蔡锷的相继逝世,为了寄托哀思而特意创作的。此曲模仿了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曲体,沉痛、深情的葬礼进行曲慢板部分相当感人,而中段则表现出另一种昂扬的激奋,与前段形成对比。全曲布局安排合理,情绪感人,是当时较为优秀的钢琴作品之一。
综上所述,1919年之前,我国钢琴艺术才刚刚处于萌芽阶段,是中国钢琴曲刚刚开始探索、实验的时代。因此钢琴作品数量很少,且多为钢琴小品,体裁单一、曲式结构短小,创作技法以模仿为主,专业技巧水平较低,免不了有一些不成熟、不理想的情形。但这些小品在内容上贴近人民生活,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情趣,创作中还吸收了一些民间因素,是作曲家中西融合的最初尝试,是首次将欧洲传统作曲技法与中国本土音乐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例如《和平进行曲》,作者在欧洲功能和声中加上了带有民族音响的旋律;《偶成》的旋律也嵌入了一些民歌小调的因素,这些尝试都为后来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