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比声乐艺术落后了整整500年。当14世纪的声乐创作已经高度发展时,钢琴艺术却还没有自己独立的键盘语汇。它当时只是依附于声乐,作为声乐的伴奏或者移植、改编声乐曲。直到15世纪,通过管风琴音乐家们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一种不再依附于声乐的键盘乐形式——前奏曲。这是键盘音乐脱离声乐的第一种独立的体裁。之后,在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下,钢琴艺术的体裁形式愈来愈多,钢琴艺术的表现内容也愈加丰富。
(一)前奏曲
前奏曲是一种小型的器乐曲。在15世纪,最早是担任教堂唱诗班伴奏的管风琴师在圣咏合唱开始之前活动手指,即兴弹奏一些音阶走句的片段,后来逐渐演变成不依附于声乐表演的艺术形式——前奏曲。它是键盘乐器的第一种独立体裁,所以即兴、快速、短小成了前奏曲的基本特点。到了18世纪,前奏曲成为真正独立的、带有即兴性质的小型器乐曲。很多作曲家分别创作了不同时期的钢琴前奏曲。例如巴赫曾为十二个大小调写过前奏曲和赋格的组合,这就是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肖邦写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当时在玛约卡岛上的肖邦情绪低落,恶劣的天气、萧瑟的寺院钟声、偶尔出现的阳光,以及作曲家那无力的病体中蕴含的顽强的生命力都一一得以呈现,形象鲜明,堪称集中而凝练的心理速写。德彪西也写过《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不仅在音乐语言上比前辈写的相同体裁的作品更为新颖,而且在素材的选择上也是空前丰富,比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浓雾》《月照楼台》《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等。虽然德彪西的前奏曲每首都有标题,但并不像浪漫主义的标题音乐那样引起人们非常具体的联想和深切的感情体验,只给人一种朦胧的暗示。要理解和体验它们,需要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精深的文化修养和极其善感的心灵触觉。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克里亚宾也写过《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
(二)托卡塔
托卡塔原意为“触技曲”,也就是“触键技术曲”,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北部,是在前奏曲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最适合表现键盘乐的体裁,由安·加布烈埃里在1550年左右创立。它一般速度较快、节奏均匀,具有炫技性,可以展示出演奏者手指的灵活程度。1590年,已经有一批托卡塔问世。之后,作曲家将这种音乐形式带到了德国。在那里,托卡塔发展达到了顶峰,其标志为约·塞·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19世纪以后的作曲家中,舒曼、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卡塞拉等都写过无穷动式的托卡塔。当然,不同时期的托卡塔又具有其时代的风格特点。
(三)变奏曲
变奏曲原意为“主题的演变”,它起源于西班牙,也是现存最古老的体裁之一,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流行。变奏曲是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将乐曲的主题不断加以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奏”。变奏的次数不固定,可以变奏任意多次。
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变奏曲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部作品是巴赫应其学生哥德堡的要求为医治俄国伯爵凯瑟琳的失眠症而作,由主题和30个变奏组成。巴赫素以音响和音乐理性的大师著称,而这首变奏曲却以辉煌的炫技风格令人瞠目。《哥德堡变奏曲》标志着巴洛克时期变奏曲达到顶峰。
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于1823年创作的《狄亚贝里变奏曲》,规模庞大。这首变奏曲的主题原是一个叫安东·狄亚贝里的人所作的一首圆舞曲,当时在维也纳的安东·狄亚贝里一面从事作曲,一面经营出版业。这个主题本身写得比较平庸,但是贝多芬用高超的变奏手法,写出了33段变奏,其中有进行曲、谐谑曲,又有慢板赋格曲,最后居然出现优雅的小步舞曲,整首变奏曲倾注了贝多芬全部的钢琴音乐理想,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作。
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不断汲取巴赫和贝多芬在变奏曲创作中的丰富养料,完成了一部成熟的性格变奏曲《亨德尔主题变奏曲》。这个变奏曲的每一段都写得很精彩,充分显示了作曲家运用和声及对位的娴熟技巧。勃拉姆斯在变奏曲这一古老的曲式上,注入了丰富的浪漫主义情感,在这一体裁的写作上达到了极致。
(四)舞曲
舞曲是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由于时代、民族特点和功能、用途的不同而有多种类型。一般舞曲都具有特性鲜明的节奏,某种典型的节奏型贯串始终。这种典型的节奏型,正是区别各种舞曲的最重要的标志。
巴洛克时期有多种舞曲:小步舞曲、布列舞曲、加沃特舞曲、波洛乃兹舞曲、帕斯比叶舞曲、穆塞特舞曲、阿尔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等等,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1.阿尔曼德
阿尔曼德原意为“日耳曼风格的”。这是一种四拍子的舞蹈,速度较慢,端庄而稳重。它起源于德国,16世纪传入法国,后又传入英国。17、18世纪的作曲家们往往把阿尔曼德用于组曲的第一乐章或前奏曲之后,通常为两段体。阿尔曼德常用来作为巴洛克时期古组曲的第一首。
2.库朗特
库朗特原意为“奔跑”,17世纪流传于法国,后传入意大利,一般以弱起及紧随其后的同音反复为特征。在这种乐曲中,常常是一连串的均等时值的疾驰。意大利式库朗特快速而热烈,采用单三拍子。法国式库朗特中速,是一种以节拍和节奏的交错为趣味的舞蹈。库朗特常用来作为巴洛克时期古组曲的第二首。
3.萨拉班德
萨拉班德原意为“神圣的行进”,当时指那些高举圣像、纪念耶稣受难的进香队伍。它的速度缓慢,氛围庄重,甚至有几分悲伤,加上华彩的装饰,让人感到为某种理想做出牺牲的悲壮。早期的萨拉班德由吉他等独奏乐器奏出,因而形成了旋律性强的特点,这种舞曲成为巴洛克时期发挥装饰效果的最佳选择。萨拉班德于16世纪初由波斯传入西班牙,16世纪后期传入法国,17世纪前半叶起出现于德国古组曲中,常用来作为巴洛克时期古组曲的第三首。
4.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布列塔尼的地方乡村舞蹈,1650年经路易十四提倡而在宫廷中盛行。这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具有温良、典雅气氛的宫廷舞蹈。舞蹈由一对舞伴为首,带领其余成对的舞伴做各种队列的变化。男女在跳舞时虽手牵着手,但身体尚保持一定距离以示礼貌。小步舞曲是一种强调每拍都稳重的三拍子舞曲,尽显贵族气派,因舞步小且优雅而得名,一时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社交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它表现了18世纪资产阶级和宫廷男女浮华、矜持的精神面貌。由于小步舞平稳,所以它的舞曲较为清雅舒缓,旋律柔和。巴赫以及亨德尔的作品中有很多的小步舞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将它用于奏鸣曲或其他形式作品中,成为标准的第三乐章,直到以后贝多芬才用谐谑曲取代了它。小步舞曲也常用来作为巴洛克时期古组曲第四首中任选舞曲的一首。
5.布列
布列原先是农民舞蹈时用的一种轻快的两拍子法国舞曲,常常弱起进入。它大约起源于17世纪初,后被法国贵族采用。这种舞曲的特点是情绪爽朗活泼,并带有诙谐的意味,具有动力性的风格,很像加沃特舞曲。还有一种布列舞曲是三拍子的,现仍流行于奥弗涅山区。布列舞曲一般指第一种,也常用来作为巴洛克时期古组曲的第四首任选舞曲中的一首。
6.加沃特
加沃特是法国古老的舞曲。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贵族喜欢在宫廷中扮演牧人和村姑来嬉戏,这种原本淳朴风趣的民俗舞曲因此变得略带有着做作意味的优雅和潇洒,有时也带有一些田园情趣。这是中速四拍子的舞蹈,起句由第三拍进入。该舞曲的特点是速度较快,旋律流畅,常用来作为巴洛克时期古组曲的第四首任选舞曲中的一首。
7.帕斯比叶
帕斯比叶起源于法国下布列塔尼地区的水手中间,16世纪后期由街头跳舞的流浪艺人传到巴黎,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得到流行。帕斯比叶是八三拍或八六拍的活泼舞曲,也常用来作为巴洛克时期古组曲的第四首任选舞曲中的一首。
8.穆赛特
穆赛特是法国的一种小巧风笛,带有一个皮囊,演奏时放在腋下鼓气。因此,穆赛特舞曲也可译为风笛舞曲。这种乐器在低音部中往往有一两个始终不变的音,它们使音乐显得恬静并有田园风情。16和18世纪流行于宫廷。这种舞曲中常有持续的低音,使人联想到风笛的演奏。穆赛特也常用来作为巴洛克时期古组曲的第四首任选舞曲中的一首。
9.吉格
吉格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是流行于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乡村的民间舞蹈,通常采用复二拍子或三拍子,速度欢快,情绪活泼、热烈。吉格常用来作为巴洛克时期古组曲的最后一首。
10.进行曲
进行曲起源于16世纪西方的战乐,最初主要用于军队中,以激奋人心、鼓舞士气。之后,进行曲进入音乐艺术领域,陆续出现在更多的婚礼、丧礼、凯旋、庆典中,用来表达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雄劲刚健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是进行曲的基本特点。进行曲后来被用于歌剧、组曲、钢琴套曲之中。著名的钢琴进行曲有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土耳其进行曲》、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等等。
11.圆舞曲(www.xing528.com)
圆舞曲原来是奥地利北部的一种农民舞曲,多为缓慢的三拍子。它的祖先是一种叫“兰德勒”的奥地利北部农民舞,因其发源于奥地利的“兰特尔”而得名。自18世纪起,这种舞蹈开始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并且速度逐渐变快。在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圆舞曲已开始出现,不过非常简单,与小步舞同属一类。最初,兰德勒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舞,不能与高贵典雅的、彬彬有礼的小步舞相比,因而也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后来,韦伯、舒伯特等作曲家都把它运用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并加以扩大和发展,使其旋律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它才具有了近代圆舞曲的风格。著名的钢琴圆舞曲作品有肖邦创作的15首、勃拉姆斯创作的17首等等。
12.玛祖卡
玛祖卡是16世纪起源于波兰东部玛祖维亚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乡土气息很浓的民间舞蹈,18、19世纪以后传入德、英、法等国。玛祖卡一般为男女双人集体舞,滑步旋转是舞蹈的主要动作。跳舞时,人们常常会发出一些喊声、跺脚声用以助兴。所以,用来给这种舞蹈伴奏的玛祖卡舞曲,便具有热烈、奔放、重音强烈、引人入胜的特点。它采用中速至快速的三拍子,与一般圆舞曲不同的是常在第二或第三拍上出现节奏重音。玛祖卡钢琴作品的音乐情绪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明朗、欢快的,另一种则是伤感、忧郁的。肖邦、格林卡、柴可夫斯基、巴拉基列夫、普罗科菲叶夫、斯克里亚宾、哈恰图良等作曲家都创作过玛祖卡舞曲。肖邦的58首玛祖卡被称为波兰的民族之魂,它们充满波兰乡土气息,却又诗意高雅。斯克里亚宾也写了大量的玛祖卡,他的玛祖卡比较抒情,很少像肖邦的那样描写生活舞会,虽然节奏有时也保留了玛祖卡的特点,但旋律起伏很大。他所写的玛祖卡可以说是俄罗斯的玛祖卡。
13.波洛乃兹
波洛乃兹又叫波兰舞曲。它同玛祖卡一样,也是波兰主要的民间舞曲。不同的是,玛祖卡主要流传于乡村,而波洛乃兹流行于宫廷。波洛乃兹的节奏庄重,中速,三拍子,最先被贵族们用在节日庆典或婚礼之类的场合。宫廷贵族衣着华丽,以庄重的舞步来到大厅,举手投足间流露着几分高贵傲慢的神情。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都写过波洛乃兹舞曲,肖邦创作了20首波洛乃兹舞曲。肖邦的波洛乃兹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英雄凯旋的音乐形象及其爱国主义精神而闻名于世。
14.波尔卡
波尔卡于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波希米亚,后来很快在欧洲和美国流传并风行一时。“波尔卡”一词原意是指一只脚与另一只脚飞快地交替。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地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主要的舞芬兰哈嘎舞蹈团表演波尔卡舞步有两种:一种是单足弹跳步,可以前进、后退或旋转,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它的曲调明快、轻巧而热情,节奏鲜明,强音往往在每小节的第二拍上。卡尔·汉斯的《森林波尔卡》及拉赫玛尼诺夫的《意大利波尔卡》就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乐曲。
(五)赋格
赋格十分像键盘乐器上的小合唱。它通常有三四个声部,主题一般比较短小,以无伴奏形式在一个声部呈现,然后在另一个声部作答。主题在各个声部都出现一次时,就形成一个乐段,叫呈示部。呈示部主题再一次出现之前的连接乐段,叫插入部。到了赋格的结尾乐段,主题必须要再现一次。赋格是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往往要求作曲家以最小量的元素来达到最大量的变化。这种体裁对于那些学究气十足、没有艺术灵感的作曲技匠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天才巴赫,却可以将它写成最富于情感、最深刻动人的艺术作品。巴赫的赋格犹如由音响筑成的宏伟壮丽的哥特式教堂,辉煌而神秘,令人有恍入“圣地之感”。难怪人们说巴赫的赋格是“音乐的建筑”。
(六)谐谑曲
谐谑曲是一种节奏活泼、速度较快的三拍子乐曲。“谐谑”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通常采用复三段体结构,对比的中段为如歌的行板。贝多芬最早用谐谑曲乐章取代钢琴奏鸣曲的小步舞曲乐章,并且改变了谐谑曲轻松、活泼的性格特征,注入了富有激情的戏剧性内容。在此基础上,肖邦又对这一体裁做出重大发展。他不仅将谐谑曲从钢琴奏鸣曲中真正独立出来,而且大大扩展其形式,开拓了空间,以容纳格外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内容。肖邦的4首谐谑曲依然保留了具有鲜明对比性的三段体结构和三拍子的原始特点,速度都是飞奔疾驰,气势恢宏。
(七)幻想曲
幻想曲是一种形式自由、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16、17世纪的幻想曲多用复调模仿手法自由发展主题。其后,幻想曲常作为结构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其后面部分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此外,幻想曲也作为独立的器乐曲,还具有随想曲的特点,如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幻想曲》《c小调钢琴幻想曲》、贝多芬的《g小调钢琴幻想曲》。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肖邦、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钢琴幻想曲常常表现了如梦的意境。
(八)练习曲
练习曲是专门为训练某方面的演奏技巧而设计的乐曲。它包括两种类型:纯属技巧训练的传统练习曲和既有明确的技术课题又有鲜明艺术形象的音乐会练习曲。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车尔尼为钢琴系统教学创作的练习曲作品599、849、299、740等是前者的代表作。波兰钢琴家肖邦创作的钢琴练习曲,不仅挖掘了钢琴乐器本身所特有的表现力与潜力,而且也激发了钢琴家手指的最大潜能。他的《革命练习曲》《黑键练习曲》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是音乐会的保留曲目。肖邦练习曲是钢琴练习曲史上的里程碑,它们极大地影响了肖邦同时代及后世的作曲家如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以及德彪西等。
(九)奏鸣曲
奏鸣曲是一种由三至四个独立乐章构成的大型器乐曲。其第一乐章由奏鸣曲式构成,为快板乐章;第二乐章为抒情的慢板乐章;第三乐章通常为中速的舞曲;第四乐章常用快速的回旋曲。其中,第三乐章常常可以省略。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主要部分。呈示部主要由主部和副部两部分构成,它们在情绪上形成对比。奏鸣曲是古典主义时期钢琴曲创作的主要体裁,海顿写了62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写了18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浪漫主义时期及其以后的作曲家都写有不同风格的钢琴奏鸣曲。小奏鸣曲一般指比较短小、技术不是很复杂的奏鸣曲。作曲家克列门蒂、库劳、海顿都创作了许多为人们喜爱的小奏鸣曲。
(十)回旋曲
回旋曲是一种由一个主题及多个插部反复交替出现而构成的乐曲。其结构特点为:A+B+A+C+……+A。这种形式可作为独立的乐曲,也可作为奏鸣曲、交响曲或协奏曲的末乐章。海顿的《匈牙利风格回旋曲》、韦伯的《华丽的回旋曲》及莫扎特的《a小调钢琴回旋曲》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佳作。
(十一)即兴曲
即兴曲是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舒伯特创立的一种钢琴小品的体裁,乐曲带有即兴创作的特点,结构短小、精练,每一首都有鲜明的意境。舒伯特共创作了两组共8首即兴曲,其中第一组包括4首作品,作品号90,第二组也包括4首作品,作品号142,都是他去世前一年即30岁时创作的。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他的即兴曲也是优美如歌。关于舒伯特的即兴曲创作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舒伯特去朋友家做客,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乐谱,弹奏之后,对其赞叹不已。随后他才知道这正是朋友记下的他本人即兴弹奏过的作品。可见舒伯特有着很高的即兴创作能力。肖邦也创作有著名的A大调、B大调即兴曲。
(十二)叙事曲
叙事曲这一体裁来自民间诗歌和文学。19世纪初期,声乐叙事曲开始广为流传。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他在叙事曲中充分展现了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面,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叙事曲是肖邦唯一的具有标题性内容的乐曲。其中第一首、第二首和第四首都与19世纪波兰革命诗人亚当·密茨凯维支的叙事长诗关系密切,第三首受到海涅长诗《罗列莱》的影响。由于在叙事曲这一领域内无传统的框架要求,肖邦抓住了长篇诗歌中的魅力与热情,用最大胆的手法将奏鸣曲、回旋曲和变奏曲的形式交融汇合,寄予他最炽热的感情。
(十三)无词歌
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指没有歌词的歌曲。这是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立的富有特色的钢琴小品体裁,是按照歌曲的体裁和形式写作的一种小型器乐曲,通常以钢琴小品的形式出现。这些作品常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并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门德尔松一生共创作了49首无词歌,分为8集,每集包含6首,最后一首作品109号是他的遗作。《无词歌》中的每一首小品都短小精致,情感真挚淳朴,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往往通过日常生活场景来抒情写意,极富标题性和歌唱性,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十四)夜曲
夜曲是一种形式自由、格调高雅、充满浪漫色彩的器乐短曲,传说最早起源于18世纪英国主教教会的晚祷歌调。英国作曲家约翰·费尔德首创了这一体裁的钢琴曲。约翰·费尔德的钢琴夜曲多为沙龙小品,优雅伤感却内涵不深。而肖邦在这一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发展,赋予夜曲比较强的戏剧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肖邦的夜曲大多为三段体,充满戏剧性力量的悲愤音调通常笼罩中段,与抒情性的前后乐段形成强烈对比,使夜曲不仅仅表现“夜”的情绪,而且获得了新的性质,比如《e小调夜曲》《E大调夜曲》。肖邦的夜曲也常出现华彩的装饰变奏,节奏自由,艺术手法丰富细腻,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崇高的意境。
(十五)狂想曲
狂想曲的希腊文为“史诗”的意思。这是李斯特的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创作体裁。狂想曲气势宏大,善于表现重大的题材,结构较为自由。李斯特写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被称为匈牙利民族乐派奠基之作,其中尤以第二首、第六首匈牙利狂想曲在世界乐坛上享有盛誉。李斯特的狂想曲作品不论在演奏技巧上,还是在乐器的表现力上,都有突破和创新,推动了钢琴演奏艺术新的发展。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拉威尔等作曲家都创作有著名的狂想曲。
(十六)组曲
组曲是指由若干短曲连成一体的钢琴曲或管弦乐曲,分为舞蹈组曲和情节组曲两大类。舞蹈组曲盛行于巴洛克时期,多采用同一调性的各种舞曲组合而成。巴赫创作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德国组曲》就是十分典型的舞蹈组曲。情节组曲题材丰富,神话、传奇、儿童故事等都可以作为组曲的题材。舒曼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连缀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写成了《狂欢节》组曲,它是这一形式的代表作之一。著名的钢琴组曲作品还有舒曼的《童年情景》、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等等。
(十七)协奏曲
“协奏曲”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即为两种音乐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在16世纪时,是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从17世纪后半期起,协奏曲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洛克时期形成了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的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了由小提琴或钢琴或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称为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钢琴协奏曲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