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道西风:穿越丝绸之路,畅游历史文化

古道西风:穿越丝绸之路,畅游历史文化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宝船,大部分产自龙江船厂。郑和是朱棣的心腹太监,他原姓马,名和,小名三保。1381年,明王朝发起平云南之战,年仅十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成为一名近侍宦官。在朱棣即位之后,更是决定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永乐年间的一件国家大事。继张骞凿通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之后,郑和又进一步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古道西风:穿越丝绸之路,畅游历史文化

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

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

归到京华觐紫宸,龙墀献纳皆奇珍。

重瞳一顾天颜喜,爵禄均颁雨露新。

——马欢《瀛涯胜览·纪行诗》(节选)

1402年,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尽管后人对朱棣夺位之事多有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永乐年间朱棣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为明王朝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努力之下,明王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边疆稳固,国力渐渐强盛,因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永乐盛世”。

自宋代以来,航海技术造船术出现了飞跃性的进展,这大大提高了商船的运载量,并且使船只具备了出海远航的能力。永乐年间,随着航海技术的日渐成熟,加强对海上地区的经营成为一件必行之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场人类航海历史上的盛大绘卷被缓缓展开。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明代的造船技术

明代涌现了很多大型的船厂,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湖广、浙江等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南京的龙江船厂、苏州的清江船厂、山东的清河船厂以及福建的台南船厂。这些船厂均为官方开设,组织严密,规模很大,并且进行了科学的分工,设有工部司、提举司、帮工指挥厅等,厂房又细分为细木作房、油漆作房、艌作房、铁作房、蓬作房、索作房、缆作房等,大大提高了造船的质量和产量。另外,明代生产的船只种类繁多,龙江船厂出产的船舶就有十几种:扁浅黄船、坐船、划船、沙船、一颗印巡船、三板船、哨船、蜈蚣船、两头船、轻浅利便船、马船、快船等。郑和西洋所使用的宝船,大部分产自龙江船厂。

在1405年,亦即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一名叫郑和的太监,授予他“钦差总兵太监”的衔职,命他统领明王朝的精锐舰队,准备开始进行远航。郑和是朱棣的心腹太监,他原姓马,名和,小名三保。他父亲曾经去麦加朝觐,因此被称为“哈只”(朝圣者),其家族在当地也颇负盛名。1381年,明王朝发起平云南之战,年仅十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成为一名近侍宦官。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和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成为燕王亲信。自少年时期开始,郑和就跟随在朱棣身边,因而朱棣对他的为人和性格了如指掌,视其为可靠心腹。郑和本人精通兵法,且有勇有谋,在靖难之役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并立有功勋,朱棣因此更加赏识他,赐他“郑”姓,提拔他为内官监太监。在朱棣即位之后,更是决定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永乐年间的一件国家大事。明成祖倾全国之力,仅永乐元年(1403年)一年间,就命令福建、浙江、湖广、江西、苏州等地区制造海船三百多艘。中国古代造船术在明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就曾经说,中国的造船技术曾经远远地走在欧洲的前面。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明成祖之所以派遣船队进行远航,是由于“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意思是说:一方面朱棣怀疑建文帝朱允炆逃到了海外,想要通过远航来寻找他的踪迹;而另一方面,下西洋也是为了向海外诸国宣扬明王朝的国威与财富。无论真实的原因如何,郑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活动,在当时而言都是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事件,它客观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图19 郑和雕像

明朝建立之初开始,明朝一直施行着严厉的海禁——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海疆政策,意在禁止各类海外势力(包括倭寇海盗、海外割据势力)侵扰近海。但从具体的方法而言,这一政策实际上是禁止民间私自进行海外贸易。因此,从长时段的角度观察,这种策略实际上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阻碍是巨大而深远的。郑和下西洋也正是这种海禁政策的另一种表现,明王朝派遣官方船队进行远航,实际上是在推行以明王朝为主导的海上朝贡贸易。这是明初经营海上区域的重要策略。

1405年7月,郑和率领两万七千多名士兵,动用了巨资专门打造的62艘大船,浩浩荡荡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此次进行远航的官兵之众,船队之多,不仅在中国航海史上史无前例,在世界航海史上更是绝无仅有——在时间上更是领先了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87年之久。船队先从长江入海口泛舟南下,不久后到达福建。启程的那一天,船队在福建五虎门港口蓄势待发,激动人心的号角声直冲云霄,郑和一声令下,浩浩荡荡的船队向着海洋驶去,古代中国远航史就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继张骞凿通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之后,郑和又进一步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明代的海禁

明朝建立的第四年,朱元璋颁布了海禁令。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民间贸易,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到了明代中期,海禁政策愈加严苛,甚至“寸板不许下海”,就连不同省份的中国人之间的商船贸易都遭到了禁止。明初推行海禁,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张士诚、方国珍在江苏、浙江沿海地区的势力仍很强大,他们的余众依然占据着沿海的岛屿。为了政权的稳固,防止民众与敌对海外势力勾结,朱元璋最终决定推行海禁。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与海禁令相配合,明朝的律法制定了相当严酷的刑罚制度:未经政府批准私自下海进行贸易的人杖责一百;携带兵器、人口等“违禁物”下海,前往外国进行交易,及与海盗勾结,作为向导劫掠良民的主犯处斩,全家发配充军;擅自制造两桅以上的大船卖给外国谋取利益的处斩;对擅自与外国进行贸易的人也严厉惩罚,禁止买卖国外的香料、货物,已有的勒令三个月内销毁。明代的海禁政策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期隆庆年间才有所放松。

如前所述,海禁主要针对的是民间贸易,但是朝贡贸易依然在进行着。明代在广州、泉州宁波三个港口设置市舶司,用来接待外国派来的朝贡船,处理相关事务。这些朝贡船队运到中国的物资,是专门用来供给皇家贵族的生活所需,商人与平民是无法触及的。

市舶司

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萌芽于唐朝。在宋、元、明时期都曾于海港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在明代以前,市舶司的作用主要是监察进出海港的船舶、征收关税、政府采购、管理进出口贸易等其他事宜。市舶司在唐、宋、元时期实际上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明朝施行海禁政策,市舶司的作用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很大转变。明太祖设置市舶司的目的其实是“怀柔边远”,允许外国的官方朝贡船舶进行贸易,但是禁止民间商船贸易。因此,在沿海局势较稳定的时期,市舶司制度便得以维持;反之,当沿海局势紧张的时候,明代的市舶司也一度曾被废止。

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数量共计两百多艘,船舶的制式分为七个等级(详见表1),其中大型宝船有62艘。

表1 郑和下西洋船舶型号

郑和首次下西洋的人员组成也很完备,具体见表2。

表2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人员组成

续表

除此之外,还有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民稍、买办、书手等,加上前表人数共计27411人(一说27800余人)。之后六次下西洋的随行人员数量都与第一次相仿。

表3 郑和七次下西洋简表(www.xing528.com)

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几年,到达了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船队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多、航程之遥远,就当时而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可谓是首屈一指的。

远洋航行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郑和身边还有一个得力的副手——王景弘。王景弘是福建人,洪武年间进宫做了宦官,和郑和一样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受到朱棣的赏识。王景弘具有实干精神,在郑和下西洋时担任副使,一般认为他在第一、二、三、四、七次与郑和一起下西洋。郑和去世后,王景弘担任正使于1434年率领船队出使南洋诸国。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马欢《瀛涯胜览》

马欢生于浙江,是一个翻译官,精通阿拉伯语。马欢曾三次跟随郑和下西洋,他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也许是因为翻译官的身份,回来之后,他将自己下西洋过程中亲身经历的二十个国家的航线海潮、地理风貌、政治情况、风土人情、语言文字、气候物产、生产工艺、经济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详细记录下来,最终写出一本《瀛涯胜览》。马欢在这本书里倾注了半生的心血。他从1416年开始写,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才最终定稿。后世提起郑和下西洋就无法绕过马欢的《瀛涯胜览》,他以亲历者的视角清楚记录了三次下西洋的历史过程,是一本公认的研究郑和的珍贵史料。

费信《星槎胜览》

无独有偶,与马欢一样,费信也是一个翻译官,精通阿拉伯语,曾四次跟随郑和下西洋。费信幼年家境贫寒,发愤读书,知识渊博,后来替哥哥从军,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被选送入船队。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他处处留心,将西洋四十几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记录下来,著成一本《星槎胜览》。与《瀛涯胜览》一样,这本《星槎胜览》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费信还写过一本《天心纪行录》,可惜已经散佚了。

巩珍《西洋番国志》

巩珍本是一名士兵,于1433年以秘书的身份随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回来后,巩珍写出一本《西洋番国志》,记录了郑和船队所到的二十几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气候物产等情况。最为人称道的是,《西洋番国志》还记录了一些航海技术和宝船的情形。与前两本书一样,《西洋番国志》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

《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作郑和碑。对于帆船时代的远洋航行来说,季风和洋流是至关重要的动力。所以季风来临的时候,船队才能起航。1431年,郑和准备第七次下西洋,在福建长乐港泊船等候季风的到来。等候期间,郑和一行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且新建三清宝殿,刻下《天妃灵应之记》碑,放置在南山宫殿中。碑文记录了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历。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遗失,《明史》上的记载相当简短,郑和碑就成为郑和下西洋的珍贵史料。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免遭破坏,郑和碑被运到南平市保存,后来又回到长乐,如今存于长乐师范附小,是福建省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1405年的夏天,季风如约而至,郑和率领船队行驶在烟波浩渺之中。行驶大约十天后,船队到达了旅途中的第一个国家——占城。这座城市位于中南半岛的东南部,在今天的越南北部境内。因其独特地理位置,占城一直是古代中国到东南亚海上航线上停泊的第一站。占城也是郑和每次下西洋的必经之地。自唐朝以来,占城一直就是中国的藩属。朱元璋称帝,明代建立之后,占城就派遣使者来朝。自宋代以来,安南国(位于现在越南的北部)陈氏家族世袭为王,向中国称藩。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安南国王派使者前来朝贡,明太祖朱元璋封他永世为安南国王。洪武末年,安南国相篡权,自立为王,开始奉行侵略政策,多次侵犯邻国,甚至袭扰中国边境。占城也受到了安南的威胁,占城国王多次派使节到明朝请求救援。由于当时安南对东南亚藩属长久以来的朝贡秩序造成了威胁,或许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也有维持东南亚朝贡秩序的考虑。

占城受印度文化影响很深,佛教婆罗门教十分兴盛。国王崇信佛教,在位三十年后都会出家为僧,他头戴花冠,身着白衣,装扮如同中国京剧中的花脸模样。当地计时,以花开为春,叶落为秋。由于气候炎热,占城国民大多赤脚。当地渔业发达,少有农耕者。中国的瓷器、碗盘、丝绢等物品在那里很受欢迎,而占城向中国进贡的物品则包括犀角、象牙、伽蓝香等。

离开占城,郑和船队继续向南行驶,数日后抵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爪哇当地民风彪悍,人人佩刀。郑和抵达爪哇的时候,爪哇的西蕃王和东蕃王之间正在内战,最终西蕃王获胜,但是郑和船队中的一些部众却不慎卷入内战,无辜被杀。西蕃王害怕郑和讨伐,便向明朝遣使谢罪。成祖假意命爪哇以黄金赎罪,爪哇认罪并进贡黄金万两,明成祖最终宽赦了爪哇,而且放弃了赔偿要求。

爪哇国民多有经商者,生活较为富裕。有许多中国沿海居民在此侨居,与各国往来的商人常有贸易往来。爪哇国内,中国历代的铜钱彼时都可以通用,来自中国的商品和物资也很受欢迎。郑和的船队抵达后,先后经过爪哇国的杜板、新村、苏鲁马益等地,来到国王居城满者伯夷,根据《瀛涯胜览》记载,爪哇国王居住的宫殿用砖砌成,有很多道门,宫内很整洁,布置也非常讲究,铺着藤草编成的席子,盘腿坐在席子上。明初,在南洋诸岛的国家中,爪哇的势力最强盛,且一直与明朝保持着朝贡关系。爪哇国王经常派使者乘船装载当地土产向明朝进贡。

离开爪哇之后,郑和船队经旧港国,抵达苏门答剌国(位于现在的苏门答腊岛的八昔河口)。苏门答剌两面环山,用来耕作的土地很少,当地家家都养蚕,但是不会缫丝。这一区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往来商船大都经过这里。当地民风淳朴,彼时正受到来自爪哇的威胁。苏门答剌的酋长就派遣使者前往明朝进行朝贡,郑和到来之后,按照明成祖的旨意怀柔苏门答剌,赐给很多财物,封其酋长为国王,并赐印。苏门答剌国和明朝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朝贡关系。

郑和船队再次起航,经过孟加拉湾,于1405年的冬季到达了古里国(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这里是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按照明成祖的旨意,郑和代表明廷赐给古里国王银印,并向两位掌管国事的大头目给予封赏,赐给品级冠带。古里国王崇信佛教,国内造有很多佛殿和佛像。古里国贸易氛围很好,国民都很讲诚信。郑和宝船上携带了商品在古里交易,两位头目带领算手、中介人与郑和的部下面对面议价,击掌定价并且书写合约,平等交易。他们算数不用算盘,而是有专门的算手,用手脚指头进行计算——他们竟然算得也没有丝毫差错,令随行的船员非常惊奇。

古里国与中国相距遥远,随行的船员皆为颇具其异域色彩的生活方式所惊叹。古里国盛产胡椒,富人家里都种椰子树,作为产业。居民家里多养孔雀。当地有黄牛,居民喜喝牛奶,吃饭时必有酥油。各色海鱼琳琅满目,价格都十分便宜。他们用葫芦壳和红铜丝做成乐器,边弹边唱。郑和此次经过古里,就将此地作为补充淡水和食物的基地,并且在这里竖立了一座碑庭,碑文写着“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皡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等到郑和船队返回的时候,国王办好贡品,用五十两上好黄金,命工匠抽成细如头发的金丝扎成一片,再用各色宝石和大珍珠做成一条宝带,派遣头目贡献给明成祖。

1407年,郑和船队返航中回到旧港。旧港以前又叫三佛齐,东临爪哇,位于现在的苏门答腊岛的南部,在彼时是苏门答腊岛的贸易中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港口。在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犯了罪,带着家人逃到旧港,做起了海盗。郑和经过此处的时候,有一个叫施进卿的广东人向他举报陈祖义。郑和便生擒了陈祖义,押回明朝审判,并让施进卿做旧港的大头目。这一年的秋天,施进卿派遣女婿前往明朝朝贡。明朝在旧港设置了宣慰使司,命施进卿做宣慰使,并且赐印,赐冠带。

郑和船队结束航行,返回明朝。这次下西洋初见成效,经过此次海上巡行,东南亚沿海地区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藩属国的朝贡秩序也被重新理顺,明王朝的威信在东南亚海域获得彰显。

明成祖对郑和初次下西洋的成果十分满意,在他的授意下,郑和船队回国休息了仅半年时间,就开始了第二次的航行。1407年的冬季,郑和率领船队再次南下。这次郑和船队到达的第一站还是占城,在当地补给后,即率船队前往暹罗(今泰国)。暹罗国人崇信佛教,僧侣众多。《瀛涯胜览》和《星槎胜览》两书中都记载了暹罗女性当家做主的风俗。从王族到平民家庭,家中大小事宜全是妻子做主,男子听从。暹罗西北面的上水镇与云南接壤。彼时,这个小城镇住着五六百户人家,各国运来的特色商品都集中在这里进行买卖,中国宝船来到暹罗之后也用小船载着货物到此处交易。香料是暹罗的特色土产,种类繁多。当地还出产上好的苏木。暹罗国王每年派遣头目携带苏木、降香等贡品到中国朝贡。

郑和船队还来到了南巫里、加异勒、甘巴里、阿拨把丹、小葛兰这几个小国家去招抚,赐给各国国王锦绮纱罗。离开小葛兰之后,郑和来到了柯枝国。柯枝国位于今天印度西南部的柯钦一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明成祖即位后的第一年就曾派人赐其国王锦绮华盖进行招抚。柯枝国国王也崇信佛教,在国内建造佛殿和佛像。佛像用铜铸成,用青石砌成底座。佛像周围砌成水沟,而且有一眼水井。每天清晨,鸣钟击鼓,取井水从佛像的顶端浇下来,如此反复三次,众人都来拜谒。那里常年气候炎热,五六月份为雨季,七月才能转晴。当地出产胡椒,国民多以种植胡椒为业。郑和离开这里的时候,柯枝国国王也派使者带着贡品跟随船队到中国进贡。

随后郑和船队来到锡兰国(今斯里兰卡)。锡兰国是仅次于爪哇的大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大都很富有。锡兰中有一座寺庙,郑和曾在寺里布施金银、香炉、花瓶、灯烛等物品,并立碑纪念。然而,郑和的船队却在锡兰国遭到了冷遇——原本郑和按照明成祖的旨意对锡兰国国王进行招抚,但是锡兰国国王亚烈苦奈儿却十分傲慢。亚烈苦奈儿性情贪暴,得知郑和船队载了大量金银,便让自己的儿子向郑和索要,没有成功,便对郑和结下怨恨,谋划发兵劫掠郑和的船队。亚烈苦奈儿命人砍伐树木阻断河流,断了郑和回去的道路。郑和发觉,便率船队返回,但是发现回去的道路已被阻断。在此情形之下,郑和便与部下商议,他认为锡兰国的兵力来到此处,王城内的兵力必将大减,如果出其不意,攻进王城,就可先发制人。于是,郑和率领两千士兵,在夜半时分从小道到城下,而后奋勇攻入城内,将亚烈苦奈儿生擒,带回明朝审判。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至此亦结束。1409年,郑和船队返回京城后,明成祖宽赦了亚烈苦奈儿,并且下令将他遣送回锡兰国。明成祖命令礼部选当地贤能之人封为国王。礼部询问锡兰的俘虏,他们一致推举耶巴乃那。明成祖便下诏书命耶巴乃那为国王,命使者带着诏书和印章出使锡兰国。

尽管郑和擒获了锡兰王,但锡兰国一带的海上道路仍未畅通。这一区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如果航道不通,郑和船队是无法抵达锡兰以西的国家的。于是,在郑和船队返回明朝后,得到了明成祖的支持,立即开始了第三次下西洋的活动,再次前往锡兰国,疏通这一海上通道的阻碍。

1409年,郑和船队第三次的远洋航行开始了。那一年的秋天,船队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到福建长乐停泊。阴历的十二月,郑和船队于福建五虎门起航,宝船上张开了12张帆,顺风航行了十天,和往常一样,首站抵达占城。由于在明朝的帮助之下,占城免受安南的进攻,并且夺回了被安南占据的土地,占城国王因此而对大明满怀感激。郑和一行受到了占城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星槎胜览》记录了彼时的盛况。占城国王穿戴整齐,率领将士五百余人,击鼓奏乐,出城迎接郑和的到来。郑和颁诏时,占城国王从乘坐的大象上下来,跪着匍匐前行,表达对明朝的感激之情。

从占城出发,郑和船队来到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王城,就位于现在的马六甲市。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占据着东亚出海口的门户,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和海上中转站。满剌加国没有国王,只有头目,在郑和抵达之前长期隶属于暹罗,每年要向暹罗交四十两黄金的岁币,如果不交就会招来暹罗的讨伐。明成祖继位之后,满剌加的头目曾派遣使者上表,愿意归附明朝。郑和奉明成祖的旨意,赐给满剌加头目银印、冠带和袍服,并在那里立下石碑,封疆建立满剌加国,头目为国王,不再隶属于暹罗。

满剌加国民风淳厚,多以捕鱼为生,设备较落后,使用的是独木船。当地出产上好的树脂——打麻儿香。打麻儿香极易点燃,当地人都用此物照明。木船造好后,在缝隙里涂抹打麻儿香,防水性能极好。

郑和将满剌加国作为一个中转站。船队抵达后,立下像围墙一样的栅栏,开四个门,夜里有人巡逻。里面又有栅栏,围成一个小城,在小城里盖仓库,宝船上所载的物品粮草全部屯放在仓库里。到其他国家去的船舶回到仓库补给,整理好交易来的他国物品,装到宝船里,等候南风返航。满剌加的国王也置办好贡品,携带妻子和头目,跟随郑和的船队到中国进贡。

郑和船队再次抵达锡兰国,依照明成祖的诏令在当地另立锡兰国王耶巴乃那,原国王亚烈苦奈儿亦放归。但当时锡兰国民已经推举不剌葛麻巴思剌查为国王,便诏令其退位。自此,南海各国对明王朝心悦诚服。海上航道由此畅通。

在第三次下西洋的航行中,郑和来到了一个叫九洲山的地方。根据费信《星槎胜览》的记载,九洲山与满剌加国接壤,出产沉香、黄熟香。九洲山上树木繁茂,郁郁葱葱。郑和差官兵到山上采香进献明成祖。他们找到了六株绝好的香,径有八九尺,长有六七丈,“清香味远,黑花细纹”,实属罕见。

至此,郑和三次下西洋,成效卓著,东南亚、南亚的朝贡秩序已然理顺,海上丝绸之路的和平秩序也建立了起来,从南洋诸岛到南印度之间的海上通道完全打通,再无阻碍。这次,郑和船队回京以后,明成祖对所有随行人员大加犒劳,对在锡兰国立下军功的船员,按照功勋等级进行奖赏。休整了两年后,郑和又将进行第四次远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