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莲河水正东流,曾浴金人体得柔。
自此更谁登彼岸,西看佛树几千秋。
——玄奘《题尼莲河七言》
公元630年,玄奘远隔千山万水的故土大唐发生了一件大事:唐太宗发动了对东突厥的战争,意在平定中国北方的边患。战争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北部边疆从此平定。玄奘离开大唐之后的第三年,昌盛的大唐已经威名远扬。
公元631年,离开故土长达四年,玄奘终于来到了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地区),那烂陀寺就位于这里——那烂陀的意思是“施无厌”(不知疲倦的施舍)。这座寺庙是在皇室的资助下建立起来的,经过六代皇帝的精心营造,规模很大,建筑宏伟壮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生动描绘了那烂陀寺的建筑风格——“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印度的寺院成千上万,若论壮丽崇高,那烂陀寺当属巅峰。释迦牟尼曾路经此地,据称这里也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出生的地方。那烂陀寺是古印度佛教的学术中心,最早修建于公元5世纪。自建立以来,那烂陀寺持续发展,到了玄奘所在的时代,寺庙已经享誉盛名,成为全印度大乘佛教的学术圣地。寺内藏书浩如烟海,极盛时期寺内有一万名学生,一千五百名老师。那烂陀的学风严谨刻苦,寺内每天的讲座多达一百多场,学生勤奋好学,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除了研究佛学之外,他们还要学习世俗经典、因明、声明、医学乃至数学。因此,那烂陀寺在当时不仅是一座寺院,更像是一所佛教学院。
图12 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抵达那烂陀寺的那一天,寺庙为他举行了庄重的欢迎仪式。仪式过后,二十位僧人带领玄奘面见那住持正法藏。正法藏就是戒贤法师。据称,那烂陀寺的师生,能够通晓二十部经论的有一千多人,通晓三十部的五百多人,通晓五十部的,加上戒贤法师共十人。唯有戒贤法师一人穷尽了所有学问,成为一代宗师,因此,众人尊重他而不直呼其名,都称他正法藏。玄奘见到戒贤法师后,向他施以极为隆重的拜师礼。戒贤法师问玄奘从何而来,玄奘说自己从中国来,特地来向法师学习《瑜伽论》。当时戒贤法师已经百岁高龄,而且患了非常严重的痛风病,不堪折磨,想要结束自己的性命。三年前梦到有人告诉他有个僧人从中国来想要学习《瑜伽论》。之后,戒贤法师的病情有所好转。冥冥之中,玄奘和戒贤法师之间似乎有种命运的联系。见到玄奘时,戒贤法师也不禁感慨落泪。32岁的玄奘跋山涉水来到印度,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大乘佛教的至尊——戒贤法师的门下学习佛学。在公元632年的春天,戒贤法师为玄奘专门开讲《瑜伽师地论》,由此开始了长达15个月的讲坛,一起来听的人多达一千。玄奘在这里用了五年时间潜心学习,研习佛经,在这一时期,他的佛学造诣得到了更大的提升,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大乘佛教义理的有道高僧。
就在玄奘于那烂陀寺求学期间,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卷起了新的风波:作为一条连通大唐与西域诸国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为沿途的西域国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隋末的战乱使得丝绸之路被阻绝,西域诸国前来朝贡的使者以及各国的商旅只得绕道高昌前往中原。高昌借此垄断商道而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公元632年,焉耆请求唐太宗重新开通大漠通道,方便商旅过往。唐太宗同意了焉耆的请求,但是高昌却对此非常不满。如果开通了大漠通道,高昌在丝路上的垄断地位将会被打破,商旅会大大减少,高昌的经济将会遭受沉重的打击,这显然是高昌不想看到的。因此,高昌联合西突厥进攻了焉耆的五个城市——高昌这样的举动显然打破了长久以来与唐王朝维持的友好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唐王朝决定对高昌用兵。公元640年,唐王朝进军高昌。战争还未开始,高昌国王鞠文泰忽然病死,面对唐王朝的军队,高昌很快就投降了。之后,唐王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稳定了西域的局势,并且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制度是唐朝在边疆地区推行的一种军政合一的治理边疆的政策。唐朝在西域的都护府制度有效执行了朝廷的政令,是稳定西域的重要保障。640年,侯君集破高昌,唐王朝在高昌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主要管理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的事务。648年,唐王朝攻破龟兹,安西都护府西迁至龟兹。到了658年,西域都护府升级为大都护府,下辖金山都护府、十六都督府。直到808年废止,安西都护府共存续了约170年。安西都护府在唐王朝中央政府与西域羁縻府、州之间起到了纽带的作用,代表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管理边防、行政事务,完成了保障西域地区安全稳定的历史任务。
但此时的玄奘对此并不知情。在那烂陀寺五年的求学时光紧张而充实,在通读了那烂陀寺大乘佛教经典之后,玄奘决定再次出发游学。之后的三年里,他的足迹遍布印度的每一个城市,他用自己的亲身游历,为《大唐西域记》的书写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用地理学家式的语言详细记载了每一个所到之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www.xing528.com)
玄奘到达伊烂拏国,在此停留一年访学。伊烂拏国的僧人多信奉小乘佛教,有十所寺庙。城南有一个佛塔,佛祖曾在这里进行了三个月的说法。之后,玄奘就进入了中印度、南印度的各个国家进行访学。玄奘所游历的国家里面最具神秘色彩的当属西印度境的西女国。西女国是《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原型。西女国坐落在一个海岛上,国民全都是女人,没有一个男子。相邻的国家拂懔国每年派遣男子到西女国进行交配,如果产下男婴,全都丢弃。关于西女国的记载,仅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寥寥数语。唐僧师徒在女儿国的故事实为小说的创作。之后,玄奘来到北印度境内的钵伐多国。钵伐多国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僧人都研习大乘佛教,最胜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瑜伽师地论》。玄奘在此地停留了两年的时间学习佛经。一天晚上,玄奘做了一个神奇的梦,他梦见那烂陀寺已经荒废了,院子里拴着水牛,再也没有一个僧人的身影。梦中的先知告诉他该回去了。
公元640年,玄奘回到了那烂陀寺。阔别故土十一年,玄奘想早日返回中国。但是,归国的计划并没有那么顺利。彼时的玄奘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在戒贤法师眼里,他已经成为一个得道的高僧。戒贤法师安排玄奘开设讲坛讲授佛经,与高僧们进行辩经。这是一场难度极高的考试。但是玄奘高水准地通过了考核。最终另外一个讲坛的学生也都来到玄奘的门下。玄奘通过辩经获得了空前的人气和声望。扑面而来的名誉又将玄奘裹挟进一轮又一轮的辩经当中。随着时间的积累,一个来自中国的高僧的名字“玄奘”传遍了整个印度。然而,这不期而来的荣耀无法阻碍玄奘归国的决心。
每当玄奘与戒贤法师提起回中国的打算时,都会受到一致的劝阻。那烂陀寺的僧人们希望玄奘能够留在印度,他们认为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这里不仅有全世界最负盛名的佛教学者,还有数不清的先贤们留下的踪迹,他们不理解玄奘为何到达了佛学中心却又要离开。玄奘陈述了自己的想法:“此国是佛生处,非不爱乐。但玄奘来意者,为求大法,广利群生……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用报师恩。”戒贤法师说这正是菩萨的用意啊,于是让众人不再挽留他,允许玄奘回国。回国的愿望似乎可以实现了,但是一场更大的考验正在等待着玄奘。
就在戒贤法师同意玄奘回国的两天后,东印度国王鸠摩罗派遣使节给戒贤法师送来一封书信,要请玄奘前往讲经。戒贤法师以玄奘即将启程回国为由推辞了,可是不料埋下了祸根。东印度王大怒,说若戒贤法师不许玄奘来,就会率兵踏平那烂陀寺。在这样的情形下,玄奘只得跟随使者去见东印度王。鸠摩罗率领群臣隆重迎接玄奘,精心奉养,留了一个多月。
塔内萨尔王国的戒日王听到消息,心中十分不满。他之前多次请玄奘来讲经,但玄奘始终没有答应,可如今他却去了鸠摩罗那里。戒日王派使者让鸠摩罗将玄奘送过来。鸠摩罗说:我的头可以给你,但是玄奘不能去。戒日王十分恼怒,一场战争一触即发。最终鸠摩罗做出了让步,同意玄奘去戒日王宫。戒日王以最高规格的礼遇接待了玄奘。他在曲女城为玄奘专门开设讲坛,讲授大乘佛法的精妙,并且在印度诸国都发了通告,请对佛教有研究的僧人和俗众都来听玄奘的讲经。彼时正值冬天,玄奘与戒日王乘船逆流而上,腊月才赶到曲女城的会场。印度五方的国家来了十八位国王,信奉大小乘佛教的三千多位僧人到场,婆罗门教等其他宗教的信徒两千多人到场,那烂陀寺有一千多位僧人到场。几千人的听众一时间全部汇集到曲女城,他们或乘车或乘大象,有的还有侍从,举着经幡,方圆几十里挤挤挨挨如云卷雾涌,成为闻名印度的盛景。
玄奘开讲的第一天,由于听众太多,会场内安置不下,许多人坐在了会场外面。玄奘作为论主,讲大乘佛教的精妙,请人写一本演讲记录,请会场外的听众传阅,若不赞同玄奘所讲的内容,可以任意发难,上来辩经。一天下来,竟没有一个人质疑,戒日王十分满意。如此讲了五天。有的信奉小乘佛教的僧徒见玄奘的讲经动摇了他们所秉持的观点,但又辩论不过,就心生歹意,意欲谋害玄奘。戒日王得知后,严令镇压。讲经共进行了十八天,没有一个人上前辩论。在讲坛结束后,玄奘收到了“大乘天”和“解脱天”两个称号,被大乘教徒和小乘教徒共同奉为大师。从中国来的玄奘在佛教圣地印度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由于玄奘在印度的成名,戒日王向唐王朝派遣了使者——这是印度第一次向中国派遣使者。之后,唐王朝也向印度派出了使者,双方开始了友好的往来。印度的佛教文化吸引着玄奘不远万里来留学,而玄奘在印度的个人成就,也使戒日王对唐朝产生了兴趣。这是玄奘的历史功绩,同时也是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魅力,使两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有了密切而深远的联系。
玄奘前来印度的所有目的都已达成,此时的他渴望能够即刻启程返回大唐。在他临行前,戒日王又邀请他参加钵逻耶伽国大会场的无遮大施。结束后,戒日王与鸠摩罗又是一番挽留,启程时安排好了一应行资,又派人携带写给诸国的文书一路护送玄奘。
公元641年,玄奘离开印度返回中国,他再次踏上了数年前独自走过的漫漫丝路。与从长安出发时的孤身一人不同,返回时的玄奘携带了大量的经书和佛像,还有一支颇具规模的队伍。然而,雪山、沙漠并不会因此而更易翻越,玄奘面临的仍然是一场生命的历险。在艰险的旅途中,玄奘从高昌商人处听到了一个消息:高昌国王鞠文泰已经去世,高昌现在已经是大唐的西州。这令原本打算到高昌履行承诺讲经的玄奘感到十分遗憾。之后,玄奘到达了于阗,在这里他给唐太宗写了一道上书。在书信中,选择陈述了自己前往印度学法的经过,恳请唐太宗准许他回国。随后,他一边讲学,一边等待着长安的回复。这场漫长而宏伟的旅程,即将画上最后的句点。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鹫峰
鹫峰位于摩揭陀国宫城的东北部,因其形状极似一只鹫鸟而得名。如来曾经住在这里,讲授佛法。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就是在佛祖居住的灵山取得了真经。小说中灵山的原型,应该就是鹫峰。在《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中,鹫峰有一座精舍,是如来的住处;南边的山崖下有一个佛塔,如来曾在这里讲授《法华经》;精舍旁边有一个大山洞,如来就在山洞里修行;精舍的侧面有几个石室,是如来的弟子舍利子等修行之处;石室前有一口井,已经干涸了;精舍东北方的大磐石,是如来晾晒袈裟的地方;鹫峰山顶北面还有一座佛塔,如来在此处讲授了七天的佛经。玄奘寻找着先贤留下的每一处痕迹,将鹫峰的地理分布、屋舍用途记录得一清二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