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

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体育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进行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群众体育活动骨干,选拔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我国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最普遍、最广泛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基础。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及单项体育竞赛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进行。

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

学校体育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进行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群众体育活动骨干,选拔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余运动训练管理

课余运动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教练员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培养体育骨干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它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国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的中间环节。

1.课余运动训练管理的特点

(1)针对性

课余运动训练管理是针对学校、学生而进行的,与其他类型运动训练管理有所区别,在目标计划的制订、组织、实施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基础性

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身体机能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教育,训练从打基础方面考虑,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3)课余性

学生的训练时间基本上都在每天下午文化课学习之后以及星期天和每年的两个假期。这就要求计划的制订、执行等方面要适应课余性这一特点。

2.课余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

(1)学校运动队

学校运动队包括班级代表队、年级代表队及学校代表队等。它是我国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最普遍、最广泛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学生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打好思想、身体、技术、战术等方面的基础,逐步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

(2)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开展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有效组织形式。它的主要任务是: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传统项目训练;更好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传统项目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输送有某项运动专长的后备体育人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通常以小学和初中为主,以城镇为主,以田径和本地区重点项目为主,国家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实行分级分批申报,批准命名,并颁发证书。证书一般有效期为三年,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益。

(3)基层运动训练点

基层运动训练点是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以一两个传统运动项目为重点的训练场所。它是由县区体育和教育部门根据需要,共同规划、全面布局设置的。也有的基层训练点是以某一重点学校为基地,吸收附近学校有培养条件的学生来参加训练,通常也把这些参加训练的学生编制成一个班,以便教学、训练工作的统一安排和管理。

(4)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校

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校是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选择一批学校领导重视、师资力量强、运动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试办的一种专项体育训练的形式。其目标是在课余时间,对部分全面发展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运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5)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从1999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开展创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青少年体育活动需求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工作思路,即充分利用和发掘现有社会体育资源,建立一种新型的具有社会主义公益性特征,旨在广泛开展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的青少年体育组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青少年体质,并向其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

(二)课余运动竞赛的管理(www.xing528.com)

课余运动竞赛是指借助运动项目及游戏等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运动竞赛活动。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课外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

1.课余运动竞赛的形式

课余运动竞赛包括校内竞赛和校际竞赛。校内运动竞赛一般由体育部(教研室)或有关专门机构负责,根据制订的课余运动竞赛计划进行组织管理,开展灵活多样的、学生喜爱的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系与系之间的竞赛活动。校际运动竞赛一般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体委协助,以当地就近为主,普通小学校际体育竞赛一般不出区、县,普通中学校际体育竞赛一般不出地、市。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体育竞赛一般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或由主管部(委)及其行业体协组织安排。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及单项体育竞赛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在假期以外时间举行的,必须由主办单位报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举行。

2.课余运动竞赛的组织与领导

学校组织和开展运动竞赛工作,应在主管体育工作的校长直接领导下,由各有关部门和人员[体育部(教研室)、财务处、学生处、后勤处、总务处、卫生室、共青团、学生会等]参加,组成相应的机构来负责组织领导体育竞赛工作。

(1)全校运动会的竞赛组织委员会。竞赛组织委员会的成员,一般应由党、政、工、团、体育部(教研室)、学生处、财务处、后勤处、总务处、学生会、医务人员等组成。他们全面负责竞赛工作,制订各种计划,审批有关报告和通知等文件。在组委会领导下可设立有关办事机构。如大会秘书组、宣传组、竞赛组和后勤组等。

秘书组是组织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召开组委会,执行组委会决议,检查督促竞赛工作的进行,制订比赛工作日程计划,协助有关部门工作,主持大会期间日常工作等。

宣传组负责思想教育和宣传报道工作。负责出黑板报、墙报、广播宣传,以及印发有关学习文件和参考资料等工作。

竞赛组是比赛中业务工作的中心,主要由体育教师担任。负责编排比赛秩序册,组织裁判工作,做好成绩记录和统计评定,审查成绩记录等工作,及时召开有关会议,解决比赛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后勤组负责编制经费预算,保证比赛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的供应,搞好医务卫生和防伤急救等工作。

(2)体育部(教研室)。各种球类、广播操、健美操比赛等,一般由体育部(教研室)负责,并会同班主任或年级主任统一安排,具体由体育教师分头组织进行。

(3)团、队、学生会。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体育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由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的群众组织,负责举办一些简单易行的群众性的比赛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子、登山、越野跑、接力跑等。

(4)班内组织。在班主任和班级体育委员的组织安排下进行小型多样的比赛。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某个项目的比赛、各种游戏比赛活动、越野跑、班级旅游活动等生动活泼、小型多样的比赛。

3.课余运动竞赛的基本要求

(1)明确课余运动竞赛的宗旨。组织学生课余运动竞赛,应以培养教育人为根本宗旨。运动竞赛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贯彻灵活多样、广受欢迎、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

(2)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比赛的意义、作用以及各种体育知识,并及时通报竞赛中的好人好事,特别是那些既是优秀运动员,又是“三好学生”的典型事例,以树立学校的赛风和学风榜样。同时要及时批评和制止比赛中的不好风气和现象。

(3)坚持竞赛的业余性和经常性。学校运动竞赛要尽量利用节假日和课外时间进行。按照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气候季节特点,使某一竞赛项目形成传统,要定期举行。还要在项目的设置、比赛办法、标准的确立等方面考虑适应学生的特点。每年春秋两季应尽可能举办田径运动会,或球类单项赛,冬季可组织越野跑、象征性长跑、拔河、跳绳、武术滑冰等活动。夏季可开展游泳比赛活动等,使学校活动经常不断,小型多样。

(4)依靠领导与组织,发动群众,培训骨干。体育部、体育教研室(组)应依靠学校领导,在主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抓好竞赛工作,对竞赛活动的计划安排、工作进程和存在的问题,要主动、及时地向领导汇报。同时还应与总务处、教务处、卫生室、学生会、共青团等有关部门的人员密切联系和配合。竞赛管理过程要充分发挥体协、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要根据各项比赛的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培训体育骨干和裁判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统一工作方法和要求,明确分工和职责,并进行现场示范和实习。

(5)课余运动竞赛要与课外体育锻炼密切结合。竞赛活动是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一个方面。虽然它有多方面的作用,深受师生欢迎,但不能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来搞竞赛活动。学校组织运动竞赛的时间,应尽可能不占用上课时间。要把竞赛活动与锻炼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锻炼活动中有比赛,使比赛为学生的全面锻炼服务,成为推动锻炼活动开展的动力。因此,在时间、经费的安排上都应统筹兼顾,使竞赛促进学校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

(6)厉行节约,勤俭办竞赛。学校课余运动竞赛应特别讲求实效勤俭性,节省一切可节省的经费开支,尽可能用较少的钱开展竞赛活动,把学校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场地设施上。还要按照场地、经费等实际情况,尽量扩大竞赛活动的群众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