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国体制的厉史贡献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举国体制对于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一穷二白的面貌,对于迅速提高中国整体竞技体育水平的贡献不可磨灭。举国体制对于中国体育的重要意义在于把中国竞技体育纳入了世界体育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世界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部分。
到20世纪末,中国竞技体育金牌总数已经跃居世界前列。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了金牌总数世界第一的辉煌。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我国竞技体育跻身金牌总数第一,充分证明了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多年的实践表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竞技体育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多重需要,适应了当代国际竞技体育激烈竞争的内在要求,提高了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举国体制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和主要以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已阻碍了体育的发展。一方面,在举国体制的体育管理体制下,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的体育费用,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日渐不堪重负。由于原有体制过度强化了政府的权力,因而抑制了社会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造成体育社会团体极度萎缩,阻塞了寻求社会支持的渠道。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体育管理机构陷入微观管理事务中,举国体制的计划经济与行政色彩使体育无法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在实际运行中,举国体制过分追求竞技体育的政治效应,造成了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比例失调。由于过分地依附于政府,使体育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把体育划入上层建筑,因而使它丧失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当今世界体育的国际化,使得国际体育中的职业化、商业化的浪潮加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举国体制。(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本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体育事业必然要随之变革。因此,体育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轨道上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道路上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举国体制变革的方向。
(三)举国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举国体制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竞技体育的超常规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其存在与发展均具有极强的现实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体育事业自然也不例外。《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我国要在21世纪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的目标。为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举国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道路。但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现实国情,要承袭原有举国体制的优势,防止搞突变式变革可能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因此,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仍然会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存在,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还需要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发展内涵。
举国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其前提是在现有体育管理体制基础之上,进一步重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三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在统筹竞技体育与其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促进体育功能实现过程中更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要的问题,只有扩大举国体制受益对象的数量,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赢得社会对举国体制的理解与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