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元化的莎士比亚研究途径

王元化的莎士比亚研究途径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元化对鲁迅的三次反思,是由崇敬到告别的过程;而对莎士比亚的认识则由抵触到倾心再到敬佩的过程,完成了质的飞跃。[5]本文将以比较文学为方法论,以王元化译莎、评莎的言论为依据,以探索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轨迹为核心所向。

王元化的莎士比亚研究途径

张 薇

我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先生在中外文化、文学的广阔领域里贡献卓著,2007年出版的厚厚十卷《王元化集》就是一个明证,他一生学贯中西,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他主攻中国文学,但他对外国文学的博学也让我们五体投地,尤其是对莎士比亚卢梭契诃夫、果戈理、别林斯基、罗曼·罗兰、易卜生等作家的研究深刻而有见地,著名的“清园三读”中的《读黑格尔》《读莎士比亚》都是研究西方美学、西方文学的精深之作。王元化先生善于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来阐释问题,互为佐证,如他的《鲁迅尼采》论述鲁迅与尼采的关系,针对“初期的鲁迅以尼采的思想为血肉”的观点进行了反驳,用大量的事实来论证他们的阶级意识、世界观不同,个性解放的内涵、妇女观、对理性的态度不同,鲁迅的国民性研究与尼采的人种论不同,一句话,初期的鲁迅并没有以尼采的学说为血肉,正相反,两者有质的区别。[1]这篇比较文化的论文极有分量,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正因为他在中外文化研究中的深厚造诣和文化传播中的重大影响,1984年12月他被推选为全国东西方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席。[2]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莎评和莎评翻译上,曾同夫人张可合译了西方重要的莎评著作,初始命名为《莎士比亚研究》(1982年),后增加了一些篇目,命名为《莎剧解读》(1997年),2007年再次修订,命名为《读莎士比亚》。从抗战初期始读梁实秋译的莎剧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阅读莎士比亚穿越了王元化大半辈子的生涯,经历了抗战、内战、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和意识形态翻天覆地的变更,历史烙印刻在阅读莎翁的进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个学者的小小的阅读行为,而应从中看到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史。他的莎评主要见于《莎剧解读》的跋和《读莎士比亚》的序言、译者附识,其他的散见于诸多论文中,如《读莎剧评论札记》《和新形式探索者对话》等。(www.xing528.com)

王元化是一个精神探索型的学者,他执着地追求真理,不盲从时势,不拘泥于既定的结论,敢于批评社会和审视自我,因此有了他灵魂中三次重大的反思和思想的巨变。王元化对鲁迅的三次反思,是由崇敬到告别的过程;而对莎士比亚的认识则由抵触到倾心再到敬佩的过程,完成了质的飞跃。有语为证:“我在青年时代并不理解莎士比亚,对于他的古老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能接受,对于他那洞见人类心灵的深邃观察力也几乎茫然无知,后来我倾心于莎剧,主要是受了张可的启发。”[3]这段话表征了初始的王元化更多的是从艺术形式的层面去感觉莎士比亚,觉得莎剧的风格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并没有用思想内涵的触须去触碰莎士比亚。在他夫人张可(莎迷)的熏陶下,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促使他有机会再去深读莎剧,品出其味道来。“我再读莎剧首先感到的是他的艺术世界像海洋一样壮阔,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精力充沛,别人所表现的只是生活的一隅,他的作品把世上的各种人物全都囊括在内。我不知道他凭藉什么本领去窥探他们的内心隐秘,这是对他们胁之以刀锯鼎镬,他们也不肯吐露的。”[4]深读莎剧后,王元化由衷地赞叹:“莎士比亚的戏剧仍像一座开掘不完的深邃的矿藏,永远保存着未被发现未被揭示的新意蕴。它们向着现在,也向着未来,展示着尚未被人认识到的深刻哲理。”[5]

本文将以比较文学为方法论,以王元化译莎、评莎的言论为依据,以探索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轨迹为核心所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