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6]。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尽管没有对新型城镇化单独专门列篇阐述,看似着墨不多,但许多章节都与城镇化有关系,新型城镇化的思想浸透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当中。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2013年8月30日,李克强总理邀请两院院士和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大家座谈。座谈中,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目前,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以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之间有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保护农民的利益为核心,在兼顾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将环境保护工作提到重要高度[7]。(www.xing528.com)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生活方式城镇化、就业方式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居住区域城镇化、社会治理城镇化、人居环境优美化。上述六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揭示了新型城镇化所具有的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本质的而不是表象的独特内涵,展现出新型城镇化的“新型”之处,成为规范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的有益指导[8]。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侧重于创新,涵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及观念更新等。“型”指的是转型,经济转型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治理农村环境中更应注重环保方式的转型。也就是说,农村环境保护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上转型。在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要始终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在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和行动上,落实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城镇化要义。在此基础上,国家应考虑好农民利益,妥善处理城乡协调发展关系,走绿色生态和谐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