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动物研究显示,Fc受体在狼疮性肾炎的发病中起到效应器的作用。人体研究显示,美国黑种人狼疮性肾炎患者编码Fc受体的R1 31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增加。目前认为这一机制可能在狼疮性膜性肾病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抗磷脂抗体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但目前未发现其与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学分型有关。
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
免疫复合物产生增加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而导致清除减少,均可引起循环系统中免疫复合物水平升高,这可能直接导致其在肾内沉积,造成肾脏损害。动物研究显示,Fc受体在狼疮性肾炎的发病中起到效应器的作用。缺乏Fc受体的动物模型,即使有同样程度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肾脏损害亦较轻微。人体研究显示,美国黑种人狼疮性肾炎患者编码Fc受体的R1 31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增加。
(二)原位性免疫复合物形成
肾小球上的抗原或循环中的自由抗原先种植于肾小球基底膜,再吸引循环中的自由抗体,激活补体、释放炎性介质引起肾脏损害。目前认为这一机制可能在狼疮性膜性肾病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研究显示,肾小球细胞异常凋亡及凋亡细胞清除障碍可以引起原位免疫反应。
(三)局部补体激活
局部补体激活,产生白细胞趋化因子,造成局部炎症细胞聚集,造成肾脏损害。此外,还可形成膜攻击性补体复合物直接攻击基底膜,造成肾小球通透性增加。(www.xing528.com)
(四)自身抗体的直接作用
研究发现,在一些狼疮性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内皮细胞抗体,这些抗体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抗磷脂抗体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但目前未发现其与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学分型有关。
(五)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T辅助细胞参与调节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引起肾脏损伤。在肾间质中已证实存在T细胞浸润,但T细胞的直接攻击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六)其他因素
激肽、缓激肽系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肾小球本身的细胞在狼疮性肾炎中也起一定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