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系膜血管炎
肠系膜血管炎(图3-139~3-143)是SLE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在SLE活动期,临床上1%~6%的SLE患者可出现,病死率可达50%。但有研究显示,60%的尸检SLE病例中存在肠缺血。肠系膜血管炎最常累及小肠和结肠,大、小肠系膜血管均可受累,以小动脉受损最为常见。组织病理可见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炎症细胞浸润,造成血管闭塞引起组织缺血,继而出现肠黏膜糜烂、溃疡或穿孔,肠缺血坏死等。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可伴恶心、呕吐和发热,有时会出现血便,查体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有腹膜炎和肠梗阻的征象。但患者多隐匿起病,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可间歇或持续、局限或弥漫出现,且糖皮质激素可以掩盖症状,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需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消化道造影可见假性肠梗阻、肠腔狭窄、肠黏膜皱褶消失;强化CT检查为特异性的“靶征”,即急性期患者广泛肠壁增厚>3 mm,肠节段性扩张;典型的靶征和发梳征,提示肠系膜血管充血和肠系膜脂肪衰减增强。铟标记白细胞进行炎症病灶显像可以提示炎症和坏死的部位。结肠镜检查可见缺血继发的表现,如黏膜苍白、溃疡。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可加用环磷酰胺,同时应予禁食使胃肠道得以充分休息,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当出现肠坏死、穿孔时,必须进行手术。
除肠系膜血管炎外,少数SLE患者可出现肠系膜动脉栓塞,尤其是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更易发病。临床上可出现肠坏死、继发感染,病情进展迅速,应积极治疗,必要时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病例3-138】SLE患者,女,39岁。图3-139为肠系膜血管炎的增强CT影像。
腹部增强CT扫描显示:小肠及部分升结肠肠管明显肿胀,部分黏膜环形强化明显,浆膜面清晰,表现为“靶征”(红色箭头),为肠系膜血管炎征象。
图3-139 肠系膜血管炎CT影像(一)
图片提供者:杨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
【病例3-139】SLE患者,女,31岁。图3-140为肠系膜血管炎“靶征”和“梳齿征”的增强CT影像。
腹部增强CT扫描显示:小肠肠壁环形增厚,空肠为主,增强后明显强化,表现为“靶征”(红色箭头),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明显强化,表现为“梳齿征”(红色箭头),为肠系膜血管炎典型征象。
图3-140 肠系膜血管炎CT影像(二)
图片提供者:晏菁遥(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
【病例3-140】SLE患者,女,51岁。图3-141为肠系膜血管炎的增强CT影像。
腹部增强CT扫描显示:多节段肠壁水肿增厚,肠黏膜可见环形强化,表现为“靶征”(左图箭头);肠系膜小血管增多(右图箭头)。
图3-141 肠系膜血管炎CT影像(三)
图片提供者:张晓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病例3-141】SLE患者,女,43岁。图3-142为肠系膜血管炎典型“梳齿征”的增强CT影像。
SLE累及消化道,出现肠系膜血管炎。腹部增强CT扫描显示:右下腹局部小肠肠管管壁水肿增厚(蓝色箭头),临近系膜小血管增多(红色箭头)。
(www.xing528.com)
图3-142 肠系膜血管炎CT影像(四)
图片提供者:马丹、张莉芸、许珂[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风湿免疫科]
【病例3-142】SLE患者,女,25岁。图3-143为肠系膜血管炎腹部CT影像。
腹部CT扫描显示:肠壁急性水肿,水肿明显的肠壁横断面呈“靶征”(左图箭头),纵断面呈“轨道征”(右图箭头)。
图3-143 肠系膜血管炎CT影像(五)
图片提供者:帅宗文(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二)炎性肠病
少数SLE患者合并溃疡性结肠炎。Duboi等研究发现520例SLE患者中仅有2例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可在SLE确诊前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泻、腹痛和血便。钡餐灌肠可见管腔壁呈毛刺状,结肠袋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特点。
SLE患者还可合并克罗恩病,但非常少见,表现为腹痛和腹泻,病情严重时需手术治疗。术中可见回肠远端为紫红色、水肿、管壁增厚明显、管腔狭窄、局部淋巴结肿大,肠黏膜糜烂、溃疡。
(三)蛋白丢失性肠病和吸收不良
少数患者可发生蛋白丢失性肠病,多见于年轻女性,可为SLE的首发表现。当患者出现严重的腹泻、低蛋白血症而无蛋白尿时,应考虑本病。患者因人血白蛋白水平下降,可出现水肿,严重时发展为全身重度水肿,并可伴有胸腔积液及腹水。肠组织病理学可见绒毛肿胀、变光滑甚至萎缩,炎症细胞浸润,非血管炎性黏膜下水肿。消化道造影检查可见钡剂呈碎片状凝集。大便内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多,而脂肪排出量正常。静脉注射同位素标记的白蛋白在粪便内排出增加,是定量监测疾病活动性的最佳方法,也有研究发现可用α1抗胰蛋白酶的排泄率作为疾病的监测指标。
狼疮性蛋白丢失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很可能为小血管炎所致。肠黏膜下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蛋白质丰富的体液漏入肠腔。研究人员认为,补体可引起肠黏膜毛细血管漏出增多,使低分子量的蛋白质从黏膜下血管漏至固有层,同时肠黏膜因血管炎而受到损伤,这些富含蛋白质的物质也随之进入肠腔引起蛋白质丢失。肠腔细菌过度生长、脂肪吸收不良、胆盐代谢异常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一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SLE并发吸收不良者并不多见,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肠黏膜活检显示绒毛变短、变钝和水肿。有的患者出现绒毛萎缩,固有层内浆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增多。部分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异常。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小肠黏膜活检可恢复正常。
(四)慢性肠道假性梗阻
少数SLE患者可出现慢性肠道假性梗阻(图3-144),X线片检查可见多个气液平,肠管扩张。CT检查可见少量腹水,肠壁环形增厚。无机械性肠梗阻证据,可以伴有输尿管扩张、膀胱壁增厚。
【病例3-143】SLE患者,图3-144为慢性肠道假性梗阻的CT影像。
图3-144 慢性肠道假性梗阻CT影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