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这一由美国人发现的手机有利于大脑增添活力的说辞,还未来得及充分证实的时候,手机的负面信息便纷至沓来。
手机可能致脑癌?它像一朵乌云,突然笼罩在人们的心中。
2011年5月的最后一天,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表态:“手机可能致癌。”具体指可能致脑瘤。这一简短的、令人疑惑不安的信息,很快传遍了全世界,拨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
人们正在与手机度“蜜月”,而今WHO仅凭六个字,就扰乱了人们正享受手机的愉悦心情,成为难以拂去的阴影。
虽然WHO的下属机构用的是不确定语句,而且在进一步说明时也曾表示对证据的评估,只是不能排除手机导致某种恶性脑癌风险增大的情况。因为手机和脑癌之间的联系目前尚不确定。所以也不能确定手机会使人患脑癌。(www.xing528.com)
表态是真诚的,求实的。当然也有几分暖昧。
为了安定人心,不必见风就是雨,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出了5个备选标签中的其中1个给了手机。
这5个标签是:致癌物、很可能的致癌物、可能的致癌物、不可分类、非致癌物。而“送给”手机的是“可能致癌物”,提示手机可能与“脑胶质细胞瘤”这一类型的脑瘤有关。于是,把手机致癌的风险和几率,定位在“2类B组致癌物”上,即“可能与人类癌症的发生有因果关系”。
据记载,国际肿瘤研究机构曾经将物质的致癌风险分为四个等级。按其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人体致癌物、可能致癌物、致癌作用尚不明的物质和对人体可能无致癌作用的物质。其中在第二类中,又可分为致癌可能性较大的“2A”类和可能性较小的“2B”类。手机被定位在“2B”类,实属模棱两可、较难定性的一种,和原先标出的咸菜、卫生球、糖精、避孕药、杀虫剂、汽车尾气、咖啡……一样,让人来回在“信者有,不信者无,你看着办罢”的混沌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