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虽然钟情于老年人,常与老年人结伴同行,但它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此病也非只起始于老龄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目前,对它的共同认识是,此病从无症状的临床前期(潜伏期)到有症状的痴呆阶段,大概要经历10年或更长时间。也就是说,等到发现认知障碍时,它早在身体深处,大脑“密区”潜伏了多年,从中壮年起或许就有神秘的β淀粉样蛋白毒素在脑中兴风作浪,建立斑块“桥头堡”。因此,对于AD的防治一定要从早抓起。早好于晚,防胜于治。
由于AD比较隐晦,起始时深藏不露,症状不多不显,易于疏忽,故要加强AD的宣传,提高大众的认识,不要把初期的认识障碍、记忆减退等,全都认为是年龄渐老的一种自然现象、生理反应。对于有长期记忆下降主诉的老年人,不要轻易诊断为“生理性健忘”或抑郁症,必须寻求专科医生诊治,做个MRI或PET检查,看看大脑深处的微细结构有无病理变化。
老年人易患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糖尿病、抑郁症等全身性慢性病,而这些“富贵病”正是AD直接、间接的危险因素。因此,要加强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积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已患这些疾病的中老年人,则应及早积极、规范、坚持地治疗,切断它们相互影响的链条。
鼓励中老年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丰富多彩的社交、文体活动。让他们走出斗室,少守空巢,多交朋友,坚持锻炼。让生命融入集体的欢乐之中,让思想跟随时代脉搏而跳动,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培养自己活力的涌动。比如书法、绘画、下棋、种花、看书、舞蹈、烹调等,都是促进大脑活力,提高认知能力和延缓衰老的有效活动。曾经有科学家介绍,伦巴、恰恰、交际舞等活动,对记忆下降的老人,确实是一种理想的“药方”。因为舞蹈中包含了认知活动、体育活动和社会互动成分。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保证合理饮食,清除体内的“垃圾”,正是降低AD发病风险的有效途径。有的专家推荐健康的地中海饮食,认为这一食谱对预防AD很有好处。地中海饮食包括高消费量的水果、蔬菜、全麸谷类和橄榄油,以及低消费量的红肉和饱和脂肪,还包括晚餐时的一杯红酒。经研究证明:“地中海饮食与减轻认知功能下降或AD患病风险相关”,“习惯食用地中海饮食的人比少吃地中海饮食的人罹患AD的风险降低了40%”。
事实证明,未雨绸缪才是遏阻AD侵袭的良方,才能有大片的收获。现在有的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疫苗,设计在人们20多岁起就开始接种,将AD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靶点是β淀粉样蛋白聚集物。通过年轻时期的长期接种(某种疫苗注射)来清除脑内的“垃圾”——β淀粉样蛋白的积淀。这种利用人体免疫系统的力量去攻击自身蛋白,正是治疗AD的免疫疗法的初衷。
当前,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已是第三代的广谱疫苗的动物试验。在不久的将来,能否在广泛的人群中施行这一“免费的午餐”,让所有的中老年人能接到这天上掉下的“馅饼”?那只有拭目以待。
毕竟老年痴呆症是一个漫长、痛苦的历程。得了此病之后,无论对个人和家庭,都是难于回避的不幸,是社会和时代的一幕悲剧。让我们共同伸出关爱的手,去抚慰受伤的机体,去温暖孤独的心。让人间的温情唤醒糊涂老人,给他们迷茫的世界点燃一支光。
我相信,天堂里的阿尔茨海默先生正在祝福我们。
中国AD患者数量居首
《参考消息》2013年6月11日第16版转登了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3年6月7日报道:“中国痴呆患者数量全球居首”。 内容摘要如下:(www.xing528.com)
(1)2010年中国的AD患者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2)中国的AD患者一直在增加。据研究佑算,1990年,中国65~69岁的人口中,AD患者比例为1. 8%;95~99岁人口中,比例为42.1%。而201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升至2.6%和60.5%。增长速度与欧洲和美国持平,甚至超过它们。
(3)中国的AD病人从1990年的370万增至2010年的920万。
(4)预计到2033年,中国需要照料的人口将超过劳动人口,其中主要是老年人。
(5)中国AD病人增长的原因是:老人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医疗诊断水平的进步,城镇人口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糖尿病、亚健康的人数增加。
治疗AD的新药——美金刚
关于AD的治疗,因目前AD尚无特异性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故一直未能寻得理想的药物。虽然淀粉样蛋白致病假说仍然主导着药物的研发方向,但也很难获得至善至美的成果。然而新近临床使用的盐酸美金刚(易倍申),则旗开得胜,获得了好的口碑。
盐酸美金刚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用于治疗中重度AD的NMDA受体拮抗剂。大量循证医学依据证实,美金刚作为新型抗AD药物,无论单用或联用,其疗效及安全性已被广泛认可,成为临床优化选择。
美金刚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AD患者的核心症状,如语言和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和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此药单独应用为20毫克每日一次或10毫克每日两次;联合与多奈哌齐应用亦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